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生态彭阳建设篇(5)
- 聚焦彭阳(2004~2013)
- 中共彭阳县委宣传部
- 4608字
- 2016-02-19 10:21:55
他颂扬的是彭阳县干部群众坚持生态立县,终于建立起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又说:“山西有石玉,宁夏有彭阳。”石玉和彭阳,都是坚持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一种示范。这也是我们此次访问彭阳的共同体会。
(原载2012年9月17日、18日《固原日报》)
移民搬迁与生态修复
——来自“走转改”的报道
记者 徐树雄
7月中旬,车子行走在通向彭阳县小岔乡的道路上,这里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偏僻,应该说符合生态移民条件的村子不少。同行的彭阳县移民办副主任安希洲说,卷槽村就是已经实施了县外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示范点。我带着急于想了解生态移民后生态修复情况的想法,直奔卷槽村。
一张蓝图绘到底
车子从彭阳县城出发70公里后拐进了一条土路,这条3米多宽的土路,就是通往卷槽村的唯一通道。车子一直蜿蜒而上,路两边绿树成荫,杏树硕果累累,站在树底下就有垂涎欲滴的感觉。远处茂密的草木,在阳光底下泛着亮光,绿得醉人。从油路到山顶大约13公里,最高海拔1700多米,以前就在这最高处生活着295户村民。
小岔乡位于彭阳县北部,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干旱多灾,是彭阳县条件最差、群众生活最困难的乡镇之一,也是全县生态移民重点乡。
2011年,小岔乡率先实施县外生态移民,整村搬迁到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295户1276人,迁出区域包括卷槽村和柳湾村部分村民,农户的房屋就地拆除变成了生态修复地。学校是最近一二年才盖的,大概是舍不得拆掉还保留着,大门上着锁。
这里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三县交界处,素有“鸡鸣三县”之称,总面积21.3平方公里。站在路边,就能看到甘肃的地盘。因为在宁夏境内,山峁草木相拥,生态修复像一张巨大的绿毯覆盖着山上山下,而在甘肃境内裸露着光秃秃的山梁。其实,10年前,卷槽村就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全村1万亩退耕地种树种草,再加上彭阳县以生态立县的理念,大搞生态建设不停步,卷槽村生态环境有了厚实的基础。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按照“山顶沙棘柠条戴帽子,山坡两杏林草系带子,山脚林果塘坝穿靴子”的模式,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加之实施了封山禁牧,卷槽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一年一个模样。10年前栽植的杏树现在长至3米多高,橘黄色的杏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细看一下杏树树坑,就可以得知每一棵树的成活付出了乡亲们多少汗水!树坑长宽为1.5米以上,深度0.5米,这样大的树坑就是为了蓄水保墒。西海固降雨量少而且分布不均匀,夏季雨水少,秋季雨水多,在降雨量广的季节会蓄下更多的雨水,足以保证树的成活率。西海固人民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里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的勤劳改变着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摆脱贫穷。
生态移民搬迁后,小岔乡抓住卷槽村闲置荒沟荒坡和境内蒲河水资源、耳朵城等文化旅游资源,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生态为本,综合治理,共建双赢”的思路,在加强现有荒山林草管护的同时,对1万亩荒山荒沟全面开展宜林荒山整体造林绿化、陡坡围栏封育绿化、荒沟经果林种植和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加快生态恢复;对现有的1.2万亩退耕还林地采取补植与新造相结合,以林果产业开发为重点,一方面,树木补植加密、嫁接改良,巩固扩大退耕成果;另一方面,依托蒲河水资源,修建水利设施,对沿河道两旁2000多亩河床地和沟台地进行集中整地造林,阴面发展1000多亩苗木等经济林,阳面发展1000多亩核桃、花椒等经果林。同时,对废弃的290多个宅院集中整理,成为发展经果林的集中区。
一任接着一任干
卷槽村生态移民后留下了1万亩耕地、1.2万亩退耕地、1000亩荒山,还有一条流水潺潺的蒲河,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小岔乡坚持人员变动、生态环境建设不变调的原则,在卷槽村生态环境建设上做大文章。
2012年初,聘请宁夏睿成营销策划公司编制了《小岔乡卷槽村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对辖区荒山、荒沟、退耕地、耕地、河道、废弃宅院、水资源利用、村部等闲置资源统一规划,细化功能分区和结构布局,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实行集中整治,综合治理,全面恢复。
目前,卷槽村在生态移民后正在继续实施治理1万亩山,补植1万亩林,种植1万亩草,散养1万只鸡,圈养1万只羊“五个一万”工程。
生态移民后最根本的目的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而这个修复,不是单纯的自然修复,而是注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快生态的修复。
放眼望去,面前是连绵翠绿的山峦,一座山上建起了生态放养鸡舍,几千只生态鸡欢快地钻入林子啄食,各类虫子、小草是它们的主要食物,这就是彭阳有名的朝那鸡。小岔乡卷槽村生态放养鸡就建在这里。
小岔乡对境内1万亩耕地统一规划,全部新种植紫花苜蓿,扩大饲草面积。同时,组织村民对退耕还草管护补植,对10年以上紫花苜蓿进行翻新更新换代,提高单产和质量,力争使境内紫花苜蓿总面积达到2万亩。
有水有草为发展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控制总量、以养促种、以养促治,利用境内蒲河水资源和丰富的饲草资源,发展舍饲养殖,新修养殖圈棚,引进优良品种,年内圈养1万只羊,并积极发展圈养鹿等特色养殖,利用河道规划建设塘坝养鱼开展旅游垂钓等。通过养殖,加快饲草转化利用和更新换代,加快生态治理恢复。
生态区采取林草管护与林下散养相结合,以养促管,在区域内设置5个林草管护点,每个点建设圈棚,散养2000只朝那鸡,总规划控制在1万只以内。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宁夏绿时代生态农畜综合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以企业投资承包经营的模式,按照先期种草养鸡(羊)、发展林果、管护生态,后期发展垂钓、农家乐,培育生态观光旅游业的路子,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切实解决治理投资难题、资源闲置难题、移民回头难题和生态管理难题,全力打造移民迁出生态管理难题,全力打造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示范点。
截至目前,小岔乡建成标准化鸡舍5栋并通过乡政府育雏投放朝那鸡苗8000只,建成羊棚3200平方米,新进山羊1000只,组织当地劳力200多人清理残留地膜和玉米秸秆2650亩、用机播和畜耕相结合的形式新种紫花苜蓿1万亩,完成村组道和田间道路拓宽铺砂石路近70公里,沿蒲河河床地和沟台地整理经果林带2000亩。眼下完成1万只朝那鸡投放及2000亩经果林种植,年底前完成1万只羊棚建设和羊只投放。
生态庄园生态美
让山更美、水更清,小岔乡正在精心打造庄园生态区。
打造生态庄园及治理生态环境,工程量大,投资量大。小岔乡把解决投资的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先后到银川、平凉、重庆等地与10多家企业进行洽谈,引进宁夏绿时代生态农畜综合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经营,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卷槽生态庄园”,先期种草养羊(鸡)、发展林果、管护生态,后期发展垂钓、农家乐、生态观光旅游等。
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小岔乡生态庄园建设得到了区、市、县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自治区水利厅支持小高抽、拦河坝、蓄水池建设,目前2处小高抽已基本建成;自治区农牧厅支持紫花苜蓿种子投放和支持围栏封育项目;自治区林业厅支持生态建设项目,支持造林绿化;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支持国土整理项目,对所有宅院全面清除整理绿化。
小岔乡卷槽村地处两省三县交界,生态管护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题。一方面,对移民整体迁出区实行永久性封山禁牧,组建巡查队不间断地巡回检查,严肃查处违禁放牧、砍伐林木等行为,打通区域内林间通道,防火工作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引进企业承包经营生态,加强林木管护,引导企业建立5个管护点,在政府对管护人员补贴的同时,支持企业发展林间土鸡。
今天的小岔乡在生态治理上创出了一个新路。创新工作机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管护机制,打包治理,尤其是引进企业承包经营,解决了投资难的问题,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促进了辖区各种闲置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切断了移民两头跑的后路,杜绝了周边村民随意迁入等现象,保证了生态环境有人治、有人管,为今后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达到了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访结束,即将走出卷槽村时,回眸途经这个生态移民搬迁后的山山水水,给我一种启发: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
(原载2012年第20期《共产党人》)
彭阳县小流域治理尽显“三重效益”
记者 杨霏
11月5日,站在彭阳县南山流域的山头上放眼望去,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成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生态区,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目前,彭阳县累计治理小流域100条136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63.9%,森林覆盖率由3%提高到28.7%,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46元。小流域治理成为彭阳县最大的温饱工程、环境工程和基础致富工程,尽显“三重效益”。
1983年建县以来,彭阳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彭阳摆在农业基础建设的首位,扎实开展“全民搞绿化,全县搞生态”活动。围绕生态建设探索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围绕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力促流域建设和生态移民、产业培育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上保、中培、下开发”的南山流域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模式。
“没有治理前,一年四季风沙不断,种在地里的粮食不但没收成,果树还结不出好果子来。”彭阳县城阳乡陈沟村村民杨万珍深切地感受到流域治理带来的好处。利用小流域治理的契机,杨万珍在政府引导下投资20万元调整结构发展特色生态林业产业项目,种植了100亩经果林、100亩用材林。“种果子比种粮的收入高出3倍,去年收入18万元。”杨万珍告诉记者。
南山小流域治理项目自实施以来,在山下调剂土地约600亩,将山上100户群众全部安置。村民杨树河就是其中一户,他从山上的土坯房搬到了山脚的安居房,发展设施农业。“现在的居住环境和以前比是天壤之别,450平方米的院落,新房装潢得不比城里楼房差,卫生间、浴室一应俱全。”如今杨树河将分配到的一个日光温室里种上了油桃,老家还种着150亩苗木,18亩果林,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原载2012年11月27日《固原日报》)
绿色中崛起新彭阳
记者 杨霏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其实,彭阳自建县以来,干部群众修出的林带可以绕地球三圈。30年的坚持使这里的山变绿了,地变平了,水变清了,生态环境更好了!30年的坚持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防风固沙,林业建设走在前
为改变昔日风沙肆虐,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目标,彭阳县实施了“四个一万亩”生态林建设工程,即在县城南山——店洼水库南山,店洼水库北山——皇甫谧广场北山营造针叶林1万亩,在大沟湾——任湾南山营造沙棘灌木林1万亩,在城阳刘河——四中北山营造沙枣防护林1万亩,在县四中北山——白阳镇老庄营造火炬景观林1万亩。工程区总面积达174.6平方公里,共涉及3个乡镇12个村。新修林区道路8公里,栽植云杉、油松等苗木610万株,通过“四个一万亩”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的实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了全县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区森林覆盖率由以前的25.3%提高到28.5%,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60万吨,涵养了水源,有效绿化美化了县城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