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生态彭阳建设篇(3)
- 聚焦彭阳(2004~2013)
- 中共彭阳县委宣传部
- 4829字
- 2016-02-19 10:21:55
彭阳县委、政府将每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分成片,由县主要领导和退耕还林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落实一个项目区域,负责督查指导,确保工程质量。县政府每年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严格奖惩。县上设立了森林派出所和草原警察队,加强巡山防护和林草资源管理,认真落实林木管护责任和封山禁牧措施。目前,全县已建立护林站(点)30个,成立专业护林队12支,配置专、兼职护林员131名,持证上岗,加大对毁坏林草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制止了毁林开荒、乱采、滥伐、乱猎现象。加强退耕档案管理,实行“一卡、两书、两证、三个手续”的制度,即乡镇建立《退耕还林档案卡》,同退耕农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同各施工点责任人签订《退耕还林工作责任书》,核发粮款供应证和林权证,完善面积认定、种苗发放和补助粮款兑现三个手续,建立健全了退耕档案,推行微机化管理。同时,整合种苗资源,严格实行一签两证和招投标制度,保证了退耕种苗质量。借助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发展特色种植面积4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3.9万亩,畜禽饲养总量增加到105万个羊单位,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8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余万人。
该县还积极培育了“两杏”为主的林果产业、柠条饲料加工以及林区放养“生态鸡”等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态建设“813”提升工程,确定用4年时间,打造8个生态示范乡(镇)、100个生态示范村、3万个生态示范户的目标任务。
(原载2007年10月10日《固原日报》)
彭阳县森林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 尚陵彬
暖春四月的彭阳县,桃花红,杏花白,绮丽的花海吸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前来采风的文学艺术界名流。“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彭阳干部群众亲手栽下的。现在你们看到的美景是25年来苦抓苦干‘逼’出来的。”面对游客惊喜的目光,固原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任彭阳县县委书记的刘文英感叹道。
1983年,建县之初的彭阳,因干旱多灾,水土流失严重,向荒山秃岭讨生活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72元。靠着“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彭阳历届县委、政府“生态立县”,一张蓝图绘到底,领导干部带头扛铁锹、穿布鞋,造林整地、治理小流域,和群众一道为“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治理小流域83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523平方公里,逐步实现了彭阳县“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25年来,彭阳共栽种林木192.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建县初期的3%提升到现在的22.4%,超过全国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
站在茹河生态园观景台眺望,最吸引记者的是一排排整齐有序、星罗棋布的树坑。彭阳县林业局干部告诉记者,这就是彭阳标准——“88542”工程整地带: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挖宽80厘米、深80厘米的槽子,边挖边筑高50厘米、顶宽40厘米的埂子,最后回填槽子,使田面宽2米,操作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经过技术人员的严格验收。正是这种严格得近乎较劲的整地方法,最大限度地拦截了地表径流,同时有效提高林木成活率。
在彭阳,生态观念已深入人心,农民张志雄把家里30余亩地退耕还林,种上桃树、杏树,每年净拿退耕补助5000元左右,他用这些钱买了辆小车跑出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4月12日,“宁夏固原·彭阳春潮笔会”走进彭阳山村,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桃杏争春,一位摄影家感叹道:“到哪里去找桃花源、杏花村,咱这里就是最美的仙境!”
(原载2008年4月20日《宁夏日报》)
彭阳生态建设
——守候你化茧成蝶
记者 高鹏李东梅
“以大地为证,以山川为证。”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曾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彭阳建县以来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是啊,彭阳的绿压弯了几代人的脊背,透过这弯弧度,我们看到的是彭阳人苦中求进、难中思变的脸。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今天的彭阳人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破题,让这镌刻在彭阳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绿,成为下一代人崛起的桥梁。
彭阳的秀色山水是一部厚重的书,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穷尽26年的心血和汗水书写了战天斗地的鸿篇巨著。所有山河岁月,一同见证。
8月,是彭阳一年中最好的季节。走进彭阳,层峦叠嶂的绿如同一个巨大的油彩画盘。画笔点染间,为绵延的山岭铺了一张嫩绿鹅黄的花样地毯。
置身于如同泼墨山水般的山川沟壑,不了解的人想来难以置信。这里曾经因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落后叠加被称为西海固贫困县之冠。
然而,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彭阳人不信穷、不信命,不甘落后,顽强不息,用26年的时间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立县”之路,也成就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
“建县26年,彭阳人用铁锹挖出的带子林可以绕地球两圈半。”彭阳县委书记张佑昌说,“彭阳建县的26年,是抓基层、打基础的26年,是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26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清晨,翠色大山蒸腾的雾气中氤氲着别样的感动。
我们相信,26年来,彭阳人已经用精神的力量将奋进和崛起写进这里的山山水水,未来的光芒触手可及。
我们相信,苦难和幸福是两个接壤的国度,彭阳已至中途。
彭阳静静守候,等待有人将这片秀色山水点石成金。是谁,能够参透山水的魅力在容颜之外与大片大片的绿相对照的,是一份并不骄人的“成绩单”。2008年,彭阳县人均GDP47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0.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3.35元,城镇化水平14.7%。
这里的每一项数字都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如果不发展,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这绝不是彭阳人所要的未来。这片秀色山水是进是守,成为彭阳人的一个心结。其实,这片生态一直醒着,等待有人将绿点石成金,参透山水的魅力在容颜之外。
2009年4月2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来到彭阳进行专题调研。他说:“我们那么多山,那么多梯田,光种庄稼就能发展?就能致富?就能实现现代化?我看很难。”陈建国建议彭阳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退耕还林补植把彭阳变成一个大花园、大果园。同时,深化县情认识,再绘一张蓝图,再一任接着一任、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走出一条符合彭阳实际、具有彭阳特色的新的科学发展之路,走出一条符合彭阳实际的现代化之路,在固原率先实现小康社会。
根据陈建国书记的讲话精神,针对彭阳发展现状,县委、政府召集乡镇干部、党外人士、村民代表征求各方意见,发起“彭阳今后干什么,怎么干”的大谈论,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借前人铺陈的纸,彭阳开始另起一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7月9日,彭阳县委、政府代表25.6万彭阳父老乡亲给陈建国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信中,清晰地提出“再绘新蓝图,再创新大业,把彭阳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思路,给“彭阳精神”中注入新的力量和时代内涵。
在这幅崭新的发展规划图上,彭阳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年均分别递增25%、33%、12%。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看罢信,陈建国批示:这份《决定》体现了对彭阳发展负责、对彭阳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彭阳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按照新的蓝图和“率先发展”要求,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发展规划,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又好又快地把彭阳县的发展搞上去。
这里生长着一种不言放弃、不断追赶的力量。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组合成彭阳的精神坐标。这坐标曾经成就了彭阳骄人的历史,也必将造就彭阳更为骄人的未来。所有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激励。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不缺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
1986年,城阳乡陈沟村农民杨万珍率先承包了生产队的80亩荒山,开始了造林绿化的奋斗历程。他带领全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大小沟壕100多个,移动土方4万余方。
新时期,“彭阳精神”仍然在指引这里的人民浴血前行,继续书写梦想照进现实的奇迹。而千百个杨万珍,他们的大胆实践和他们身后云环绿绕的山山岭岭,已经为彭阳腾飞做了一个最恰当的注脚。
站在长城塬生态农业示范区,新栽的树苗焕发出勃勃生机。彭阳县林业局副局长王玉有告诉记者:“以前种小麦和玉米,一年下来,每亩地的收入只有二三百元。调整种植结构后在原有土地上种植一万亩核桃、一万亩花椒、一万亩杏子,三年后挂果,效益比现在高十倍。”
张佑昌说:“《决定》的出台不是拍脑袋工程,也不是坐在屋子里的空想。我们综合考虑了彭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未来11年发展的有利条件,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测算出来的,既体现了超前谋划,又符合彭阳实际。经过全县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按照规划,未来几年内,彭阳酝酿新一轮的飞跃。能源工业上,王洼煤矿、银洞沟煤矿和孟塬、冯庄、城阳等油田的勘探开发,2015年,原煤和石油年产能分别达到800万吨和20万吨;农业上,劳务输出、草畜产业、蔬菜产业、林果产业逐渐发展,远期内农民收入完全可以实现5800元。
这一串自信的数字,让我们想起彭阳地图,那是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的形状,是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期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潮挟裹之下的彭阳,早日破茧而出,成就化蝶的光荣与梦想。
(原载2009年10月12日《宁夏日报》)
彭阳县初步实现山绿水清地平
记者冯涛
“山坡地经整修粮食产量增加五成,河畔地推平配备供水工程发展设施农业,‘一亩园十亩田’成了现实。”目前,站在玉带般的绕山梯田前,彭阳县红河乡红河村村支书王克正对水土治理赞不绝口。五年来,彭阳县治理小河流域30多条,整修坡地20多万亩,建设水库、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60多座,年蓄水6000多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达70%,初步实现了“山绿、水清、地平”的综合治理目标。
彭阳县境内丘壑纵横、地形复杂,过去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2%。近年来该县以改水治土为抓手,努力探索环境友好和生态支撑的发展之路,实施了以农田整改为主的“温饱工程”、以窖坝建设为主的“集雨工程”和以林草种植为主的“生态工程”,对大小流域挨个治理。纯山区的古城镇丁岗堡村有9000多亩土地,其中7000多亩在山坡上,小麦亩产量仅100公斤左右。三年来,该村每年以1000亩的进度变坡地为梯田,粮食饲草双丰收,人均收入翻一番。城阳乡长城村土地资源丰富,但高低不平、干旱低产。几年前,在自治区财政和发改委帮助下,建起了长城塬供水工程,县上安排资金对土地进行平整,去年建起杏子、核桃、花椒各万亩的林果示范基地,瘠薄田变成了“刮金板”。
县上还在新集、白阳镇等5个乡镇建设10多处设施农业供水工程。眼下,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到25000多亩。县水务局局长王永贤说,去年,全县新建淤地坝8座,治理小流域13条,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水土治理的生态效能和经济助推作用双双彰显。
(原载2010年4月12日《宁夏日报》)
彭阳县27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2平方公里
记者 柳睿
风来满眼绿,漫山林草香。7月26日,登上彭阳县小虎洼流域山顶,极目远眺,层层梯田遍山环绕,地边沟坡植被成行,红瓦村舍点缀其间,整个流域犹如一幅染色山水画。彭阳县建县27年来,以小流域为单元,改土治水,治穷致富,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2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初11.1%提高到现在的73.38%。
彭阳县土地总面积2528.65平方公里,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植被稀疏,1983年建县初水土流失面积为2333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92%。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严重退化,而且导致了气候恶化,干旱、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频发,面对这一现状,历届县委、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在水土流失治理上形成共识,认准了恢复植被、改土改水,走生态建设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