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时代,口语里没有道德这个词,相当于道德这个词的位置的,就是“忠信”。忠和信概念不同,有时候也合在一起谈。
因为孔子在一两句话中,常把敬和忠、信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只能合为一章来看。但概念上,敬和忠信,属于两组。
1 《学而》 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省,读xǐng,自我反省的意思。传,指老师传授、教授的东西。
曾子大名曾参,是孔子的高徒里边,资质比较鲁钝,但最遵守信条的人了。他孝到了极点,有一次他给瓜秧除草,却把瓜秧锄断了,他爸爸打他,他咬牙受着,也不敢跑。
后来曾子死的时候,身下边垫着个漂亮的席子,他觉得自己不配用这么好的席子,自己也不是当官的,级别也不够,赶紧给我换成破的吧!大家遵命,七手八脚抻起他来弄席子,没等席子弄踏实,他就断气了——“慎独”到了死都不能马虎的地步。
曾子对教条的信奉,确实达到了不自欺的地步。没人监督他的时候,他也一板一眼地笃行着自己所信奉的教条,我们管这个叫慎独,也可以叫自觉,英文叫Integrity。
译: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给别人出主意,有没有尽力尽心呢?有没有偷着藏着不肯全拿出来为了对方好呢?我跟朋友打交道,有没有不讲信用的时候呢?我给别人讲课,有没有偷工减料,该讲的没讲,白骗人家培训费的呢?”(曾子后来也当了老师,教徒弟。)
“为人谋而不忠乎?”忠这个字的意思,古义与现在的意思略有不同。在当时,忠就是实实在在替别人考虑的意思。替人谋划的适合,是不是忠,替人家考虑。可以看朱家的故事。
鲁国有个大侠,叫朱家,专门喜欢帮助朋友,他所收留藏匿救活的豪士达数百人,其余的常人则不可胜数。但是终究不自伐其能,自称其德,他所施救帮助过的人,他唯恐再见到他们(以免受他们的恩报)。
有个叫季布的,也是任侠出身,在楚国特别有名,楚国有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他一句话比一百斤金子还能保值。随后替项羽当部将,数次把刘邦追得上窜下跳。现在刘邦发出通缉令,以一千斤金子购求季布的人头。季布就跑去投奔朱家藏下了。
朱家这一天跑去洛阳,去见皇帝刘邦,说到:“季布有什么大罪,皇上要这么追杀他?”
刘邦说:“从前我跟项羽打仗的时候,他好几次把我逼得要跳了车,要不是我驾驶员的技术好,好几次都要玩完了。当时我就恨得狠他,发誓未来一定要抓住他。”
朱家说:“你觉得季布算是怎样的人。”
刘邦说:“为人倒是个正经人。”
朱家说:“两国相争,各为其主,季布为项羽打仗,那也只是职责。难道项羽的臣子各个都要诛杀吗?如今皇上新得天下,就因一己之怨而全天下追抓一个人,这给天下看的如何心胸不广啊!况且,把季布逼急了,不是往南投奔南越,就是北投匈奴,从前伍子胥就是这样最后报复了楚平王,何必因为忌惮壮士而资粮敌国呢?您何不给皇上说说呢。”
刘邦是个明智的人,当即答应了。
朱家因为帮成这个大忙,立刻名闻天下。
这就是“为朋友谋而忠”。忠,就是真正替别人考虑。不带私心地帮助朋友。
2 《学而》 第十三章
“忠信恭敬,言可复也”,齐襄公不守信用的下场是什么。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有子说:“信接近于义,就是说话算话。恭敬接近于礼,可以避免被人羞辱。姻亲也是亲人,也可以算作同一宗。”
解:信是诚信,对于承诺的事要办。“言可复也”,就是对A说过的话,下次再见到A时,能有个交待。言下之意,是说过的事,他做到了。
义,是社会约定的义务。孔子说信接近于义,已经是提升信的重要地位了。
恭敬,也是孔子看重的,它跟礼有关。礼的形式包括恭敬。对人恭敬的反面是冒犯,所以恭敬可以免去因冒犯人而被人欺负、羞辱。
因,等同于姻。母家结婚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即姻亲家族,不是父系角度的亲族,但也算是同一宗。这句可能是把信、恭敬作为义和礼的近似体,来类比。
故事:
信用,是人在社会上的根本。
我们说一下袁术无信用的故事。
三国时期的袁术,占有了扬州的两个郡。孙坚是他的部将,孙坚战死后,孙坚的儿子孙策,又来投奔他。袁术给了孙策一千多兵。后来,袁术为什么事一度许诺让孙策当九江太守,结果自食其言,让陈纪去当该郡太守了。孙策兵寡年少,也不敢有言语。不久,袁术要北上打徐州,就叫庐江郡的太守陆康借给自己三千斛大米来,充作北上的军粮。陆康却不听。
陆康不肯借粮,袁术大怒,派出小将孙策去打陆康。
袁术很不好意地对孙策说:“少将军啊,上次我不得已叫陈纪当九江太守,每想起来,恨自己本心未遂。这次你把陆康打下来,庐江郡真的就给你了。”
于是孙策带着他那一千多人,傻乎乎地去打陆康,真的把陆康的庐江郡给夺下来了。这个陆康已经七十岁了,城破以后就气死了。
孙策高高兴兴地归来,袁术也没客气,这次又不得已了,又让自己的心腹人刘勋当了庐江太守。孙策失望得像捞了水中月亮的猴子。袁术你这个坏大大,从前你许下的诺言像满地落叶,现在全都腐烂了。他开始感觉到,成人的世界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和有趣。
于是二十岁的孙策萌生了脱离袁术远走高飞的心意,他又跑去找袁术说:“明使君,如今刘繇这个坏蛋占了丹阳郡,已经一年多了,你派去江南,复夺丹阳吧!”
袁术怕也知道孙策这是嫌恨自己而想离开,另起炉灶,但是转念一想,刘繇兵强马壮,据有丹阳郡的精兵,这黄口小儿多半不是他的对手,他愿意去就去吧,能成什么气候。
于是孙策带兵兵,渡江去打刘鹞控制的江南四郡,在好朋友周瑜的帮助下,一年时间,居然全部占领了江南。
而袁术则越打越小,最终败亡。袁术的失败,就是没有信用,因此得不到孙策的拥护。一次没有信用,还有机会,再次没有信用,终于被孙策背弃。做事业,离不开信用啊。
3 为政 第二十章 恭敬、忠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季肥,谥号是季康子。他是季孙家的掌门人,虽然经常欺负鲁哀公,但是对孔子还是尊敬的。举善,推举、推崇善。
译:季肥问:“使用民众的时候(役使民众的时候),想让他们敬(听话)、忠(发自真诚地愿意干),而且还特别卖力,怎么才能实现啊?”
孔子说:“对他们庄重,他们自然就恭敬。您做到孝和慈,他们对您就忠。把民众中善的,进行提拔和奖励,对于做得不好的,进行教导。这样民众就更积极效力。”
解:这里说的“忠”,不是忠君的意思,而是尽心尽力的意思。
要想让民众忠,就要用孝慈的方式对待他们。这也就是将心比心,你对他们好,他们也对你真心卖力。此外,没有什么办法。
“临之以庄,则敬”,就是对待民众和下属要庄重、正式,这才像个领导样。
4 为政 第二十二章 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輗”,音ní,軏,音yǜe马和车辕是这样连结的。车辕是一根向前伸出的杠子,上有一个横向与之垂直交叉的横木,横木上面再装个轭,马的脖子就在轭下面。车辕与横木之间,是用铆钉连起来的,但是这个铆钉不是死的,是孔大钉细的,可以轻微活动的,这样,马脖子在乱转乱拐的时候,不会伤到车辕,而且车身不会跟着乱震摇。这个铆钉,就叫“輗”或“軏”。
译:孔子说:“人们之间没了信,那就没法搞了。就像车上的輗、軏。如果没了这个东西,车子就别想走好了。”
解:信,也就是讲信用,说话算话,是社会的润滑剂和连接器。人际之间的诚信度,如果低到了极点,那么,社会这架车子,是走不好了的。
故事:关于信用的故事,可以讲一下齐桓公的例子。
齐桓公约鲁庄公会盟。
到了会盟这一天,齐鲁两君在柯邑盟坛上落座之后,就见鲁庄公身边,随同人员曹沫刷地亮出藏在衣内的匕首,一个跳跃,扑到齐桓公身边,一把揪住齐桓公,用匕首抵住桓公的脖子。
众人大惊,鲁庄公说:“你这什么意思啊?不得无礼。”
曹沫说:“既然两国会盟,讲和修好,那,临淄之战,齐国战胜鄙国,乘机夺去了我们的汶阳之田,今天就请原样归还。否则,如何算是讲和,天下诸侯怎么心服?”
齐桓公只得许诺。
曹沫说:“光说不行,把这句话也写入盟书。”
仪式相只好写下。
曹沫这才乐了。
齐桓公回国以后,分外丧气,决定自食其言,召集群臣说道:“按照国际惯例,被要挟时许下的诺言是可以不算数的,所以寡人决定,不能还把汶阳之田还给他们。”
管仲说道:“当时曹沫劫持国君,国君答应了,现在反悔,甚至想杀了曹沫,这是逞一时之小快,而失信于诸候,如此失去天下之援,切切不可。”
齐桓公想了想,说:“如果放掉汶阳之田,能得到一个大国鲁,那寡人何乐不为呢?仲父说的是。”
于是齐国派出官吏,把汶阳之田割还给鲁国。诸候闻知,从此以后,对齐侯有了好感。因为这件事情,诸侯都开始相信了齐桓公。齐桓公能够成为霸主,就是从这次还田楷的是。
所谓得和失,不过是短期和长远来看罢了。
这就是齐桓公重视信用,所以能够成为诸侯信赖的领导。
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敬,就是神色、态度和身体语言上的敬,我们可能觉得这是老调重弹,但是一看孔子的相关论述,觉得他对于不论个人生活方面、工作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读了是有启发的。
孔子还说“貌思恭,事思敬”,那就是恭敬用的场合还不一样,恭是容貌神色上的,而做事,比如祭祀时,完成职事时,行动要敬。
5 述而 第二十五章 忠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孔子的教学主要是四个方面,文化课,行(道德操行方面),忠(不是特指忠君,而是对他人或者职事尽心尽力),信(讲信用)。
解:这不知道是哪个徒弟总结的,感觉总结的不是很好。忠、信在孔子体系中是小的东西,二级的东西,不能与文、行并列。
6 《泰伯》 忠信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曾子说:“人君死的时候,可以把未成年的儿子托付给他,他可以受命帮着着幼主治理百里大的封国,遇上大节,大是大非,谁也不能夺其志。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我看,是君子啊!”
解: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这体现的道德是信,也就是讲信用。按理说,这在孔子那里不算高级品行,但在民间是高级的。而曾子出身平民,他就强调和赞美了信。
故事:能够一诺千金,完成托付,我们看一下荀息的故事。
公元前651年,老晋献公忽然身染疾病,迅速恶化,渐成不治之势。他把骊姬和群臣叫到身边,说:“奚齐现在岁数还小,需要有人帮罩着。荀息,我就把他托付给你,你能答应吗?”
荀息连忙下拜,说:“我愿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来辅佐幼主。”
“你要怎么忠贞啊,说说。”献公说。
“对公家有利,知道了不能不作为,这就是忠。事奉新的国君,这就是贞。”荀息说,“假如有一天,我和你在地下相见,我一定毫无愧色。”
晋献公点点头:“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随后,晋献公死去。
大夫里克,从前跟太子申生好,这时候召集丕郑父、共华、吕诒甥、狐突等亲好的朋友,说:“晋献公杀死太子申生,又赶走重耳,还有三公子夷吾,我们应该给申生报仇,把奚齐杀掉,叫重耳回来当国君。你们觉得呢?”
众人都高声赞同。于是,商议怎么行动。
里克先跑去找荀息,说:“现在我们打算做件大事。你跟我一直是同事相好,不如顺应民意,别管这事。”
荀息说:“我已经向先君承诺了,”荀息说,“人能说话不算吗?但是,人都是追求善的,我想追求善,能不允许别人也追求善吗?你们想求善和效忠于旧主,我也不会拦着。我不能阻拦你们做善的事,但是,我对先君承诺的话,也不能忘掉。我也要效忠于先君,但是我保护不了气息,所以我就以死殉之罢了。”
里克听了,又是诧异,又是佩服。
里克回去后,就开始行动,这一天,派出刺客,混进灵堂里,把正在那里守着的小奚齐,一剑捅死。
荀息听到消息,自己找了个绳子,也自尽了。
明智的人,应该拒绝当时晋献公给他的嘱托。
由于人情,晋献公对他很好,他就不忍心拒绝,导致自己卷入两难境地。如果是不够正义的事,最好还是不顾人情而拒绝。被人情和感情绑架,是不明智的。
7 公冶长 第二十八章 忠信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孔子说:“十家的小邑里边,一定就有和我孔子一样忠信的人。但是,和我孔子一样好学的,就很少了。”
解:忠,不是特指忠君,而是为他人办事时尽心尽力。信,就是说话算数。
忠信就相当于现在说的忠厚,在孔子看来,是不错的民风了。但是好学,丰富自己的才能,也是必要的。
8 泰伯 第十六章 非忠信的例子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侗音tóng,有两种解释,一是诚悫,一是无知。愿是谨厚,老实。
译:孔子说:“粗狂又不正直,无知又不忠厚,愚笨又不讲信用,这样的人,我就是没法说他了。”意思是,不好。
解:以上三条,整合起来就是愚妄无知,又不忠信。也就是既不够聪明,又没有什么品行,有点初级人类的意思。这大约就算是孔子眼中的小人了,也就是愚陋的人。
我们举例来说,董卓死后,遗留下了四个西凉军事长官李傕等人,刚勇、野蛮。他们身上正是孔子说的那三条缺点。第一,粗狂又不正直,比如李傕对汉献帝很粗野,同时劫持虐待皇帝也不政治。第二,无知又不忠厚,比如放皇帝去东边,这就是无知,杀戮百官,也是不忠厚。第三,愚笨又不讲信用,他们不懂得合作,李傕跟马腾、郭汜、樊稠这些同一团队的人,互相猜疑嫉妒,互相杀戮。这种内斗、自相残杀,正是他们覆灭的重要原因。
人类从崇尚暴力到认同仁义礼仪,走向文明,这个方向正是靠着儒家的引导。
人们说“世不出孔子,万古如长夜”,就是他使人们脱离了丛林法则,进入文明社会。
9 《子罕》 忠信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惮,音dàn,怕的意思。但不是惧怕武力威胁,侧指怕屈辱,怕没面子。(比如《左传》“心则不竞,何惮于病”,病指承受侮辱、屈辱。这句意思是,心里已经知道敌不过对方了,还怕什么服输没面子。)
译:孔子说:“要忠和讲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结友,遇上错的地方,不要怕没面子而不改。”
解:关于跟什么人交朋友,孔子说,不能跟品德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此外,人家为什么事劝了你,你光听不行,还要真的改。
犯了错而不改,正是和忠信对立的反面。
故事:关于结交了坏朋友,错了还不改,我们看一下州吁和石厚的故事。
公元前719年,州吁能征善战,在外多年,很想回去当国君。
石厚是他的好朋友,于是,石厚就暗杀了国君卫桓公,然后把州吁叫回来,当了国君。
州吁继位为君。
石厚的父亲石碏说:“你跟着州吁乱跑,很多年了,我说过你不止一次了。州吁回来为君,国人都议论纷纷,有风言风语,说是他杀了先君而继位的。如果州吁安静以宁民心,还能求个妥当,如今却要对外用兵,势必弄得民众更心烦。有谁原意跟着出去乱打仗啊,不都愿意在家种地守着妻子孩子嘛。你这么帮着他出去打,未来闹出乱子,州吁君位不稳,你也跟着倒霉。所以我说啊,你赶紧反省,再别出去了。”
石厚不听,还是和州吁粘合在一起。最后,州吁被政变杀死,石厚也连带被杀了。
这个故事就说明,“勿友不如己者”,石厚和州吁这样的凶恶的人交朋友,只能最终把自己也葬送了。
10 颜渊 第十五章 忠信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孔子说:“君子帮助别人实现他的美,而不帮助别人实现他的恶的地方。小人正好相反。”
注:帮助别人实现他恶的地方,自己可以获利,所以小人成人之恶。成就别人之美的地方,而不要促使别人沦为恶,也体现了一种仁心吧,愿意别人朝着好的地方发展。
故事:关于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可以看费无极的例子。
楚平王的太子名叫太子建。伍奢是太子的大老师(太傅),费无忌是太子的小老师(少傅)。太子喜欢太傅伍奢,讨厌小老师费无忌。费无忌因为不受太子的宠,就想到楚平王那里搬弄是非,以害太子。
费无忌对楚平王说:“如今,应该给太子娶媳妇了。”楚平王就派费无忌到秦国给太子说对象。目前,楚国早已跟秦国建立了联盟,一起对抗晋国。秦国决定把一个公女嫁给楚太子建。费无忌一看这个秦国公族的女儿,着实漂亮,于是拿车拉了回来,然后他提前跑去找楚平王说:“这回的秦女特别美丽,我看,不如您自己娶了吧。以后再给太子找。”
楚平王就接受了。
费无极的做法,就是成人之恶,挑唆和帮着别人干坏事。楚平王有这样的臣子,结果自己变成了恶人。
11 颜渊 第十四章 忠信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子张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在为政者(执政者,相)这个位置上,要敬业不要倦怠混日子。对于职事(或者民众)要忠。”
注:无倦,就是孔子一再说的有恒者。当时的“忠”字,主要是针对职务,以及一般的他人。
12 里仁 第二十四章 君子品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德之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邻居。”
解:有美德是明智的,因为这样可以改善你的人际环境,得到更多朋友。
13 卫灵公 第三十五章 忠信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注:贞,是守信的意思。凉,也是守信,但是守小信,也就是孔子说的“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那种。
译:孔子说:“君子坚持正义绝不改变(这叫贞),但是不拘执于小的信。”
解:楚平王厌恨自己的太子,于是派奋扬去杀掉太子。奋扬只好答应,但是见到太子之后,却叫太子逃跑。然后奋扬回去找楚平王,请求治罪自己。楚平王最后也饶了他。这里,奋扬就没有拘泥于小的信(守信用)。在大的是非面前,答应过的话可以不干,不能拘泥于信。
这可谓是贞而不谅。
14 卫灵公 第十六章 恭敬忠信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本质,义的本质通过礼来实行出来,再结合谦逊和信义的原则。这就是君子了。”
解:义、礼、谦逊、信都是孔子常持的观念,这些其实都是社会化的准则,是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的主体。
15 宪问 第八章 忠信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译:孔子说:“爱这个人,肯定就会替他辛劳奔走,而忠于某个人,能不向他进行规劝吗?”
解:这里的忠,是人际交往的准则。对朋友抱着忠信的态度。忠就是对他诚心诚意,尽心尽力。既然如此,能不给他提批评意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