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春秋初年太叔段对京邑的营建
京,是春秋初年郑庄公弟弟叔段的封邑。《左传·隐公元年》记载着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当年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儿,名曰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即庄公及叔段。庄公出生时“寤生”,即足先生出,属于难产。武姜非常害怕,因此很厌恶这个儿子,而喜欢叔段。武姜就欲立叔段为太子,将来即位为郑国国君。但是由于西周时期实行极为严格的嫡长子承继制的宗法制度,郑武公将长子立为太子,即郑庄公。武姜为此数次向郑武公请求换太子,而郑武公没有答应。
郑庄公即位之后,武姜请求把制封给叔段。《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杜预注:“京,郑邑,今荥阳京县。”[3]也就是说,武姜为叔段要求制。郑庄公认为不能把制给他,因为制是岩邑、是险邑,当年东虢君虢叔就是在此被郑国所灭,但可以要其他的邑。武姜又为叔段要了京,故叔段又被称为京城大叔。
叔段得到京邑之后,非常不守规矩,在京筑造大城。郑国的大夫祭仲就认为叔段所筑造大城京,不符合礼制的要求。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焉。”杜预注曰:“祭仲,郑大夫。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曰:“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凡周十一里三十三步二尺,公侯之制也。《礼》天子千雉,盖受百雉之城十;伯七十雉,子男五十雉。”[4]
春秋初年,郑庄公封给弟弟叔段的封邑,名曰京邑。京邑在荥阳境内,是一座规模非常大,可能已经超过了郑国的都城;如祭仲所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京邑当是已经超过“百雉”的城址。每雉,长三丈、高一丈;“百雉”,则是高百丈、长300丈的城墙,京邑是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的城。叔段在城中聚积粮草,缮甲兵,具卒乘,将袭击郑国,以取代郑庄公的国君地位。母亲武姜将准备打开城门,作为叔段的内应。郑庄公听说他们起事的日期之后,立即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郑庄公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5]
由此可见,叔段的军事力量与郑庄公相比“如二君”。郑庄公之所以在伐京之役中取得胜利,并不是叔段的军事力量不如郑庄公,而是嫡长子承继制的宗法观念在国人心中的深深印痕,才使得京邑背叛叔段。郑庄公打败叔段,赢得胜利。郑庄公虽然在这次战争中取胜,但是不可否认,叔段所筑建的京邑具有很宏大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