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娘娘寨城址当为春秋初年的京邑
娘娘寨城址的遗存从时空、地域,或者特征上都表现出,极有可能是春秋初年郑庄公封给弟弟叔段的京邑。
从时空上说,娘娘寨城址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城址。京邑于春秋初年封给叔段,在这之前,当有京邑的存在;这一时间刚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
从地域上说,京邑在今荥阳境内。清朝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七《济水一》云:“济水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县……其水北流径金亭,又北径京县故城,西入于旃然之水。城,故郑邑也;庄公以居弟段,号京城大叔。祭仲曰:‘京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晋《地道志》所谓京有大索、小索亭,《汉书》京索之间也。”[6]《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等在《水经注集释订讹提要》:“沈炳巽,字绎旃,归安人。其书据明嘉靖间黄省曾所刊《水经注》本而以己意校定之,多所厘正,又以道元征引之书,极为博赡。”[7]纪昀等对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是很认可的。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京县城在郑州荥阳县东南二十里,郑之京邑也。晋《太康地志》云,郑太叔段所居邑,荥阳县即大索城。杜预云:成皋东有大索城,又有小索故城,在荥阳县北四里。京相璠《地名》云:京县有大索亭、小索亭,大小索氏兄弟居之,故有小大之号。”[8]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八《河南道四》:“京县故城,县东南二十里,即郑京城太叔之邑。”[9]
(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引卷二《括地志》云:“京县故城在郑州荥阳县东南二十里,郑之京邑。《穀梁传·襄十一年》同盟于京城北。《地理志》河南郡京县,即共叔段所居。”
(宋)郑樵《通志》卷四〇《地理略》第一:“索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后齐省京入荥阳,京故城在县东南二十里,东径大索城,又北径荥阳城东入于济。”[10]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河南道九》“郑州”条下云:“京县有大索亭者,今县所理即大索城是也。又县东北四里有小索城存,即六国时二索也。又京城大叔邑即在县正东郡城也。”[11]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九《京西北路》:“荥阳县故虢国,所谓东虢也……京县故城在东,古乡邑也。庄公弟叔段居之,谓之京城太叔。而汉属河南郡,晋及后魏属荥阳郡,北齐省入焉;又有索水,楚汉战京索间,即此。”[12]
《大清一统志》卷一五〇《开封府》云:“京县故城在荥阳县东南,《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姜为叔段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13]
由以上记载可知,叔段所居的京县故城在荥阳县东南。从地图上看,今所发现的娘娘寨城址当在荥阳县之东南,至于是否在荥阳县之东南20里,因时代的变迁,就很难说了。极有可能就是当年的京邑。
根据考古发现,娘娘寨城址有外城墙、外城壕,内城墙、城门、内城壕;道路、灰坑、墓葬33座,陶窑与较多的水井。遗址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主要有陶、石、骨等。遗址还发现8处夯土基址,但是破坏较为严重。下层建筑时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由此可见,娘娘寨城址应是一处保卫设施很严密、规模很大的城堡;甚至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东迁时期的都城。
京邑之城已经过了百雉,成为郑国之害。叔段在京邑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是时,京邑已经不折不扣的是一座军事城邑,是一座可以与郑国国都对抗的大城邑。当然郑庄公最后之所以能够打败叔段,是因为京邑人民背叛了叔段。大概在这之前,郑庄公已经做好了京邑民众的工作,才敢于讨伐叔段的。
根据《左传》的记载,京邑是一座规模很是宏大的军事城邑,娘娘寨城址在时空、地域、规模、特征等诸方面都与京邑相符合,极有可能就是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共叔段所居的京邑。
[1]张松林、张家强、黄富成:《河南荥阳娘娘寨遗址发掘出两周重要城址》,《中国文物报》2009年2月18日,第002版。
[2]马世之:《娘娘寨城址性质问题试探》,《中原文物》2010年第5期,第42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中华书局,1981,第11页。
[4]《十三经注疏·公羊传·定公十二年》,中华书局,1980,第2342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第14页。
[6]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七《济水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称《四库全书》)第57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145页。
[7]《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九《史部·地理类二》,《四库全书》第2册,第486页。
[8]《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82,第324、325页。
[9](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八《河南道四》,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第204页。
[10](宋)郑樵《通志》卷四〇《地理略》,《四库全书》第373册,第492页。
[1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河南道九》,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第172页。
[12](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九《京西北路》,《四库全书》第471册,第300页。
[13]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一五〇《开封府》,《四库全书》第477册,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