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有两位主要代表人物,一位是桑代克,一位是斯金纳。在本书中,我们主要介绍斯金纳的原理。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主要包括强化、惩罚、消退。强化分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惩罚也分为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凡是谈到强化,就是在描述行为增加,而谈到惩罚,就是在描述行为减少。不要误认为正性强化是描述行为增加的,负性强化是描述行为减少的。此外,消退也是描述行为减少的。

强化

我们不仅需要重视患者的病因,更要重视维持和加重患者问题的原因。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过程往往分三步:第一,行为发生;第二,刺激出现;第三,行为增加。

◎正性强化

我们以一个小孩按开关的例子对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正性强化进行解释。

第一,行为发生。

一个小孩突然注意到墙壁上有一个灯的开关,他出于好奇,按了一下开关。

第二,刺激出现。

他发现灯亮了。

第三,行为增加。

看到灯忽然亮了,小孩就一直按开关,灯亮了,把灯关上;灯不亮了,把灯打开。

行为主义心理学不通过小孩的内在动机来解释他的行为,而是通过外在刺激来解释这样的过程。当按下开关时,灯亮这个刺激出现,导致他按开关的行为增加了。换句话说,如果小孩按开关时,灯没亮,他按开关的行为不会再增加。

正性强化现象出现意味着一种行为会被这种行为带来的积极刺激强化。事实上,正性强化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比如,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后,一个小朋友帮助老师收拾桌椅。这时,老师对他说:“小朋友,你表现得很好,老师要奖励你。”然后,老师就在他脑门上贴了一个五角星。

因为老师的奖励,第二天游戏结束后小朋友又主动帮助老师收拾桌椅,那么正性强化就发生了。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眼里,很多人学习成绩很好或有成就,都是因为正性强化。比如孩子努力学习,获得了好成绩,老师或父母给他奖励,他就更加努力地学习,这个过程就是正性强化。

从正性强化的角度,也可以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做出解释。如果孩子常和品行好的人交往,好的行为受到他们的尊重、敬佩,孩子的好品行就会逐渐增加;如果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关注,在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时,不良行为受到了他们的赞赏、关注,孩子的不良品行就会逐渐增加。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说的正性强化中的“正性”并不是价值、伦理或道德角度的,只代表刺激的类型和强化方式。

◎负性强化

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消除了消极刺激或使消极刺激的刺激强度降低,从而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加的过程,被称为负性强化。

比如说冬天天气冷了,我们会穿保暖的衣服。穿保暖的衣服这种行为伴随着寒冷这种负面刺激消除,是被负性强化的;在下雨天打伞,会让我们不被淋湿,所以这种行为就会被负性强化。

在临床中,比如有个人在一次头痛时,吃了止痛药,随后他的痛感降低或消除,之后这个人用吃止痛药来减缓头疼的次数越来越多,这就是负性强化。同样的,常用安眠药来减缓焦虑、失眠也可能是因为这一行为受到了负性强化。

◎强化物

能够带来强化刺激的事物被称为强化物,我们把强化物分成首要的和次级的两类。首要强化物主要跟生存有关,比如空气、水、食物,包括婴儿吃的母乳等。随着人的成长,会有很多次级强化物从首要强化物中衍生出来。事实上,强化物不仅可以是物,对很多人来说,关系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化物,很多父母可能会喜欢用物质来强化孩子的行为,但是他们忽略了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关系,或者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可能成为强化物。

惩罚

惩罚的过程包括三步:一是具体行为发生,二是刺激出现,三是行为减少或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需要强调的是,承受刺激的人的行为或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确实减少了,我们才能将刺激称为惩罚。

◎正性惩罚

正性惩罚是指行为发生后,呈现某项消极刺激,使行为减少的过程。

比如孩子到家后,常常不换上拖鞋就在家里走来走去。妈妈每次发现后都要求孩子将家里所有房间的地拖一遍,之后,孩子不换上拖鞋就在家里走来走去的情况少了,这个过程就叫正性惩罚。

◎负性惩罚

负性惩罚是指行为发生后,消除愉快刺激或使愉快刺激的强度降低,使行为减少的过程。

比如孩子经常咬指甲,家长告诉孩子,咬指甲一次,就一周不能吃冰激凌或者打游戏,之后孩子咬指甲的次数减少,家长的做法就叫负性惩罚。

以前,许多父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认同使用暴力教育孩子,一些父母开始使用负性惩罚。但不管是正性惩罚还是负性惩罚,都可能导致被惩罚的对象产生消极情绪。一些父母常打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承受了莫名其妙或不可预测的脾气和暴力,还意味着给孩子做攻击示范。

有时在生活中,应用惩罚是必要的,惩罚可以帮助一些人明确自己的行为界限。但惩罚和暴力、虐待不同。惩罚要有的放矢,要告诉对方,惩罚针对的是哪个行为,目的是什么。

过去临床上使用的厌恶治疗就与惩罚原理相关,电影《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就对厌恶治疗有所呈现,但现在我们已经很少应用这种治疗方法了。

消退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和经典条件反射的消退不太一样。

强化行为的那些刺激不再出现,消退就会出现。过分依赖外在强化物,消退就容易出现。比如孩子每帮忙做家务一次,你就给他一块巧克力。如果孩子只对巧克力感兴趣,那么你不再奖励孩子巧克力时,他就不帮忙做家务了,这就是消退。

但是这样的行为主义理论也是有局限的,它过分强调外在强化物,忽略了行为的出现也可能受其他动机驱使。

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解释网络成瘾

大家在网络上花费时间都是因为网络游戏、社交软件等很吸引人,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奖励等刺激。很少有人会对不好玩的游戏上瘾。所以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上网行为被正性强化。但是一般只是被正性强化的上网行为,不会带来网络成瘾,不是什么大问题,仅仅是我们快乐的一部分。旅游、看书、运动也会给我们带来愉快的刺激,这些行为也会被正性强化。

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上网行为的负性强化。当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或交往困难,比如遇到家庭关系问题、同学矛盾、失恋、学习问题,通过上网缓解或者消除自己的痛苦,尤其是情绪上的痛苦时,上网行为就被负性强化了。上网让他的痛苦、焦虑、抑郁减轻,他发现只要不上网,回到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痛苦、焦虑、抑郁的情绪就又回来了,那么他就会再用这样的行为缓解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可能成为他对付情绪问题的唯一方式。

网络成瘾的人往往是低自尊的人,他们没有能力或者不能主动寻求帮助。我们常能听说某些孩子躲在网吧里不出来,就是因为他们回避现实问题,逃到了虚拟世界中,才不会那么痛苦。

惩罚治疗对于治疗这些孩子的网络成瘾症状可能是有效的,会让他们上网的行为减少,不敢去打游戏了。但是那些真正给他们带来痛苦的原因并不能够通过惩罚解决。不上网,他们也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那些方式可能依然不是建设性的。而且在没有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时,采用惩罚治疗,往往会给双方的情绪都带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