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宁进一步死
朱以海召见高弘图,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高弘图之后。
谁也没有说话。
只能听见外面雨声。
好大。
高弘图语气迟缓,凝重说道:“方国安有这个想法,并不奇怪。老臣一直有这个担心,是以才将王之仁派到了凤凰城上。”
“王之仁是太监王之心的堂弟,他麾下水师居多,但是朝廷经制之师。对朝廷的忠心,要超过方国安之辈。有王之仁在凤凰山上,方国安一时不能得手,臣请殿下速速过江,钱塘江天险,不下于长江。鞑子疲惫之师。杭州之役后,缺少船只,难以过钱塘江。”
“到了江南钱塘江南岸,殿下就安全了。”
军队的来历不同,对大明朝廷的忠诚度不同。
方国安是左良玉的部将。左良玉,贺人龙,以及辽东军,各部都在长期作战与军队欠饷的压力下,蜕变成了军阀。
而王之仁就不一样了。
他堂哥是得宠的大太监王之心,那是有名的富。他手指上露一点出来,就足够王之仁过得舒舒服服了。
王之仁部的战斗力如何?高弘图不敢保证。但是王之仁的忠诚度却是敢保证的。
朱以海自然是知道王之仁的。
重生以来,仅仅匆匆一面,王之仁就带着本部精锐进入凤凰山。
但是前世,王之仁却是在江上之役,方国安投降之后,最后撤退的一支军队,更是在大败之后,不可挽回,满门九十六口沉船,他自己投奔鞑子松江城。
并非投降,而是国之大臣,不可不死于明处。
大骂洪承畴而死。
越是如此。
朱以海就越不能走。
历史上江上之役的主力,就是方国安,王之仁两部。
而这两部核心,也不过数千老卒而已。
这数千老卒在,以这些老卒为骨干,以老带新,能够迅速扩充军队。还能保证一定的战斗力。但如果这些老卒不在了。
组建的新军,那就是花架子一样,一触即溃。
天下大事,退一步,都是容易的。
但是退了这一步,想要再走回来,就要花费十倍百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做到。
特别是而今的情况下。
他好容易鼓舞起的军心士气,他一退。就不知道该如何收拾了。
“孤找高先生,不是说要走的事情,而是孤要上山。”朱以海说道:“上凤凰山。”
“殿下,万万不可。”高弘图说道:“殿下身系天下安危,绝不可轻掷。”
朱以海说道:“没有谁真系天下安危。”
“别说多了,这个都信了。”
“我只知道,杭州如果不守。钱塘江防线也是够呛的。钱塘江不守,福建也未必能守。国家只剩下这一点残山剩水,又能退到什么地方了?”
朱以海似乎看见了前世。
前世一年后的江上之役,大败,博洛大军南下,郑芝龙投降,一路从浙江,福建,打到了广东。
从此战事就局限于西南一隅,而郑成功百战,也没有撼动东南局势。
大事才是真正不可挽回。
今后杭州之战就如此难,难道来日江上之役就不难吗?
今日可退一步,明日往哪里退。
“孤,宁进一步死,不退一步生。”
“孤相信,凤凰山上是我大明将士。”
“但如果天不佑我。”朱以海说道:“孤也要对天下事情做一个交代。”
朱以海掏出一封手书,递给了高弘图说道:“高先生,天下大事就委托给你了。”
高弘图打开一看,却是朱以海简单的封唐王为皇太叔。一旦他战死沙场,请高弘图奉唐王为尊位。继续打下去。
潞王死后,没有藩王留在杭州,要么主动投降鞑子。要么撤到了钱塘江以南。唯有唐王留下来了。
前世,他与唐王的恩怨情仇,实在太多了。
但是有一点,他可以确定,他们都是一类人。
与鞑子不共戴天。但凡一息尚存,就要与鞑子战斗到底。
他死了。
能接替他事业的,只有唐王。
前世,唐王封他为皇太侄,今日,他封唐王为皇太叔,也算报了当年一箭之仇。
高弘图看过手书,沉吟片刻,说道:“殿下坐镇杭州,凤凰山,老臣去。老臣虽老,却能杀人。”
白发苍苍的高弘图,圆滑世故,做事八面玲珑的高弘图,此刻须发皆张,一副要与人拼命的样子。
须知,他虽然老,却是货真价实的山东大汉。
朱以海摇头,说道:“无孤,朝廷还是朝廷,无首辅,则朝廷就不是朝廷了。”
这也是实话。
历史上,朱以海在绍兴监国。文武之间,武将与武将,文臣与文臣之间,都打出浆糊了。朱以海那时候哪里经历过这个局面,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江上之役大败。这种矛盾都没有解决。
而今有高弘图,刘宗周两位老臣在,文官这边,根本没有人敢扎刺。
钱塘江南的物资源源不断的送过来。
这是谁的功劳?
高弘图。
高弘图的这位老臣的资历,威望,与手腕,再加上刘宗周天下大宗师的名声,足以让所有文官不敢妄动了。
不要以为南明只有武将才斗,文官之间更过分。
那个时候,想要抗清。就更难了。
“殿下万不可妄自菲薄。”高弘图说道:“如果没有殿下,清理门户,安抚乱军,清泰门斩杀鞑子,稳定天下人心。今日之事,更不可为。老臣日薄西山,死何足惜。唯殿下春秋长,当效汉昭烈帝,百折不挠。不当于凤凰山孤注一掷。”
没有比高弘图更明白,朱以海的作用了。
弘光帝是不想做事吗?
弘光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想做事的。但是内外争斗,东林阉党,文臣武将,乱成一锅粥,他什么也做不了。
而现在,杭州城内。
杭州城中朝廷虽小,但是效率百倍于南京。
固然是因为大浪淘沙。
此刻兵危战急之时,留下来的人,对大明朝都是忠心耿耿,外部压力之下,是肯相忍为国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朱以海,有魄力,有担当。在短短十几日功夫,就已经建立起基本的信任。
不是谁都能代替朱以海的。
最少唐王是不成的。
朱以海斩钉截铁的说道:“高先生,不用再劝了。”
“天下事,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宁死沙场,不死边荒。”
“若,即便天意如此,孤也要跟老天爷掰个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