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开创成功职业生涯,抓住机遇是关键
- 你能行:微软精英给年轻人的职场忠告
- 肖文键
- 8038字
- 2015-12-28 11:49:39
假如我们把职业发展看做美妙的乐章,那么机遇就是强有力的音符;假如我们把职业发展看做扶摇直上的风筝,那么机遇就是应时刮来的强劲春风;假如我们把职业发展看做勇往直前的船,那么机遇就是随风扬起的帆……
忠告20.拥有发现机遇的眼光
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召唤我回来。尽管国内的条件相对落后,但这也是我回来的价值——用自己的努力为改变局面做些什么。
——张亚勤
有一次,两个推销员接到公司委派的任务,前往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开拓公司的鞋业销售市场。
然而,让这两个推销员没想到的是,他们到达目的地以后,意外地发现那里的居民都不穿鞋,赤脚走路。
见到眼前的情景,一个推销员悲观不已,立即发了一封电报回公司说:“这里的人们出门都不穿鞋,我们的产品在这里根本就没有销售市场。”第二天,他就匆忙回国了。而另一个推销员却兴奋不已,也立即给公司发了一封电报说:“真是太好了,这里没有一个卖鞋的公司,居民出门竟然都不穿鞋,市场潜力非常大。我们的产品可以在这里推广,继而普及了,请速寄100双软塑料凉鞋来。”
留下来的推销员热情地与当地居民接触。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当那100双软塑料凉鞋寄来时,他把其中的99双鞋送给了岛上有名望的人和一些年轻人,自己则留下一双鞋穿。由于这种鞋不怕进水,又能保护脚不受蚊虫叮咬和石块戳伤,穿过的人无不喜爱它。因此,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前来购买鞋子。
那位推销员见时机已到,立即从公司运来大批鞋子,很快就销售一空。一年后,岛上的居民全都穿上了鞋子。
故事中的两个推销员来到岛上,虽然见到的是同一种情形,但在他们的眼中却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一个看到的是“失望”,而另一个看到的却是“无限商机”。因此,看到“失望”的便匆匆回国了,而看到“无限商机”的却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而导致他们之间出现如此差异的正是是否具有发现机遇的眼光。
机遇不是常来你家做客的客人,在你门前敲着门,等你开门迎接它进来。恰恰相反,机遇是一个不可捉摸的活宝,它悄无声息地来到你身边。你只有发现它了,才能紧紧地抓住它,否则它又无声无息地离去了。
看过张亚勤自传《让智慧起舞》的年轻人都十分佩服他的眼光。如果他没有发现机遇的眼光,那么也许他现在正在国外默默无闻地工作。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1998年9月的一天,张亚勤接到了李开复诚挚的邀请:“在中国创办研究院是一个挑战,前人从没有做过,你可以创造历史!”
张亚勤被李开复强调的“中国+创业”打动了,电话里讲了5分钟后,他立即允诺:“开复,我愿意回国去看一看。”
挂断电话后,张亚勤站在窗前久久伫立,他不知道回国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虽然极想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可是,国内资讯落后,研究人员甚至还看不到IEEE杂志等国际研究前沿的成果。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张亚勤曾代表GTE研究室到拉斯韦参加国际计算机领域的年度盛会COMDEX。由于中国计算机科研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COMDEX展会上根本就没设中国的展位。然而,让张亚勤没想到的是,他意外地遇到了来自国内软件公司的几位代表。张亚勤跟他们一见如故,兴奋地探讨了很多问题。
这次偶遇让张亚勤看到了中国对前沿科技的执著追求。他很清楚,这种执著追求正预示着国内计算机领域未来的希望。果然,几年后,中软公司、联想公司等中国企业便开始在国际展会上有了自己的展位,而展位上展示的也都是自主品牌产品。张亚勤看到这种变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现如今,李开复的邀请、微软的平台再次点燃了张亚勤的希望。经过几番挣扎,张亚勤决定回中国去。
然而,不管是妻子,还是张亚勤所在公司的领导都极力劝阻他,认为他回中国去很可能会被遗忘,很可能会被边缘化。尽管如此,张亚勤毅然决然地踏上回国的征途。
张亚勤如今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他当初卓尔不群的眼光,更证明了他当初的选择。
“李开复的邀请、微软的平台”,这对张亚勤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而这个机遇只有张亚勤看见了,并成功地抓住了它。假如张亚勤当时没有看到中国市场潜力,并不认为李开复的邀请是一个机遇,那么他就不可能回到中国来,并不可能在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张亚勤与上面故事中留下来的那个推销员的眼光不谋而合,他们正是以卓尔不群的眼光看到了当地市场的潜力,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达·芬奇说:“当机会来临时,有的人能看到,有的人在别人指引他时才能看到,有的人则根本看不到。”
然而,一些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心态浮躁,往往看不到机会。在工作不如意时,他们总是抱怨上天不公平,没有赐予他机会。其实,我们的生活周围处处都隐藏着机会,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它。
比尔·盖茨曾说:“机会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钞票——其中还必须有其他因素。简单地说,你必须能够看到它,然后你才能抓住它。”是的,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机会。我们只有擦亮自己的双眼,时刻洞察着机遇的到来,那么我们才能发现它,并抓住它。
职场忠告
在没有取得成功之前,不要埋怨上天没有给你机会。因为你的身边处处存在着机会。擦亮你的双眼,时刻洞察着机遇的到来吧。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蕴藏着机会。只要你抓住它了,那么成功便指日可待了。
忠告21.机遇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充分准备,把握机遇,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
——李开复
对每一个想成功的人来说,都期待机遇降临在自己身上。然而,机遇总是捉弄人,你越是希望它的到来,它偏偏不青睐于你。这时,一些苦等机遇的人便开始抱怨命运不公平,自己为什么就没有遇上机遇。其实,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它不相信眼泪,更与懦弱、懒惰无缘。如果你没有任何准备来迎接机遇的到来,那么即使机遇降临在你身上,你也抓不住,从而错失机遇。
机遇就像刚出炉的山芋一样,非常烫手。那些准备不足、本事不强、能耐不够的创业者是不可能抓住机遇的。所以,如果你想成功抓住机遇,那么只有不断提升个人实力,并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受到机遇的青睐!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贝特格最初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而如今他却与闻名世界的“欧洲瓷都”齐名,“欧洲瓷都”是一个叫麦森的德国小镇,位于欧洲厄尔士山山脚下。
贝特格最开始是麦森陶瓷厂的一个垃圾工人,他每天负责把陶瓷厂里的废泥、废瓷器片等废料从厂里运到垃圾场。当时,这家陶瓷厂完全由一位叫普赛的意大利技师和他的几个徒弟支撑着。这位意大利技师是麦森陶瓷厂用1万欧元的月薪聘请来的。然而,普赛因此认为自己很有能耐,便恃宠而骄。
有一天,普赛技师由于跟厂方发生了争执,一怒之下就带着自己的徒弟回到了意大利。麦森陶瓷厂一时因为无人接替普赛的位置,被迫停产。麦森陶瓷厂的高管层顿时感到手足无措,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建议赶快向普塞赔礼道歉,并给他加薪,让他回来继续为公司服务;有的则建议马上另聘技师,将招聘启事贴满意大利的大街小巷。麦森陶瓷厂的领导最终决定向普塞赔礼道歉。然而,普塞技师为了看麦森陶瓷厂的笑话,不仅对加薪毫不理会,而且还要求同行不准接受麦森陶瓷厂的聘用。麦森陶瓷厂因此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就在这艰难的时刻,贝特格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主动对厂里的领导说:“让我试一试,好吗?”
领导们看了他一眼,不屑一顾地说道:“别捣乱!你一个垃圾工能干技工的活?”
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贝特格当即拿出从家里带来的自己烧制的一个花瓶,并对大家说:“请你们看看这个,它的质量跟咱们厂的产品相比哪个更好?”
领导们看了后,都惊得目瞪口呆,纷纷问道:“这花瓶真的是你烧制的?”贝特格肯定地回答道:“是的。”
原来,这个在厂里默默地干了近10年的垃圾工,居然每天都在偷学普塞技师的手艺。大家都惊诧不已,因为厂方正式派去跟普塞技师学艺的工作人员都没能学会的东西,而贝特格却全部学会了。
就这样,贝特格取代了普塞,月薪1万欧元,麦森陶瓷厂也因此开工了。后来,随着麦森陶瓷厂声名远播,贝特格也成为闻名的技师。
读了上面的故事,大家很难想象,一个每月只能领20欧元的垃圾工贝特格竟然取代了普塞技师的位置,月薪加到了1万欧元。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他不仅得以升职,而且还成为一位闻名的技师。贝特格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因为他平常花了很多时间偷学技艺,为后来成功抓住机遇做好了准备。假如贝特格没有偷学技艺,那么在麦森陶瓷厂危难之际不可能毛遂自荐,更不可能取代普塞技师。当然,也不可能成为闻名的技师。
大凡成功人士都知道机遇往往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你只有时刻准备着,当机遇来到你面前时,你才能及时地抓住。李开复大学毕业后,跟很多大学毕业生不一样的是,不是他去找工作,而是工作来找他,这主要是因为他发明的语音识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开复的故事。
1984年,瑞迪教授选择了30位专家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做语音识别。由于李开复想用统计学来解决“不特定语者、大词汇、连续性语音识别”等问题,瑞迪教授于是让他与另一位学生一起用统计学来做语音识别。
在瑞迪教授的支持下,李开复开始了疯狂的科研工作。他每天上午8~9点起床,然后去学校完成自己必须做的课业、助业等工作,中午回家,从中午1点工作到凌晨2~3点,一个星期有6天都是如此。
在李开复的努力下,他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与专家系统达到了大约一样的水平——40%的辨认率。这让李开复看到了希望,也得到了大家的欣赏。
李开始继续钻研,在1987年5月,他又大幅度地提升了训练的数据库。在这时,李开复又想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建模,不但能用统计学的方法学习每一个音,还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学习每两个音之间的转折。针对有一些音的样本不够,李开复又想出了一种方法来合并其他的音。
皇天不负有心人,李开复用上面的3项工作把机器的语音识别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了80%!瑞迪教授兴奋不已,便决定把李开复的成果带到国际学术会议上去演讲。这次演讲对李开复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因此感到满足,他继续研究,希望有一天语音识别率能“更上一层楼”。在李开复的努力下,奇迹终于发生了。有一天早上,李开复睁开朦胧的双眼,意外地发现语音识别率一下子提到了96%。
后来,商业周刊把李开复的发明选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李开复正因为发明了语音识别,1988年4月,当李开复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时, IBM、苹果、贝尔实验室等很多世界一流的公司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李开复听取了瑞迪教授的意见,留在了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副教授。
在大学毕业前,如果李开复没有任何发明,没有取得任何成就,那么毕业后的他也会像许多大学生一样毕业后为工作而四处奔波。然而,当其他学生为工作四处奔波时,他却为自己去哪家公司而发愁。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就在于李开复早已作好了迎接机遇的准备,毕业后,他才成功地抓住了机遇。
机遇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李开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一味地期待机遇的降临,而要提前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倘若没有作好准备,那么机遇降临在你身上,你也抓不住。
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你能不能抓住它,关键在于你自己。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当机遇降临到你头上时,你自然就能抓住。
职场忠告
机遇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你想成功创业,那么就要及时抓住机遇。机遇往往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会无处不在,当重要的机会出现时,你能否抓住机会,取决于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忠告22.抓住机会,成就自己
我们从来都不缺少机会,只是以前的机会不会再重复。机会可以降临在每一个人头上,但是只有那些有准备的人才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并利用机遇去成就自己。
——比尔·盖茨
很多年轻人在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总是不屑地说:“如果机遇降在我身上了,我也一样能取得成功,甚至我比他更成功。”像这种抱怨命运不公平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因为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成功地抓住它。如果你抓住了机会,那么你就可能乘风而起,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你错失了机会,你就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懊悔不已。这些取得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勇敢地抓住了机会。
比尔·盖茨基于自己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机遇与我们的事业是息息相关的,它是一个美丽又古怪的天使,忽然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你稍不留神,它就转身离去。后来,不管怎么呼唤,它都不会再回来了。机遇是不容错过的,一旦错过,它就不再复返。所以,当机遇来临时,我们一定要勇敢地抓住它。
比尔·盖茨在创建微软时,并没有什么名气,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基尔代尔却是当时计算机领域的知名人物,可以称得上是软件泰斗。很多人都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最后称霸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人是比尔·盖茨,而不是基尔代尔?读完下面的故事,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有一天,比尔·盖茨突然接到了IBM公司萨姆斯的电话。当时,比尔正准备外出,在听到IBM3个字时,他不由得为之一颤,随即改变了日程安排,同意第二天接见萨姆斯的来访。当时,IBM是计算机领域的蓝色巨人,此时正计划进军PC市场,因而到处物色可以为新型机设计软件的人选。
比尔·盖茨挂断电话,隐隐约约感觉这是一次可以改变现状的机会。如果能够搭乘IBM这艘巨轮,那么微软将取得重大突破。
为了迎接萨姆斯的来访,比尔·盖茨和微软的员工一改往日不拘小节的作风,破天荒地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净整齐,并且全都穿上了西服,打上了领带。
第二天,比尔·盖茨用最佳的状态迎接萨姆斯的到来,几乎是有问必答,并详细地介绍了微软的现状与技术实力。不过,直到萨姆斯离开时,他也没带给比尔什么重要的信息,但比尔敢肯定IBM一定在筹划某个项目。
果然,半月后,萨姆斯再次来到微软,并向比尔提出合作计划,希望比尔·盖茨能够为其设计一套微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虽然比尔·盖茨非常想与IBM合作,但微软从未涉足过操作系统软件。比尔·盖茨只好说出实情,并将当时拥有最好的操作系统的基尔代尔介绍给萨姆斯。
当萨姆斯离开微软时,比尔·盖茨对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感到十分心酸。
然而,也许是比尔·盖茨的好心感动了上天。机会再次来到比尔·盖茨身边,原来基尔代尔根本就没把萨姆斯放在眼里,并对其置之不理。
萨姆斯非常生气,也不愿跟这种没礼貌的人合作,于是,又找到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再也不愿让机会溜走了,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机会,他也要勇敢地去尝试尝试。
在IBM的带领下,微软顺利地迈上了成功的道路,而基尔代尔后来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可以说,微软能够称霸于世,关键在于比尔·盖茨成功地抓住了这次机会。而基尔代尔因为错失了这次机会,与成功失之效臂,最终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
由此可知,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机遇。有时候,只要抓住一次小小的机遇,就可能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职场中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主动地去抓住每一次机会。如比尔·盖茨所说:“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不会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主动寻找机会、把握机会、征服机会,让机会成为服务于他的奴仆。”所以,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机会,我们也要竭尽全力地抓住它。
职场忠告
当机会降临在你身上,一定要竭尽全力地抓住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可能,也要努力抓住它,千万不要让它从你的身边溜走。
忠告23.愚者坐等机遇,智者创造机遇
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
——李开复
培根曾这样说:“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培根这句话说中了很多人的心思。这些人渴望取得成功,更渴望机会的到来。可是,他们总是傻傻地等待着机会的来临,却从没想过去创造机会。
其实,成功的机会对每一个人来说,既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因为在同样的自然时空范围内,它是公平的,会光临每一个人,而在同样的社会时空范围内,又是不公平的,不会光顾那些空等机遇的人。
机会虽然往往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可是,仅仅准备是远远不够。有时候,我们与其傻傻地等待机会的来临,不如勇敢地为自己创造机遇。
一般来说,那些充满智慧的人,不会傻傻地等待机会的降临,而是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去寻找机会,把握机会,征服机会,从而让机会成为为自己服务的佣人。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有一次,威廉极其兴奋地去应聘一个记者职位。一大早,他就等在了办公室门外,早早地把申请材料递了上去。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应聘人员叫他进去面试。
不知过了多久,一位文员从办公室走出来,问道:“谁是威廉先生?”威廉立即答道:“我。”
那位文员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然后用冰冷的语气说道:“主任要看您的名片。”
威廉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自己面试时从来没准备过什么名片啊!他正想说什么,可就在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便从包里拿出一副扑克来,并从中抽出一张黑桃A说道:“给你这个。”
半小时后,威廉成功被录取了。黑桃A真是一张好牌。如今的威廉已经成为《纽约时报》的一位著名记者。
面试官要看名片,而自己却没有准备名片。一般人也许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等待着被判出局。然而,故事中的威廉却在危急关头,拿出一副扑克出来,并从中抽出一张黑桃A作为自己的名片,为自己创造了一次机会,从而成功应聘。他后来取得了一番突出成绩,正是他创造的机会成就了他。
狄更斯说:“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李开复也说:“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是的,我们只有为自己创造机会,我们才更容易成功。
读过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懂得抓住机遇,更懂得为自己创造机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1992~1996年这段时间里,李开复正在苹果公司工作。然而,苹果公司也在这一段时间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财务亏空,大多数创新都半途而废,员工多年的心血被付之一炬,许多员工也因此被裁。
在裁员风暴中,苹果公司员工的士气非常低落,整天都唉声叹气。然而,李开复并没有灰心丧气,却积极研究公司的产品。经过研究发现,公司有很好的多媒体技术。然而,当时PC根本无法很好地利用这些多媒体技术。李开复经过细细思索,发现这些趋势很有可能会经过互联网成为主流,假如加上用户界面的突破,这并不是不可实现的梦想。
想到这里,李开复激动不已,于是立即提笔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
当苹果公司的多位副总裁看到李开复这份报告时,都感到惊讶不已。他们一直认为李开复只是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却没想到还能在公司战略方面把握得如此到位。于是,他们一致决定采纳李开复的意见,决定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并且请李开复出任多媒体部门的总监。
在苹果公司员工难脱被裁的命运时,李开复不仅没有丢工作,而且还成为了苹果公司多媒体部门的总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勇敢地为自己创造了一次机会。
假如他想到了这样的方案,但没有勇于自荐,那么他也会与机会擦肩而过,那么他也可能会像其他员工一样逃不掉被裁的命运。
基于自己的成功经验,李开复总结出一条:“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后来,在给中国学生演讲时,他鼓励大学生积极争取和创造机遇。
是的,我们只有积极地争取与创造机遇,才能与成功结缘。然而,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却总是一味地等待着机会的来临。当机会还没来临时,他们就已经心烦气躁,便口口声声抱怨机会不公平。
其实,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机会,时时都有机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去享受机会,抓住机会。只是你愿不愿意寻找机会,把握机会,用好机会而已。因为有的人选择等待机会,而有的人则选择创造机会。等待是没有终止的,也许能够等到机会,但也许一辈子也等不到机会。所以,只有自己去创造机会,才能把握机会、运用机会。
当然,机会并不是那么容易创造的,只有那些坚持不懈、对未来有正确的认识、有智慧头脑的人才能创造出好的机会,才能获取成功,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丰富多彩。
职场忠告
有一句话说:“最能干的人并不是那些等待机会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创造机会、抓住机会、运用机会及以机会为奴仆的人。”坐等机会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年轻人不妨大胆地为自己创造机会。也许这样,你更容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