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序言
第一篇 引论
1.收入与资本
1.1 主观的或享用的收入
1.2 客观的或实际的收入(我们的“生活”)
1.3 生活费用,实际收入的尺度
1.4 物品的成本和使用成本
1.5 家庭门限上的衡量
1.6 货币收入
1.7 资本价值
1.8 利率
1.9 贴现是基本的
1.10 成本或负收入
1.11 贴现原理的应用
1.12 复式簿记
1.13 外繁内简
1.14 资本收益不是收入
1.15 资本与收入间的关系
1.16 对本书的应用
1.17 要避免的一些混乱
1.18 合用的利率概念
2.货币利息与实际利息
2.1 引论
2.2 假定预见性
2.3 理论中的限度
2.4 实际利息与货币利息
3.一些常见的危险
3.1 引论
3.2 利息的剥削说
3.3 利息不曾被反对掉
3.4 天真的生产力说
3.5 其他两种危险
第二篇 理论的文字说明
4.时间偏好(人性不耐)
4.1 现在收入优于将来收入的偏好
4.2 还原为享用收入
4.3 不耐决定于收入
4.4 利息与价格理论
4.5 收入的详细说明
4.6 收入数量的影响
4.7 时间形态的影响
4.8 风险大小的影响
4.9 个人的因素
4.10 个人因素提要
4.11 是收入而非资本起主导作用
4.12 不耐表
5.利息的第一近似理论
5.1 第一近似理论的假定
5.2 规定了的收入
5.3 不耐的均等化
5.4 经由借款改变收入
5.5 经由售卖改变收入
5.6 利息是不能根除的
5.7 “边际”原理即“最大量”原理
5.8 市场的均衡
5.9 四条原理
6.利息的第二近似理论
6.1 新的假定
6.2 任意的收入川流
6.3 两种选择
6.4 改变资本用法的投资机会
6.5 不是循环推理
6.6 提要
7.投资机会原理
7.1 可取的与不可取的选择
7.2 比较利益法
7.3 收获超过成本率的概念
7.4 收获超过成本的原理
7.5 边际收获超过成本率
7.6 采伐森林的例证
7.7 其他类似的例证
7.8 永久收获的例子
7.9 一般的例子
7.10 选择范围决定于利率
7.11 投资机会原理提要
7.12 人性不耐与投资机会的相互关系
8.第二近似理论的探讨
8.1 投资机会的基本因素
8.2 投资机会的必要性
8.3 单只时间形态上不同的选择
8.4 “硬面包”的假想例证
8.5 “无花果”的假想事例
8.6 “绵羊”的假想事例
8.7 关于修理、更新和改进的机会
8.8 改变劳动用法的机会
8.9 利率波动的自动矫正
8.10 大量机会稳定了利息
9.利息的第三近似理论
9.1 不止一个利率
9.2 各种不同利率之间的关系
9.3 借款的限制
9.4 风险与小额借款
9.5 销售性是权利的保障
9.6 一般收入风险
9.7 证券按风险分类
9.8 风险对六条原理的影响
第三篇 理论的数学论证
10.第一近似理论的几何说明
10.1 引论
10.2 今明两年收入图
10.3 市场线
10.4 志愿线
10.5 两线的比较
10.6 一整族的市场线
10.7 许多族的志愿线
10.8 一个典型族的志愿线
10.9 时间偏好可以是负的
10.10 对不耐的个人影响以及非个人的影响
10.11 借款或贷款的决定
10.12 利率对个人是固定的
10.13 一个人如何调节他的收入地位使之适合于市场
10.14 市场的均衡
10.15 图解中的四条原理
10.16 几何法
10.17 与供求的关系
11.第二近似理论的几何说明
11.1 引论
11.2 投资机会线
11.3 借款以外的个人调整
11.4 通过借款的个人调整
11.5 双重调整详论
11.6 市场均衡
11.7 机会线性质详论
11.8 投资机会与不耐
11.9 利息能消失吗?
11.10 利息鼓励储蓄吗?
11.11 与供求曲线的关系
12.第一近似理论的公式说明
12.1 两年三人的情况
12.2 不耐原理甲(三个方程式)
12.3 不耐原理乙(三个方程式)
12.4 市场原理甲(两个方程式)
12.5 市场原理乙(三个方程式)
12.6 计算方程式与未知数的数目
12.7 m年与n个人的情况
12.8 不耐原理甲[n(m-1)个方程式]
12.9 不耐原理乙[n(m-1)个方程式]
12.10 市场原理甲(m个方程式)
12.11 市场原理乙(n个方程式)
12.12 计算方程式与未知数的数目
12.13 不同年份的不同利率
13.第二近似理论的公式说明
13.1 引论
13.2 不耐原理甲[n(m—1)个方程式]
13.3 不耐原理乙[n(m-1)个方程式]
13.4 市场原理甲(m个方程式)
13.5 市场原理乙(n个方程式)
13.6 投资机会原理甲(n个方程式)
13.7 机会原理乙[n(m-1)个方程式]
13.8 计算方程式与未知数的数目
13.9 方程式数目与未知数数目的一致
13.10 零或负利率
13.11 公式法是有用的
14.不适于数学表述的第三近似理论
14.1 引论
14.2 六组公式的不完备
14.3 结论
第四篇 进一步的讨论
15.利息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15.1 利率与财货价值
15.2 利率与服务的价值
15.3 利率与工资
15.4 利息与职能分配
15.5 利息与个人分配
15.6 借贷市场是再分配的手段
16.发现与发明对利率的关系
16.1 每一重要发现与发明的最初影响是提高利率
16.2 发明引起利率的离散
16.3 发明引起资本价值重估
16.4 发明对利率的最后影响
16.5 现在是发明的时代
16.6 发明与大量生产
16.7 对投资的影响
16.8 发明的重要性
17.个人借款与商业借款
17.1 个人借款
17.2 商业借款
17.3 短期借款
17.4 长期借款
17.5 商业借款和个人借款
17.6 借款的目的为了增加现在收入
17.7 公债
18.一些事实的例证
18.1 引论
18.2 个人特性影响的事例
18.3 贫困影响的事例
18.4 收入构成影响的事例
18.5 风险影响的事例
18.6 时间形态影响的事例
18.7 上升的收入意味着高利率
18.8 灾难对利息的影响
18.9 收入周期性影响的事例
18.10 提要
19.利息与货币和物价的关系
19.1 物价变动与利率
19.2 美国硬币公债与通货公债
19.3 金债券与卢比债券
19.4 货币利息与实际利息
19.5 实际利息的变动大于货币利息
19.6 利率与物价变动率
19.7 美国短期利率与物价
19.8 利率与物价指数
19.9 趋势因素的消除
19.10 物价与利率关系的说明
19.11 利息与商业和物价的关系
19.12 利率与银行准备
19.13 提要
20.对一些反对意见的考虑
20.1 引论
20.2 收入与资本
20.3 生产成本作为资本价值的一个决定要素
20.4 不耐作为利率的一个决定要素
20.5 生产力作为利率的一个决定要素
20.6 现在财货之技术上的优越
20.7 利息作为成本
20.8 经验与制度对利率的影响
20.9 结论
附录:等待作为成本
21.提要
21.1 利息与货币购买力
21.2 六条原理
21.3 投资机会的性质
21.4 整个社会的投资机会
21.5 时间偏好
21.6 结论
21.7 将来的展望
参考书目
人名对照表
名词对照表
注释
更新时间:2023-07-13 16: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