第2章 导论(1)
- 卢梭(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丛书)
- 于书娟
- 3070字
- 2016-05-03 13:13:10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卢梭的思想带有鲜明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特点。在社会政治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和暴政,这一思想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哲学认识论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带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不过,在宗教问题上,卢梭一方面反对当时的教会和基督教的“原罪论”,强调人性本善;另一方面,又旗帜鲜明地坚持上帝的存在,甚至不惜因此与狄德罗等启蒙运动的成员决裂,成为“自然神论”的拥护者。在教育上,他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的传统,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教育目的上,他批判当时教育的空洞无用,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自然人和公民;他特别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本性,促进儿童身心的自由发展,这些观点不仅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构成了近代以来西方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卢梭的教育思想依然散发出巨大的魅力,成为众多的教师和研究者的思想养料。
当前,包括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在内,我国学界关于卢梭思想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不丰富,广大教师对于卢梭的思想也多少有些了解。因此,为了区别于已有的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广大一线教师服务,本书尝试从教育学的视角去讲述卢梭的成长历程,并努力把这种个人经历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联系起来,为广大读者反思自身的受教育历程,滋养自我的教育思想提供一个范例。在此基础上,本书着重通过对卢梭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儿》的解读,全面阐述卢梭对婴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等人生不同阶段教育的认识和思考。在卢梭看来,这几个阶段的教育,既要遵循共同的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同时每个阶段又有该阶段的突出任务,因此,对每个阶段的教师,卢梭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种编排方式,既有助于读者全面地把握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又能够帮助面对某一具体年龄段的儿童的读者迅速地抓住该阶段的教育重点。
卢梭出身寒微,未受过正规教育,一生颠沛流离,但通过自己的一步步努力而成为世人景仰的思想家。因此,卢梭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自我奋斗的典范,能带给人很多的启发和思考。本书把卢梭的成功归结为两点:读万卷书,学思结合;行万里路,广泛交游。通过阅读,卢梭了解了当时各个领域的重要论著;通过流浪漂泊,卢梭对社会有了深入的体察和认识;通过与进步学者的交游、辩论,卢梭的学识和见解都得到了锻炼,洞悉了当时法国和欧洲社会的黑暗,激发了他对封建旧势力的坚决反对,并从社会与人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观念,确立了其在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方面的历史地位。
卢梭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最主要的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174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egalite Parmi Les Hommes,1755)《新爱洛伊丝》(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se,1761)《社会契约论》(Du contrat social,1762)《爱弥儿》(Emile,1762)《忏悔录》(Les Confessions,1782)《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Dialogues ou Rousseau juge de Jean—Jacques,1776)《漫步遐想录》(Re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1778)等。
《论科学和艺术》是卢梭第一篇政治学方面的论文,也是其在法国思想界的扬名之作。在这篇论文中,卢梭提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仅没有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反而使得人类社会的道德不断地败坏和堕落。他认为,人生来是善良和幸福的;是文明腐蚀了他,毁了他最初的幸福。这一思想,也成为卢梭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石。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充满了批判精神的杰作,奠定了他在整个欧洲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这篇论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述了自然状态以及在自然状态中发展起来的、导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通过考察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卢梭旗帜鲜明地提出,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还认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这篇论文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不过,也正是他所描述的美好的自然状态和邪恶的文明社会之间的强烈对比,导致了卢梭与崇尚理性和进步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反过来又使得卢梭对巴黎的都市生活更加厌倦。
从1756年到1762年,卢梭隐居在巴黎近郊的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在此期间,他发表了《致达朗贝论戏剧书》(Lettre A M.D'Alembert Sur Les Spectacles,1758),《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也先后出版。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最富幻想的一部作品,充分表现了他的浪漫气质。这部书信体小说通过一对青年的恋爱悲剧,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1]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它批判了“强者自有特权”“奴役天生合理”之类的封建法权观念,认为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的约定即“民约”,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因而,国家只应该是自由的人民所订立的社会契约的产物,也就是全体社会成员民主协商的结果。这部论著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很大,成为雅各宾党人的政治纲领,其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都写进了《人权宣言》中,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也体现了这部著作的精神和理想。
《爱弥儿》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这部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被誉为教育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全书通过对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结婚、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的详细描述,论证了卢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人性本善。卢梭认为,这种天性的“善”要想避免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就必须对人进行合乎自然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儿童、研究他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施以适当的教育。在《爱弥儿》中,卢梭特别强调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孩子的个性出发进行教育。
在他晚年所写的《对话录:卢梭评让—雅克》中,他通过他人之口说出了《爱弥儿》和他的其他著作之间的关系:“我一打开书本,就感到他(卢梭)的书是按一定的次序写的,必须弄清这个次序,才能找到那条贯穿他全部著作的线索。我发现,这个次序和他的著作的出版次序是倒转的,作者从一个原理追溯到另一个原理,直到最后这部著作才追溯到了始初的原理。因此,为了把他所有的书中的论点综合起来理顺他的思路,就必须从他最后这部著作入手,我之所以首先从《爱弥儿》读起,其道理就在于此,因为他就是用这本书给他的全部著作打上句号的。”[2]他在《忏悔录》中对《爱弥儿》一书所遭到的迫害表示不解时也谈道:“《社会契约论》里的一切大胆的言论早在《论不平等》里就有了;《爱弥儿》里的一切大胆的言论也早在《朱丽》(《新爱洛伊丝》)里就有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