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2011年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建设与服务发展情况

➢ 2011年随着光网的迅速部署和3G大规模增长,网上越来越多的应用激发了IDC业务需求。2011年中国IDC市场规模超过140亿元,增速超过35%。

➢ 2011年是中国IDC行业的“云应用”之年。各大IDC厂商已纷纷把脚步迈进“云”产品应用研发中。云主机、云邮箱、云建站平台和云解决方案等产品,彻底改变了传统IDC依靠资源批发的销售模式。

➢ 2011年国内IDC服务商数量达1614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达100多家,主要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ISP转型公司、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以及大型企业。与2010年相比,IDC服务商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是行业监管加强导致多数服务商退出市场,另一方面行业整合和兼并使得IDC服务商高度集中。

➢ 在IDC服务市场,基础电信运营商仍占市场主要地位,三大运营商用户份额达70%,尽管专业IDC服务商市场占有率较2010年有所提升,但仍然较低。

➢ 随着互联网数据服务的高速发展,未来IDC将向着融合化、集中化的方向推进,云计算将依托并促进IDC发展。

6.1 国内IDC发展基本情况

6.1.1 市场规模与增长

2011年,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更加动荡。尽管服务器市场逐步回升,但数据中心增长步伐仍然缓慢。从全球范围来看,增长仍然不均衡,亚洲市场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高速增长。2011年,全球整体IDC市场规模超过222.6亿美元,增速为21.5%,增速比2010年下滑约3个百分点,如图6.1所示。

2011年,受全球经济低迷、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以及国内货币政策回调、房地产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整体放缓。但整个通信行业和IT行业仍保持较高增长,增速超过了GDP增速。一方面,宽带业务发展迅速,用户迅速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光网的迅速部署和3G大规模增长,网上越来越多的应用激发了IDC业务需求。2011年中国IDC市场规模达到170.8亿元,同比增长67.1%,如图6.2所示。

图6.1 2007—2011年全球IDC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图6.2 2005—2011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6.1.2 市场基本特点

1.云计算发展引领IDC产业变革

2011年是中国IDC行业的“云应用”之年。云计算正在悄然改变着IDC产业的商业模式,首当其冲的便是传统的IDC数据中心。传统的数据中心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对机房基础设施(电力、制冷等)的动态响应及按需分配的需求,无法缓解因业务的快速发展而给企业、政府带来的巨大能耗与成本压力,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已成为一种趋势。

我国频频传出各地建设大型、甚至超大型数据中心的消息。2011年年底,万国数据上海外高桥旗舰数据中心一期正式运营,其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不久,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正式启用北京酒仙桥新一代数据中心,该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可容纳6000个以上的标准机柜,设计服务器装机容量超过8万台,是目前国内已建成的亚洲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

随着集群、分布式计算、弹性计算等云计算新兴技术的植入,实现了动态分配、降低成本等多项功能,因此大大改变了目前IDC的产品格局,各种云应用层出不穷,如云主机颠覆传统服务器托管租用模式等,客户得到性价比更高的服务和体验。

目前,各大IDC厂商已纷纷把脚步迈进“云”产品应用研发中。云主机、云邮箱、云建站平台、云解决方案等产品,彻底改变了传统IDC依靠资源批发的销售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更高品质、更优性价比的IT服务。

2.市场需求更多元化

前几年,IDC服务商提供的产品都以主机托管、设备出租、一般性运营维护为主,产品线单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国内IDC市场已经从简单的资源型需求转向技术、服务多元化需求。客户需求从最初的域名注册、空间、邮箱、托管、租用等基础业务,发展到现在的以主机托管、主机租赁为基础的多元化数据管理、网络通信、系统集成、网络安全和应用外包等各类技术服务。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为IDC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IDC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逐渐步入正规化、规模化

2011年是IDC行业在国家政策调控下非常重要的一年,特别考验企业的应变能力。其中,网站备案便是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将在全国范围内严查并打击“快速备案”、“虚假备案”行为。此举起到了优胜劣汰的调节作用。

6.1.3 业务结构情况

2011年,ICT基础业务仍是市场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增值服务比重有所提高。传统的服务器托管和服务器租用这些IDC业务不仅利润低,而且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和市场的需求,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因此,增值服务将更多地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运营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和2011年中国IDC业务市场结构如图6.3所示。

图6.3 2010年和2011年中国IDC业务市场结构

6.1.4 服务发展情况

2011年国内IDC服务商数量达1614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100多家,主要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ISP转型公司、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以及大型企业,与2010年相比,尽管IDC服务商数量有所增加,但增速明显下滑,如图6.4所示。增速下滑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行业监管加强,导致多数服务商退出市场,另一方面行业整合和兼并使得IDC服务商高度集中。

图6.4 2005~2011年中国IDC服务商数量和增长率

在IDC服务市场,基础电信运营商仍占市场主要地位,三大运营商用户份额达70%,尽管专业IDC服务商市场占有率较2010年有所提升,但仍然较低,如图6.5所示。

图6.5 主要IDC服务商市场份额

6.2 IDC的发展趋势

6.2.1 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加快

据Gartner统计,我国数据中心数量接近46万个,但其中超过45万个是小于100m 2 的小型数据中心和微型机房;超过500 个机架和5000 台服务器的大型数据中心有47个,集中在电信、金融、政府、制造、能源等几个领域;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总量的0.1‰,低于日本的0.27‰的比例,更远低于美国的0.6‰的比例。

未来几年,我国IDC市场将呈现大规模数据中心投资热潮和传统数据中心升级改造的两大特点。过去几年内,百度、腾讯、盛大等互联网公司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尤其是视频内容的爆炸式增长的需要,使互联网企业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每年增长100%,所以腾讯、盛大等企业均已开始部署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计划。从未来看,物联网(海量的监控和指令数据)、三网融合(视频)、两化融合(信息化需求)、云计算等新技术、新需求将极大地推动数据中心市场的需求增长。考虑云计算带来的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和绿色环保优势,包括地方政府、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众多的IDC都开始积极推动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

6.2.2 高速化、集中化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互联网数据服务的高速发展,各类企业对于带宽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各类高带宽、大容量的应用广泛使用,从而催生IDC中心必须向高速化发展。同时,作为数据流通中心,IDC在数据流转上也能够做到快速响应和处理,各类功能强大的服务器将更好地引入到IDC机房建设,推动性能和服务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IDC服务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通过简单的设备租用和维护难以满足高速化的要求,拥有功能强大的服务器、管理规范、资本雄厚的大型的IDC企业将会在此浪潮中发展壮大,从而更进一步地压制小型的IDC企业的生存空间,更多的大型服务器将会集中在大型IDC机房之中。IDC的集中化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IDC的带宽和业务优势,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各类业务的快速发展给IDC的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大型IDC企业将会承担更多的业务关联管理托管工作,集中化推进的趋势更加明显。

在未来,更多低附加值的业务将以附属的形式进行管理和推广,实现分层次、多元化的管理,造成行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在集中化的趋势带动下,IDC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竞争激烈的时期。

6.2.3 智能化托管和产业链合作应运而生

在目前全业务发展的趋势下,全业务和用户的需求导致互联网数据中心已经越来越向多元化服务推进,目前普通IDC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器负载均衡、网站加速和网络安全等具体的服务项目。随着IDC数据中心功能的不断增多,处理涵盖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提升IDC的业务服务层次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能够更多地进行各种智能化处理,智能化托管应运而生。

越来越多的传统IDC服务在不能满足要求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化的手段,拓展IDC数据中心的增值提供,提供差异化服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够解决电信运营商和IDC企业都有可能面临的“管道化”问题,是IDC未来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在处理更多、更复杂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化应用还能够更大地节省成本,控制质量,做好分析和输出工作,是未来IDC发展的重点趋势。

6.2.4 云计算将依托并促进IDC发展

当前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数据中心的发展。美国政府和军方在2011年发布的《联邦云计算战略》和国防部《云计算战略》中,首次明确了云计算在国家政策中的战略地位,实施“云优先”政策,并投资800亿美元,以云计算技术整合政府数据中心。欧盟于2011年初提供价值2140万美元的资助给IBM与15个欧洲合作伙伴,启动名为“Vision Cloud——面向未来互联网的虚拟化存储服务”的项目。韩国政府为全面推进2009年公布的《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于2011年将电子政府中使用的1970台利用率较低的服务器虚拟化,并于2011年1月开设政府通用云计算数据中心来提供云平台,为企业提供开发与测试所需的云计算资源。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0年8月发布的《云计算与日本竞争力研究》报告,将提升数据中心节能环保指标等基础设施建设视为核心内容之一。新加坡于2011年初制定了一整套绿色数据中心标准作为落实iGov2010计划中电子政府的目标的主要措施。

IT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电信企业从自身业务支撑和拓展出发大力建设云数据中心。谷歌是最早提倡和实践云计算技术的企业之一,其服务于全球的互联网搜索服务就建立在全球部署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之上,2010—2011年相继在包括日本、中国香港等地投资建设大型数据中心。谷歌还在不断开发和探索云服务的商业和产品模式,提供了Google App等一系列云服务。

在所有相关传统转型行业中IDC与云计算产业关系最为亲密,因为该行业具有较多的云计算发展基础设施,基于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收益路径等不同原因,该行业对云计算的发展期望值很高。云计算的发展对IDC服务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云计算为IDC引入资源池技术,降低IDC服务商的管理成本;云计算使IDC具有跨地区多数据中心的管理能力,降低IDC服务商的能源消耗;云计算平台可以使IDC实现增值业务,IDC服务商可以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云计算可以促进IDC价值链各方的和谐发展,IDC服务商避免恶性竞争;云计算有助于整合IDC产业链各方利益,构建起良好的市场环境。

1.国外主要云计算

(1)Google“云计算”。Google是云计算的最大实践者,也是第一个拥有云计算基础架构——云平台-云应用整套云计算系统整合完备的企业,Google大力提倡公有云服务,但其本身却是建立在私有云体系之上,由Google发起的云计算在开放其部分应用程序接口情况下为众多的IT企业打开了云平台的视窗,云计算开始进入IT视野。Google的云计算基础架构模式包括4个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系统:Google File Systemt分布式文件系统、针对Google应用程序的特点提出的MapReduce编程模式、分布式的锁机制Chubby以及Google开发的模型简化的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BigTable。

Google这些系统的提出都是自身的实际需求,针对自身内部网络数据规模超大的特点,急需解决提升服务器解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如何利用软件来解决集群中常发生的节点失效问题。

(2)IBM的Blue Cloud 平台。IBM主要提供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2011年全球IT总投资中IBM占了10%,有650亿元投往了云计算,到2015年还会翻3番。IBM以其强大的硬件设备构建云基础架构平台,2011年推出的基于Power7指挥系统上的Waston Box、Cloud Box、Mason Box三大宝盒构建IBM云基础架构,实现大规模数据整合以实现智能分析。

IBM的Power Cloud是基础设施服务的一个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结合Power VM虚拟化、Systems Director、VMcontrol、Cloud Starter软件实现了智能的服务交付模式,可以提供计费功能、服务质量管理、用户自服务等。Power Cloud整合了IBM的一切资源,而且突出灵活性和可靠性,Power强大的性能可以满足大型企业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IBM以云计算为噱头,同时还关注物联网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IT服务公司,IBM并没有提供外部可访问的云应用程序,而是为IT企业提供不同需求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以云计算、云服务、物联网打造智慧生活。

2.国内云计算

(1)阿里软件的“阿里云”。阿里巴巴在国内率先宣布了自己的云规划战略,阿里云来势汹汹,2011年对外宣称投资1亿元来打造电子商务云平台,特别针对于中国的各类电商服务,阿里云有着Google和IBM等不具有的优势。阿里巴巴第一个推出阿里云手机作为移动云服务的企业,虽然阿里云手机存在很多争议,如山寨之类,但确实是国内第一款实现了能够直接享用100GB云空间里的所有应用,无须下载,还可以使用由阿里云提供的各种云服务,如地图和电子邮件等。

(2)华为“云帆计划”。在阿里推出阿里云手机不足2个月的时间内,华为正式推出了自己的“cloud+”云手机,这也是在比拼云计算中华为不得不做出的战略。

华为已经将云计算提升到公司战略高度,云计算投入达到6000人,占到华为研发人员的10%。华为的桌面云已经成功落地服务,节省了企业40%投资,降低了电力消耗71%,设备CPU利用率也从5%提升到60%。

华为也成为了国内屈指可数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依靠其庞大的基础设备供应能力与IBM合作,成功为政府和企业架设云基础架构,提供云存储服务,搭建云平台,媒体云应用等系列云服务。

华为在国内扮演的角色相当于IBM在全球扮演的角色,大部分云计算服务是奔着分布式计算系统、开放存储、数据库、海量数据分析等全套云计算核心技术而去,而在搭建云平台和云应用的领域则交由其他云服务商完成。

公有云和私有云体系中,华为都有涉及,公有云体系属于电信运营商级别的服务,而私有云体系主要为企业服务,并且华为已经投入5.3亿元打造企业级市场业务,展示了华为在云计算的巨大转型。

(3)中国移动“大云”。中国移动在移动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推出了OPhone手机平台和Mobile Market应用程序商场,可以看出中国移动是想在移动云中建立一个移动云平台,在平台上提供商用云服务,“大云”计划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中国移动预计投入120亿元在2012年建立数据中心,吸收云计算人才,在电信运营商移动云领域展开全面战争,移动推出的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是一种可以运行在各种通用硬件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拥有高度的容错性,同时能满足高吞吐量的数据访问,可以在廉价的机器上运行,非常适合在大规模数据集上的云计算应用。

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移动TD-LTE系统的平均下载速度达到60Mbps,这个速度是目前主流3G网络平均下载速度的20~30倍,由此一鸣惊人,被誉为是最近接4G的标准。这也是基于Hadoop版本上的突出成果。

基于移动云,中国移动不再做单一的网络运营商,而是希望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云平台和云应用的综合企业,也希望通过云计算来提供办公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在中国智能终端覆盖过亿的用户身上,移动看到了新的市场前景,也看到了移动办公的希望。

6.2.5 绿色低碳是设计遵循的原则

绿色数据中心在机械、照明、用电和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设计是为了最大程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最小程度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建设和运行一个绿色数据中心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策略。

目前IT设备的能源消耗,只占整个数据中心能耗的30%,而制冷设备的能源消耗要占到50%~60%,其他如灯光照明将占到10%。

快速的能源增长给数据中心在环境控制、电源与冷却和空间管理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此外,在多数情况下,不动产成本上的因素也限制了IT占地面积的扩展(服务器机架占用的地面空间)。因此,各公司都力求在低密度机架和发热量及功耗极高的高密度机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中国电信 马栋、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