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生态彭阳建设篇(4)

实施以农田为主的温饱工程。把农田建设作为有效蓄积天上水,发展生产、保障生活的重要措施,坚持宽、大、平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不断扩大,过去的“三跑田”变为现在的“三保田”,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推进以窖坝为主的集雨工程。围绕结合利用“三水”,坚持新建与维修并举,截流与疏导同步,在北部干旱带打井打窖,在沟河道筑库打坝,截流蓄水,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每年可保土600万吨,年可拦蓄径流0.65亿立方米。强化以林草为主的生态工程。立足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退耕还林(草)与荒山造林相结合,按照山顶沙棘、柠条、山桃戴帽,山坡地埂两杏缠腰,庭院四旁广种核桃、花椒等树种,河谷川台规模发展林果树种下滩进沟上路道,土石质山区封造结合、针阔混交的林草布局模式,大规模植树种草。实施以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在县域内形成三纵两横的道路网络。27年来,彭阳县累计治理小流域96条,建淤地坝148座,其他小型水保工程6.88万座(眼、处),一个充满生机、山坡披绿、山清水秀的新彭阳正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崛起。

(原载2010年7月28日《固原日报》)

彭阳县生态立县谋求绿色发展

记者马建平

7月1日,记者在彭阳县林业局了解到,红河乡友联村扈志信在周沟设施林果园区承包了5座设施温棚,种植杏子、油桃和葡萄。目前,一座温棚杏子收入5万元,油桃收入2.6万元。多年来,彭阳县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以经营生态理念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之路,实现了由林业大县向林业强县转型升级。彭阳县坚持走生态立县发展之路,经过28年坚持不懈地改土治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林木累计保存面积达到197.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24.8%,累计治理小流域96条1712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73.4%。

做生态立县文章,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之路,通过企业、林业技术员、乡村致富能人引领和示范,群众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高涨,林果产业迅速崛起。县林业局林业技术员李院斌2009年在王洼高建堡设施果树基地承包果树300多亩,年收入10万元以上。城阳乡陈沟村农民杨万珍种植桃、李、杏、梨、苹果、花椒等,果园面积达到100亩。在他的带动下,城阳、红河两乡400多户群众发展林果业,种植各类果树6000亩。目前,彭阳县以山杏为主的经济林达到48.4万亩。今年,彭阳县结合生态移民战略的实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谋划林业发展,推进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春季成立了41支专业造林队,在陡坡至王洼等12个重点流域新发展以优质杏、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果林3.2万亩,在县城茹河北面分两期建设六盘山城市景观苗木示范园区1030亩,在安家川流域等6个退耕还林区域完成山杏嫁接改良2.85万亩,组建6个林业科技服务队,修剪经果林6880亩。

(原载2011年7月6日《固原日报》)

三识彭阳

记者 汤晓芳

今年以来,南部山区雨水充沛,常听到从固原来的同志说,那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是彭阳县变化很大。听到这些消息,我的老伴陈育宁一直叨叨着想去看一看。十年前,他承担主持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重点项目《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研究》。项目结束后,以《绿色之路》为题正式出版。我知道,这个研究项目中的许多数据和典型案例是当年在彭阳调查获得的。7月,山区的黄金时节,应彭阳县委书记张国彦和县长赵晓东之邀,我随老伴兴致勃勃地再访彭阳。对于久闻的彭阳,我还从未去过,当然不能放过这次同行的机会。

头一天夜宿固原,在宾馆看到一张7月17日的《固原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是《“五个彭阳”建设快马加鞭》,“五个彭阳”是去年10月彭阳县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目标,即“生态彭阳、宜居彭阳、富裕彭阳、诚信彭阳、和谐彭阳”。“生态彭阳”赫然列首位。这条消息似乎让我闻到了彭阳的独特气息,以往对彭阳点点滴滴的印象一幕幕浮现出来。

初闻彭阳——有好水,祭水神

我一直在银川从事编辑工作,没有机会接触彭阳,对这里几乎一无所知。大约是1994年秋,我的老伴有机会第一次去彭阳,回来饶有兴趣地告诉我,真没想到,在干旱缺水的彭阳县白阳镇,1984年就打出了一眼可饮用的天然富锶矿泉水,日出水量5000立方米,其水质可与陕西华山和湖北神农架矿泉水媲美,一家企业正在开发并且已经投产。老伴说,他们喝了彭阳的矿泉水,感觉特别爽。那时在银川喝矿泉水还不普及,算是享受了,而彭阳县城的居民已经饮用上了优质的矿泉水,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后来,我在编辑出版地方历史文化著作中了解到,彭阳有个“朝那湫”,就是古城镇。古城是汉代所置的安定郡朝那县治。再往上追溯,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伐灭义渠戎后,在此置朝那邑。《汉书·地理志》载“朝那……有湫渊祠”,即在朝那设祠“祀湫渊”,祭祀水神,以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朝那湫四面环山,山谷盈水,祠在水边,这就是古代秦人祭水神的地方。这里的祭祀活动从秦昭襄王一直延续到秦始皇以至汉武帝以后。近年来在古城镇的出土文物也证实了这一点,如1979年出土的西汉量器“朝那鼎”,2007年出土的刻有“那之湫”字样的残碑等。文献和文物都表明,彭阳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是皇帝专祭水神的地方,而且延续了数百年。

再读彭阳——水土失,难生存

1996年春天,彭阳县方志办将《彭阳县志》书稿送到宁夏人民出版社联系出版。书稿描绘的情景,给了我很大震撼。彭阳并不是我仅仅知道的“有好水、祭水神”的好地方,那个天真的想象完全被打破了,我不得不概括了八个字:穷山恶水,扶贫救济。

《彭阳县志》中的记载告诉我,彭阳地处六盘山东麓,是黄土丘陵沟壑地貌,海拔1600~1900米,全年无霜期仅100~140天。虽有红河、茹河、小川河流经,但是由于山高坡陡,难以引水上山。7月至9月的降水,又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致使表层黄土被大量冲走,每平方公里流失泥土为6000~7300吨。老百姓称为,冬春一场风,刮走籽和种;夏秋一场雨,流掉粮和油。水土的大量流失把彭阳的黄土丘陵坡面剥蚀得支离破碎,将35条山脊切割成200多条深沟。由于人口增多,盲目开垦,毁林毁草,特别是陡坡开荒,越演越烈,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达92%。山体崩塌滑坡,道路被阻中断,加之干旱、风灾、洪涝、雨、雹等灾害,地貌生态越来越恶劣。民间顺口溜说:“山像和尚头,沟沟没水流,塬上开大荒,清水段了流。”这就是曾被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给皇帝奏折中称为“陇中瘠苦甲天下”的地方。

县志中的资料还显示,新中国建立后,很长时间里生态环境不仅没有改善,反而由于变本加厉地扩大开荒种地,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农民的贫困状况难以改变。1980年农民收入仅50元,1983年建县时为150元。吃粮靠国家、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是那时候的真实情况。

一些人的实际体验要比县志上的记载深刻得多。我在出版社工作时的领导徐庄先生,是上世纪60年代分配到宁夏工作的大学生,当年她在宁夏日报社当记者时曾到宁南山区采访。在她的回忆文章中提到,她采访到过当时固原东山的王洼、草庙、冯庄、孟塬等地,这些地方现在大多数属彭阳县辖内。她说那时采访首要的困难是交通,从县城到公社不通班车,要骑牲口或搭乘农民的毛驴车、拉水车。人畜饮水更困难,一人一天洗漱只能用一杯水。下去采访无路可走,有“一步二十里”之说,一道沟隔开,胆大的人可以一步跨过去,胆小的人要从沟下绕行20里。沿崖边的小道是人畜踩出来的。向塬上攀登时,不小心会有掉到沟里的危险。听徐庄先生述说当时的情景,彭阳似乎变得可怕起来。

我弟弟汤传明曾任上海国际商学院党委书记,我鼓励他为宁夏南部山区捐资助学。1994年他代表上海国际商学院捐资6万元在彭阳县下马洼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同时资助几十名家庭贫困学生。当希望小学建成后,他又一次带着捐赠给学校的电脑来到下马洼村,访问了学生家庭,也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的困难。他临走时告诉我,那个地方缺水,农民没有收成,生活太困难了,学生上学带的干粮只有两个土豆。那是一个不宜生存的地方,不如迁出来另谋出路。听了弟弟的话,我一方面对他的善举高兴,另一方面又觉得弟弟似乎缺少对当地农民的感情,怎么能让他们离乡背井迁往他地呢!

一个被干旱和贫困萦绕的沉重的彭阳——这大约是一个真实的彭阳。

亲历彭阳——注深情,山川缘

我终于有机会踏上彭阳的土地。从固原南下,一过青石嘴,进入彭阳地界,被树荫环抱的青彭公路便展现在眼前。路南出现了一个不小的水库,水库边停着挂有宁夏、甘肃、陕西车牌的汽车,那是垂钓休闲者开来的车。公路两边成片的玉米已经结上了棒子,土豆花也开了,油绿的是烟叶,大棚里结满了辣椒,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卉。向远处看,高低起伏的山峁树木成林,紫花苜蓿如艳丽的飘带,环绕山间,真是景色如画。我有些惊叹,这哪里像贫困荒凉的山区!

在进入县城的岔路口处,刚从市上开会回来的县委书记张国彦正等着我们,要带我们去看大沟湾流域治理示范区。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不一会儿就爬上了大沟湾流域的一处山顶,在这里可以俯视大沟湾流域治理的基本面貌。大沟湾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彭阳治理的100多条小流域中较早完成的一条,这是一个山、水、林、草、粮、路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在30平方公里流域内,已退耕还林190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400公顷,荒山荒沟造林475公顷,修基本农田696公顷,打井窑102眼。在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干部群众和技术人员总结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沟库坝穿靴子”的作物搭配经验,创造了“88542”坡地整地标准化模式,大大提高了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建设的质量。我们从山顶望去,绵延起伏的山丘郁郁葱葱,山腰下的水平带子田里堆放着捆好待运的麦捆,有的地方已经在翻晒。下山路过一农户家,一位老妇领着孙子照看着杏树林里一大群“朝那鸡”,她说,儿子和儿媳已经住进山下新建的移民新村。话语里透着高兴。

张国彦介绍说,从1983年建县以来,全县已治理小流域103条,治理面积达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时的11.1%提高到76.3%,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森林覆盖率由建县时的3%提高到现在的24.8%。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为彭阳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陈育宁认真记下这组数据后,问张国彦,你到彭阳已有一年了,这一年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张国彦略加思索后说,有两条: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彭阳的生态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是彭阳的最大优势。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彭阳阳洼视察小流域治理情况,总书记说,彭阳虽小,但生态治理保护成效明显,要长期努力。2008年8月,温家宝总理来到彭阳大沟湾视察生态建设,总理说,生态治理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又要不断丰富新的内容,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三次视察彭阳,对彭阳的生态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领导的直接关心与支持,给了彭阳巨大的动力。建县以来,从国家到自治区,扶贫、生态建设、农业开发等各类项目投资,都给了彭阳极大的支持。今年以来,自治区又给彭阳投入资金,在县城建高标准的医院、中学、博物馆,再修建一座茹河大桥,修建青彭一级公路。这么好的时机和条件,这么大的支持力度,我们要是干不好,怎么向老百姓交代?二是有人接班、事接茬、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好传统。建县后历届领导都坚守着一条工作主线,就是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置于先行地位,常抓不懈,也就是“生态立县”。这是取得今天生态成效的主要原因,必须坚持到底。同时,还要依据各个时期发展情况,不断丰富新的内容。“五个彭阳”目标的提出,就是基本这样的考虑。

此后的两天,我们参观了寨子湾、小河川、丁岗堡、麻喇湾、阳洼等小流域治理情况,参观了茹河生态园、悦龙山针叶林、皇甫生态移民新村、六盘山园林景观苗木示范园区、长城塬食用菌基地等。一路参观,一路兴奋。我这个经常待在城里的人,似乎一下子开阔了眼界,了解到许多以前不了解的事。我理解了张国彦的切身体会,也理解了生态立县的意义,更理解了科学发展的力量。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点,而是看到了一个绿色的彭阳、美丽的彭阳,一个可爱的彭阳、充满希望的彭阳。

在结束这次访问时,陈育宁情不自禁地吟了一首诗——

锲而不舍三十载,

一沟一坡迎绿来。

可敬万众倾心力,

天公为友相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