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人们在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呈现出多维度的扩大趋势。在效率优先原则下,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体现社会公平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自2003年起,我国基尼系数持续保持在0.46以上,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富二代”“官二代”“农二代”“穷二代”等成为大众关注的热词,居民收入呈现出阶层固化的倾向,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收入的代际传递是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研究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可以规避机会不均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本书旨在运用代际传递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居民家庭代际的流动性进行测度,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富资本和自然禀赋视角分析其对居民代际收入的影响程度,进而探究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特性,为破解社会阶层固化难题、实现机会均等与公平、缩小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运用了对比分析、归纳分析与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在代际传递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①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理论依据与基础性研究。在分析研究背景、意义及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说明了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按照“传递机制—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逻辑分析框架,构建了研究内容理论体系,阐述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富资本与自然禀赋对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影响机制;在遵循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适合中国国情、能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②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测度方法与统计模型构建研究。从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测度、代际传递统计测度、收入不平等测度、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贡献率测度四个方面,构建了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统计模型与测度方法,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应性与科学性。③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通过基尼系数对全国、城乡及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运用参数与非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变动趋势进行研究。④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统计测度研究。本书以代际传递机制与指标体系为依据、统计测度方法与统计模型为工具,采用动态调查数据对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进行实证研究。为实现本书研究目的,满足各因素的可比性需求,本书统一使用CFPS(2010年、2014年、2018年)数据,分别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富资本和自然禀赋四个角度探讨父代对子代收入的影响。⑤各因素在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代际传递中的贡献程度。本书运用Fields法、Shapley值分解法对各因素在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中的贡献程度进行探究,按照子代出生年代进行分组,探讨不同年代群体下各因素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并在差异性分析中进行城乡以及地区分类,以探究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特性。⑥从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提出弱化代际传递的策略。结合各章研究结论,本书基于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提出减少代际传递对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影响的策略,为保障劳动者收入公平、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缩小贫富差距提供智力支持。

本书通过对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理论和测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代际收入流动性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显著,且代际收入流动性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富资本及自然禀赋进行传递,其影响机制、测度方法与程度均不相同。重要观点具体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①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但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习惯、国情等因素的影响,为达到精而准的测量目的,从统计学角度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指标体系,使得研究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与科学性,指标不但包括数量指标,还包括大量的属性指标。②通过对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测度方法的适应性与科学性进行分析,根据传递机制、指标体系的特点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测度模型。比如,将多层线性模型、代际交叠模型引入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研究,将决策树嵌套分位数回归模型应用到自然禀赋代际传递研究中。③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但收入差距的代际传递作用呈下降趋势;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表现为城镇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远大于农村,东部地区代际收入弹性最小,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大;低收入家庭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概率较大,高收入家庭代际收入向下流动的概率较大。④人力资本中教育及健康人力资本均会对居民家庭代际收入产生影响,且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显著地减少其余非努力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社会资本中政治面貌、单位性质、职业类型的代际传递作用较为接近,政治面貌的代际传递作用最强;财富资本中各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均呈减弱趋势,住房资产、固定资产的中介效应较强,金融性资产、负债的中介效应较为稳定,家庭保险与保障的中介效应较不稳定;自然禀赋按照家庭禀赋、个人禀赋、区域环境、生存环境顺序发挥作用,禀赋因素的作用在增强,自然因素的作用在下降,家庭禀赋和个人禀赋在低收入层次的作用增长较快,高收入层次的作用增长较慢。⑤不同因素在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中的贡献率各不相同。总体来说,人力资本贡献率最高,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居民自然禀赋和社会资本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

本书在研究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术思想,从人自身、家庭与社会三个方面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这样不但能提高全民的素质,更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效率,实现共同富裕。从内容范围来看,本书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科学设置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本书从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机制出发,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广泛性,为达到精而准的测量目的,从统计学角度设计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内容作出解释。②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机制时,充分利用社会学、经济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在设计指标体系与构建统计测度模型时,采用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③对多种代际传递统计模型适应性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模型对代际传递进行多角度研究,在居民家庭收入代际流动性的研究中使用参数与非参数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人力资本对代际传递影响时,采用代际交叠模型与多层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对代际传递的影响时,采用分位数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自然禀赋时,采用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与决策树模型等。④将多层线性模型引入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研究中,探究个体、家庭、区域三个层面人力资本对居民家庭代际收入的影响。本书将个体与家庭作为第一层次,家庭所在省作为第二层次,采用零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与完整模型把不同阶层的数据整合起来,避免采用传统回归模型进行单层次数据分析而忽略个体特征与环境背景因素的共同作用及从属于不同社会环境的异质性所带来的误差。⑤通过构建自然禀赋决策树嵌套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属性变量进行处理。在自然禀赋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属于分类变量,首先通过决策树模型对属性变量建模得出子代平均收入来构建一级指标值,然后对一级指标值进行分位数回归,再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对自然禀赋二级指标中不同因素在收入代际传递中的重要程度进行测度。⑥对离散性变量合理地进行连续性处理。微观数据库中关于健康状况表现为自评健康值(SAH),数据属于分类数据,并且个别年份分类标准不一致,如果直接赋值,会使原始信息损失严重,导致测度结果误差较大,因此本书通过使用Ordered Probit模型为自评健康值重新赋值使之近似变为连续型数据。

本书是在笔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感谢参与项目研究同人的协助!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及老师的大力指导和支持,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西安财经大学2022年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感谢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阅过文献的学者们,你们的研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让我们沿着你们的脚印走得更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车延、冯雪琴、谢成芳、李馨兰和马蓉同学在本书撰写中整理数据所付出的辛苦劳动!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刘润芳 郝东明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