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职场精英,权谋心理不单纯(1)
- 一流疯狂:精英的人格都是重口味
- 姜文君
- 5055字
- 2015-11-05 18:09:30
最成功的说谎者是那些使最少量的谎言发挥最大的作用的人。
——塞·巴特勒
舜帝:从小职员到董事长,悲剧童年成就“作秀”功力
某跨国公司董事长要挑选接班人,他有10个儿子,却一个都不用,偏偏选择了从小职员升迁上来的女婿做继承人。全因为女婿德才兼备、口碑甚好,董事会成员一致推荐,于是董事长一家欢欢喜喜、心甘情愿地将集团大权拱手相让。你一定以为这是在播放TVB的狗血豪门剧,其实不然,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被史学家和儒家描述成人类历史中最美好的景象,这个戏码叫“尧舜禅让”。
有人质疑了,要有多么强大的口碑,才会让董事长大人放弃自己能干的儿子,而把女婿扶正呢?一定有假。反对者提出了3种关于“尧舜禅让”可能的真相。
第一种,畏劳说。当董事长太累,谁都不愿意干,没办法落到了女婿的头上。可信度1分。
第二种,篡位说。舜是直截了当地从尧的手中夺了权,根本不存在禅让一说。尧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死于谋杀的帝王,而且沉冤千古。可信度5分。
第三种,拥戴说。荀子和孟子认为,尧舜之间的权力交接是充分发扬民主的,不过,这是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尧不愿意让位,当一把手多好,什么都说了算,但民众和诸侯一起拥戴舜,不让也不行。类似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可信度8分。
不管你信哪个,事实就是小职员舜挤掉了“太子”,顺利地爬上了董事长的位置。
历史上仅有一人与他相似,但声名却有着天壤之别,那就是王莽。一个流芳百世,一个恶名远扬。然而,摈弃掉封建的忠君思想,他们是何其相似,都是以贤德的名声发家,都是从一个苦闷少年成长为职场精英,希望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这其中经历了多少挣扎呢?
人们扎堆于史料挖掘,却没有人从主人公的人格形成上进行过探讨。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最原始的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揭开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可以共同探讨舜的权谋心理,了解这位华夏第一个会“作秀”的政治家。
舜的童年对其行为模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我们还原了舜的童年经历。
4000多年前,在中国的上古时代,那时最大的组织模式叫作部落。部落里有一户普通人家,小孩舜的母亲死得早,父亲给他娶了个继母。俗话说,蝎子的尾巴,继母的心。特别是在继母生了几个子女后,更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小舜的悲惨日子可想而知。这饿肚子是必须的,弟妹们吃得饱,他只能在梦中画饼充饥;大冬天的,继母只给他单衣穿,没冻死都是奇迹。然而不管继母怎么虐待他,他总是笑呵呵的,不恼不躁,非常听话。邻居们一致觉得这孩子非常懂事。
将心比心,小孩子受到如此的虐待,是不可能真正开心的。
西方有一个“自发的扩展秩序”理论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无须旁人去提示,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本能。因为社会内部有一种自发的力量能够约束人的行为,要活下去,就得与社会合作,与他人合作。这个过程中,不用外力,人自己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儿童虽小,但生存是第一本能。自己的小命捏在别人手里,即使是不通世故的孩子,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你要胆敢怒目而视,那继母的棍子可不是吃素的。为了避免吃更大的苦头,极尽乖巧之能事,是舜活下去的必要途径。
于是小舜顽强地活到了16岁。传说他生得人高马大,这时家里的骡子、马就都歇了,所有的重活由他包办。继母让他从早干到晚,中午饭也不给吃。一起干活的人见他没饭吃就询问他,他天才地想出了一句话:“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这明显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不想别人笑话。但朴实的农民们相信了,于是,直到今天,中国有大部分农村仍然保留着一日两餐的习惯。
这个时候,已经具备一定反抗能力的舜依然忍受着虐待。继母越是虐待他,弟弟越是欺负他,他越是高兴,越是对他们好,是不是隐约嗅到了一丝变态的味道?有人说,要不人家怎么是圣贤呢?还是那句话,将心比心,作为十几岁的青少年圣贤,即使完全不恨继母,也绝对不会如此心悦诚服,除非他是受虐狂。当然,某些厚黑学追捧者认为这就是虚伪,个人认为,十几岁的年龄还不至于将虚伪运用得如此娴熟。
只有从心理学中寻找缘由了。舜在儿童时期为了生存做出的妥协,经过长时间的固化,很可能已经演变成了某种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一个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是指自我调和与本我、超我之间的关系,以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保持心理平衡的机制。也就是,当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内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激活一系列防御机制来保护自我,解脱烦恼,减轻不安,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该机制表现于掩饰或伪装自己的真正动机,否认可能引起自己焦虑的记忆、行为或冲动,来进行自我保护。
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分类有:逃避性防御机制、自骗性防御机制、攻击性防御机制、代替性防御机制、建设性防御机制。每个大类又有多个分类。常见的有压抑、否定、合理化、隔离、投射等,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经常应用的。
舜的防御机制很特别,属于自骗性防御机制中的反向形成。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为了克制冲动,他会将真实意图完全压制,并在行为上做出完全相反的表现。比如:明明喜欢,却表现出很讨厌;越是恨一个人,越是表现得对他很好。极端到了里黑外白,里怒外喜的程度。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反向形成”就是:表里不一。但使用“反向”的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所以他们并不是“伪君子”或“笑里藏刀”一类的人。
舜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受尽继母的虐待,他的内心一定是很孤独和愤怒的,但又没有能力反抗。为了将自己反抗的冲动完全压抑,他开始表现得十分乐观,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要孝顺继母。长年累月,这种自欺欺人发挥到了极限,便形成了反向行为,表现在,他越是憎恨继母,反而越是孝顺他们。活得这么辛苦,还没形成反社会型人格,真是万幸了。
当然,世事皆有两面。舜比同龄人更好地适应了社会。他因祸得福,因为对继母的孝顺为自己赢得了当地人的敬重和赞誉。渐渐地,他在20岁的时候名气已经很大了。
成年后的舜想要干一番事业了。在部落这个组织中,他已经积累了一些资本,那就是小范围的好口碑。但这远远不够,即没人脉、也没后台的小职员想引起高层的重视,一味埋头苦干是没前途的。这个时候,心理防御机制起到了更积极的作用,它不但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其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舜将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缺陷加以正确引导,并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反向行为,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这个时候他的表现有了“作秀”的味道。
舜为人好、又肯干,自然有很多人愿意跟他在一起。他到哪儿干活,哪儿就会聚集一堆人。渐渐地,他本来工作的偏僻小地方,很快繁华起来。而且有样学样,周围人也互相谦让,以礼待人。但舜仍然是孤独的,一次在田里干活,他唱了首歌,意思是想念父母,还大哭了一场。人们又说了,舜真是孝顺啊!大概,想念父母是假,哀叹自己的不幸是真。
现代人“作秀”,有报刊、电视和网络,好事坏事都可以当噱头广泛传播,经传播一夜之间就会出名。乞丐可以成为名牌犀利哥,蛤蟆嘴姑娘可以成为新闻人物。那么,几千年前的舜就只有靠口口相传的美名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又过了10年,已经30岁的舜通过一点点的积累,终于让自己的好口碑传到了领导的耳朵里。
那年,尧要挑选高级管理人员,董事会成员就推荐了毫无背景的舜。为什么是他呢?贤德就一定会为人所用吗?孔老夫子当年不还是饿着肚子游四方吗?真相就是大家认为,与其选尧那个不好伺候的儿子丹朱,不如找这个脾气好的舜。你想啊,他对虐待自己的继母都能这样好,对别人一定更好。从小察言观色的舜,深谙人心向背,他的“作秀”初步成功。
尧终于好奇了,我怎么不知道还有个如此能干的属下呢?他亲自考察了舜,表示十分满意。这个人确实既能干、又懂事,还能带动周围人认认真真做事。尧决定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这一刻,舜先前所做的努力终于从量变达到了质变。大家都知道,挑下属和挑女婿是不一样的。好下属的首要标准是能干,女婿嘛,是要成一家人的,这听话就尤为重要了。还是一样的道理,他对虐待自己的继母都能那样好,可见这傻小子做女婿再好不过,控制起来全无问题,家里还得了个好劳动力。当然以上言论仅为个人推测,尧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这个时候,尧还没有让舜做继承人的意思,不然也不会出现后面一系列的考察。职场人都知道,领导对员工的考察期至关重要,成败在此一举。
事实证明,会“作秀”的人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据史料说:结婚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家住,老两口竟然闭门不见。老板家的千金嫁到自己家,打溜须还来不及,怎么能不见呢?可见,亲爹和继母对舜的讨厌已经到了极限。细想想,舜30年如一日地利用他们的恶名来成全自己的美德,也实在不知道是真的孝顺还是别有用心。
史料接着说:继母所生的儿子象见到了嫂子,竟然起了不轨之心。他想方设法勾引嫂子,人家就是不搭理他,他就在父母跟前说舜的坏话,于是老两口决定害死舜,并由老爹亲自动手。那天,舜的父亲让舜上粮仓干活,当舜爬上粮仓时,他就放起了火想烧死舜。我们聪明的舜,用几张斗笠当作降落伞飞了下来。老爹还不死心,他又让舜到井下去搞疏通,然后就和象用泥土把井口封住了。舜从井底找到其他出路,又逃过一劫。大难不死的舜对此竟毫不在意,反而加倍对他们好。
身临其境想一下,无论怎样被加害,都始终和颜悦色的舜,他的笑容是多么让人心惊。这之后,一家人对他的感觉恐怕不再是恨,而更多的是怕了!
后世儒家认为,如此行为就是“至贤至圣”。然而,我们探讨的终究是三维生物人类,而不是四维或五维的“神仙”,为人者必有七情六欲,要说他对此毫不介意,谁信呢?已经很有地位的舜想要收拾这平民一家子,就跟捏死一窝蚂蚁似的简单。但他非但没有报复,反而借此事件,又再一次把自己的声誉拔高到了新的层次。曾经无意识的心理防御,现在完全上升到了权谋心理的高度。
苦不是白受的,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尧对舜更加欣赏,终于尧把舜召到总部,开始委以重任。如果是其他人,一旦得势必定猖狂,但舜不是,他的地位越高,就越是谦虚有礼,朝野上下无不对他交口称赞。通过一系列的“作秀”,他的人气飙升到了顶点。
终于,经过3年的考验,在上至董事会、下至扫地大婶的一致拥戴下,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自己退休养老去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尧舜禅让”。另外,高升的舜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还给弟弟封了官,世人又都看见了。
不过,严格地说,这时的舜只是个代理董事长。按照《史记》所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在他摄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争议就是从这儿来的。舜登上首领位置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启用了被尧排斥的“八恺”“八元”,有扶植亲信之意;他以各种理由流放了尧的重臣:三苗、驩兜、鲧与共工,史称“去四凶”,有排除异己之嫌。其中鲧是禹的父亲,理由是治水无功(后来禹也放逐了舜,其中不乏为父报仇的嫌疑)。经过一系列人事调动之后,尧被架空了。以后他的结果无论是寿终正寝,还是被害致死,都不足为奇了。
尧死后,舜曾经主动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敢于这样做,是因为舜对人心有了十足的把握。这时候,舜从小时候起所受的苦到现在有了回报: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却不把丹朱放在眼里,民间还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又回到了首领的位置。一个倒霉孩子,从不放弃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到了人生的顶峰。
为什么一定、必须是舜呢?当时中原的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有限,对于仍然蒙昧的百姓来说,跟着谁能过好日子,就推荐谁。舜是如此好的人,那么想来对百姓也一定是好的。一句话,跟着他有肉吃!政治家如果都这样“作秀”,那也不差!
吕不韦:人脉投资,成也自私,败也自私
春秋战国时的比尔·盖茨,吕不韦大老板正在赵国首都邯郸进行市场调研。什么商品本小利大呢?最好能一本万利。首富的眼光很挑剔,一般的商品他都看不上眼。抬头间,咦?奇货来了!原来是一位灰溜溜的皇孙。以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一系列的明确目标、规划计划、整合资源、广告宣传等商业运作后,他成了中国历史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商人。
其实这是一个99%的人在初期就不会看好的买卖。它既不是实业投资,也不是金融投资,而是最具泡沫潜质的人脉投资。首先,投资的标的物非常不可靠——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皇孙子楚;然后是投资回报期不确定,也许无限期;最后,投资成本太高,随时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正常的投资分析师都会认为这是个有效性和可靠性非常低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