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与地理、区域的界定及关联

一、地理、区域及其学科体系

(一)地理、地理学及学科体系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地球表面、地球表层或者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事物的内在联系,地理是指地球表层的地理现象或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和相互作用规律(傅伯杰,2017)。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1]。其中: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地理综合体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城市的一个街区。

不同学者对地理学的分类有所不同。例如,袁华斌(2017)将地理学分为两大分支:一是自然地理学;二是人文地理学。其中,人文地理学包括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和区域人文地理学,而部门人文地理学又包括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福利地理学、犯罪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语言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GBT 13745—2009),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地貌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世界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

(二)区域的内涵及学科体系

一般认为,“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既是实体又很抽象的空间概念,没有严格的范畴、边界和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都可以称为“一个区域”。有学者把区域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生产地域综合体)和社会、文化区域(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有差异)三类,这反映出广义的区域概念具有既抽象又具体的特征。

在区域与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领域,学者对区域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例如:郝寿义、安虎森(1999)认为,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地区组成。高洪深(2002)认为,区域是指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具有同质性的地域单位。陈秀山、张可云(2003)把区域看成经济区域,并将其分为三个层面,即国内经济区域、世界经济区域、几个国家(地区)构成的经济区域。李培祥(2006)认为,区域是一个动态概念,在城市与区域系统中,一般是指城市所能辐射和作用的外围地区。目前,美国学者胡佛(1970)给出的区域定义影响较大: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2]

不同学者对区域的界定、研究目的不同,研究角度也不同。美国的胡佛(1970)和我国的郝寿义、安虎森(1999)主要从管理的角度定义区域。高洪深(2002)强调区域的同质性。李培祥(2006)则考虑到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结合本书介绍和研究的角度,我们比较认同李培祥(2006)的观点,并把他对区域的定义做了一些微调:从经济的视角看区域(狭义),它是指可以作用或影响城市的地区以及城市所能辐射和作用的外围地区。这个定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和区域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二是外围地区,这里的外围地区不包括城市本身。

区域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例如,地理学为解析特定区域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地理格局提供基础,经济学为理解区域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提供分析工具等。与区域研究相关的主要学科包括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域国别学。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城市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在1997年6月修订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城市经济学学科被调整为区域经济学学科(学科代码:020202)。2024年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中,区域经济学学科被调整为“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学科。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的一级学科目录。区域国别学主要针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三)地理与区域及其学科关联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球表面的各个区域,具体包括自然区域(森林、草原、沙漠、河流、山脉等)和人文区域(国家、省区、城市、乡村等)。换言之,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地球表面上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区别出来的特定空间范围。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地理学中的区域有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覆盖全球或全大陆范围、中尺度区域指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小尺度区域指某局部地区。

地理学是区域研究的核心。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通常把区域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和主要对象。地理学者通过研究不同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凸显地表特征对社会经济等的影响,从而为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地理学利用一些理论和方法研究区域,如区域分异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理论和方法为理解和揭示区域的特性和规律提供帮助,也提供方法与工具借鉴。

研究区域也会涉及区域的“地理”。一个区域的定义通常基于其特定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物理特征(地形、气候、水体等)和人文特征(人口分布、文化、语言、经济、政治制度等)。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变化,如人口的迁移,可能会改变多个区域的文化格局,也会影响区域的定义和特性。学者研究区域,政府部门在工作中分析区域,也主要基于区域的“地理”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

不同学科和学者通过对地理和区域的研究,揭示地理和区域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重要影响。这些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更好地理解地理和区域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地理与区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地理学通过研究区域这个对象解释地球表面的现象,而区域通常根据地理特征来定义;地理过程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理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地理学派的划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