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正统皇帝,英明天子!

朱祁镇很得意。

那放肆的大小声里,充满了畅快。

其实朱见深也能表示理解,毕竟他先前一直被内阁三杨压制,眼睁睁地看着内阁三杨窃取自己的帝王权柄,而丝毫没有反抗之力,天知道他肚子里憋了多少火。

换做是他朱见深自己,恐怕也会狠狠收拾这些混账狗东西。

笑了半天,朱祁镇突然开口道出一桩秘闻。

“太子,你知道杨士奇吧?他因何致仕?”

朱见深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回答。

“杨士奇之子杨稷暴虐成性,在其乡强夺民女、私收田宅商税、毁墓、杀人……无恶不作,后被有司揭发,杨士奇因此只能以老疾告辞,不久忧虑不起,郁郁而终。”

“你说的不错。”朱祁镇笑着开口,可满是森寒,“那你知道是谁检举了这杨稷吗?”

此话一出,朱见深瞳孔猛地一缩。

听他这话的意思,难不成这是他做的手脚?

陡然间,朱见深顿时就反应了过来。

正统七年,张太后病逝,三杨最大的靠山就此没了。

而杨荣已经于正统五年病逝,内阁三杨里面就剩下了杨士奇与杨溥!

随即不久就有人检举揭发其子杨稷的累累罪行……

开什么玩笑?

杨士奇这个时候是什么人?

内阁首辅,三杨之首,并且还攫取了帝王权柄,说是正儿八经的宰相都丝毫不为过,谁敢招惹这位帝国首辅呢?

除非是有人在背后从中作梗,给予了这些马前卒敢于与帝国首辅作对争斗的底气!

那这个人还能是谁?

嘶,朱祁镇还真是好手段呐!

天顺帝笑吟吟地开口道:“没错,这是朕让王振做的。”

“原本此事不为朝堂所知,就算那杨稷再怎么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地方官员也不敢过问,更不敢查插手,因为他是杨士奇的儿子,相反地方官员还会尽可能地压下此事!”

“可惜,突然冒出一个泰和人,也就是杨士奇的乡人,千里奔赴北京举报,并将杨稷罪行公之于众,然后问题摆在了台面之上,三法司也不能装作无动于衷,立刻商议后决定不予加法,但要把杨稷罪状告知杨士奇,这条老狗得知消息后那一刻起,就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朱见深目光一凝。

朱祁镇手下的东厂、锦衣卫监视百官,想要获取本就不守法的官宦子弟的违法行为,应该不是难事。

倘若没有朱祁镇势力在背后推波助澜,杨士奇此时的势力,那个不知名的‘泰和人敢自寻死路,千里进京告御状呢?

根本没有在北京举报的可能。

而且此案最后牵连三百余人,不用想,这三百人应该都是杨士奇一党,他们正是内阁三杨推行保举制度产生的朋党!

搂草不过为了打兔子,朱祁镇的目标最后还是指向了内阁首辅杨士奇。

“杨士奇不蠢,所以他知道这是朕在背后主导!”

“可惜他表面上一再认错请罪,却始终不肯识趣地致仕,交还朝政大权。”

话说到这儿,朱祁镇语气里面充满了冷意。

“所以朕又帮了他一把,随后又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士奇面对朝野非议,最后也只能以老疾告辞,咬着牙不甘心地致仕!”

“太子,你知道最搞笑的是什么吗?”

朱祁镇豁然扭头看向朱见深。

“最搞笑的是,朕和他分明都知道实情,可表面上却依旧还要做出一副‘君圣臣贤’的模样。”

“他杨士奇请辞,朕还不能直接答应了,还得下旨抚慰,等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奏请辞,朕才能答应!”

“杨士奇也看出了朕对他积怨已深,且当时那杨稷一直在朕的掌控之中,为了儿子安危,他杨士奇也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辞致仕,最后装出一副感恩哭泣的模样,这才终于滚了!”

“不过他也算是活到头了,他儿子杨稷一直被关押在大狱里面,连探视都做不到,所以不久之后这条老狗就忧虑而亡了,等他前脚一死,朕后脚就斩了杨稷那个畜生东西!”

“太子,你可知这是何等畅快?”

畅快吗?

当然畅快!

换做是谁站在朱祁镇的角度去看,都恨不得将杨士奇给挫骨扬灰!

偏偏他还不能这样做,人家死了之后,还要给予杨士奇崇高的死后哀荣,追赠太师,谥号“文贞”。

谥号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盖棺定论,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要知道早在唐朝时期,最高等级的谥号便是“文贞”,这是历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谥号,比如魏征、宋璟、张说这些贤臣,死后都谥“文贞”。

到了北宋初年,“文贞”仍然沿袭唐制,是最高等级谥号,比如太宗年间的贤臣李昉、王旦等都在死后获谥“文贞”。

到了宋仁宗开始,因为宋仁宗御名“赵祯”,为了避讳,将“文贞”改为“文正”,此后历代沿袭。

明代,“文贞”成为仅次于“文正”的谥号。

至于“文正”,终大明一朝都没有一人。

杨士奇得这“文贞”美谥,天知道当时朱祁镇心里面是有多恼怒,偏偏却发作不得!

一番痛快发泄后,朱祁镇也渐渐冷静了下来。

“正统十年,朕开始整顿朝治,调查军卫粮仓情况,然而可笑的事情却发生了。”

“羽林前卫忠义后卫仓火……京太仓大宁中卫仓火……彭城卫南新仓火……景陵卫仓火……忠义前卫仓火……凉州卫粮储案牍火……”

“朕查到哪里,哪里就开始失火,当真是把朕当成傻子在糊弄啊!”

听到这话,饶是朱见深都不由暗自咋舌!

这些文臣缙绅,还真是狗胆包天啊!

什么意思?就是不能查呗。

为什么不能查?

正统十三年,属于大明前中期,粮食即为军饷,在正统二年后,因为内阁三杨的手段,军卫粮食归兵部、户部掌管。

失火不为别,就是不能查,至于为什么不能查,那就只能证明其中有猫腻!

亏空补不上,就只能烧掉,来一手死无对证!

亏空从何而来?

贪腐受贿,中饱私囊!

为什么军卫主管粮仓未出现这样的情况,兵部、户部主管粮仓会出现失火?

因为兵部、户部尽皆在文臣缙绅的执掌之中,这批人在三杨的领导之下,早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丝毫不输于明初郭桓等人的庞大贪腐团体!

所以,根本就经不起查!

郭桓等人的下场,群臣当然历历在目,他们哪敢真让年轻的正统皇帝继续追查下去。

而这一连串的失火,其实也是在警告朱祁镇,不要揪着此事不放!

文臣缙绅,内阁三杨,当真是狗胆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