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赵匡胤的苦恼

自从带兵入京后,这几日一直忙着处理前朝旧臣,在如何安置郭家子孙这件事上,赵匡胤格外小心谨慎。

其实像这样下属私自决议,拥立上官称帝之举,自唐末之时就已兴起,朝上大部分的臣子也不是第一次干这事儿了,因此不用自己多费心,自有臣子代劳。

但改朝换代,真能这么简单吗?

当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李隆基仓促弃京逃命,整个大唐江山岌岌可危。

等到安禄山被平定后,唐皇为了赏赐维护唐室的有功之臣,大肆分封节度使,给予了他们极高的权力,但反贼已平,衰弱的唐室哪里还能控制得住这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

各路节度使仗着自己兵威将勇,丝毫不将朝廷放在眼里,唐皇之令常常出不了长安。

而唐室内部,权势滔天的宦官牢牢把持着朝政,甚至连天子都能随意废立。

唐皇名为天子,实则只是个坐在皇座上的吉祥物,就如那周天子与汉献帝一般,任人摆布。

连自己的皇位都保不住,更别提各路节度使的废立了。

节度使的废立,往往是由底下的将领决定的。

一旦他们大权旁落,或是引得部下不满意,自己的性命便也到头了,他们的部下便会另立新帅。

五代风气使然,换新上司就跟吃饭喝水一般家常。

而随着朱温篡唐,朱温的儿子又夺权弑父,这股风气终究是吹到了皇室。

各路将领们自然是没有意见,更大的风险,就意味着更大的回报。

要么,你就顺我们心意,登基称帝;要么,你就人头落地,我们换个愿意称帝的上去。

事成了自然皆大欢喜,你坐你的皇位,我们升官发财;事败了,则杀你一人足矣,祸事殃及不到我们自身。

这样的买卖可比上阵一刀一刀砍人来得划算多了,有如此低风险的捷径可走,拥立天子一事自然人人乐此不疲。

从后唐明宗李嗣源,到“辽国亲儿”石敬瑭,再到后周太祖郭威,大伙儿都是这么过来的。

赵匡胤如今经历的,同样也是这个局面。

他很害怕。

害怕像这样的事情会再在自己的子孙中上演,一遍遍的重蹈覆辙,前人的下场仍历历在目,安能让他不小心谨慎?

假意谎报辽国来犯的军情,让自己领兵北上,没走几日便又玩起了这一出,一出滑天下之大稽的闹剧,赵匡胤清楚的知道,天下人都不是傻子,他们玩的这一手谁还能看不出来是故意为之?

恐怕自己这一世,再到自己死后的百年千年,都要被人戳着脊梁骨,欺负孤儿寡母的骂名将会成为自己永远的标签。

但该遮的羞,还是要遮一遮的。

比如处置柴家孤儿寡母一事。

尽管天下人都知道,柴家的一对孤儿寡母,在这乱世,根本守不住天下,最后的结局,多半是死在争权夺利的争锋下。

但他赵大是个厚道人,岂能做出那等屠杀先帝骨血之事?

赵匡胤目光闪动,低头沉思,完全没有察觉赵普缓缓而至。

“陛下,陛下?”

赵普小声唤道。

赵匡胤神色一动,这才回过神来,看清了眼前来人,笑道:“则平来了,朝中之事,一切可都妥当?”

尽管赵匡胤如今已是大宋的皇帝,赵普也青云直上,二人身份皆不可同日而语。

但在私底下,赵匡胤还是把赵普当成往日那个成天带自己去家中喝酒烤肉的兄弟。

赵匡胤能这么干,赵普当然心里有数,知道自己臣子的身份,因而恭顺道:“承陛下恩德,朝中上下,皆对陛下心悦诚服,无半点异议,只是……”

“哦?”看赵普欲言又止,赵匡胤奇道:“怎么,可是发生了何事?”

赵普应声答道:“陛下,朝中文臣之中,除了以魏仁溥为首的几个心怀不满外,确实没什么异议。不过,太祖驸马李筠与太祖外甥李重进对陛下敌心甚重,李重进将太祖画像挂于家中,日日痛哭,号称要夺回太祖江山。”

赵匡胤皱眉道:“那日李重进是不是还想带兵攻宋州?”

“正是。”赵普想了想,说道:“据应天府尹上书,李重进此举乃是为了报复宋州的沈家。”

赵匡胤重重叹了口气道:“我本有意善待太祖子孙,若是安分点,我自可保他一世荣华富贵,但是……唉!”

很快,赵匡胤的眼中掠过一抹杀意,沉声道:“盯着些这二人,有任何风吹草动,及时来报,若是发现他们有丝毫不轨之心,尽快铲除!”

“臣遵旨。”

赵匡胤却笑道:“则平莫急,近来一直忧心朝中之事,甚是疲乏,趁着今日无事,晚上去你家吃,我可是一直惦记着嫂嫂的炙肉呢。”

赵匡胤疲乏,赵普可是乐在其中。

权力这东西,是全天下最能令人上瘾的东西。

如今所感,是曾经的赵书记怎么也想象不到的,这叫他如何能不醉心其中?

但赵匡胤即使当了皇帝,却仍惦记着曾经去自己家中蹭饭的日子,如此恩荣,天下谁人能有?

赵普正要拱手答话,赵匡胤摆摆手,打断了他:“则平,你一开口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行了,咱们两人之间,收起你那副客套话,当初怎样,如今便怎样。”

说罢,大步朝殿外走去。

“走,时日还早,先陪我去京中转转。”

……

时下,虽然东京城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内的百姓却跟感觉不到似的,仍如往常一般,在街上来去穿梭,忙碌依旧。

赵匡胤看着这片他从小生活的地方,心中感慨万千。

谁能想到,当初那个喜欢在市井中舞拳弄棍的混小子,今日能一跃成为天下之主?

更让他倍感欣慰的是,自己所做的一切,丝毫没有影响到京城,百姓们依旧安居乐业。

而这些,也让他心中的担忧之色更甚。

假如以后再发生部下拥立称帝一事,安知这里还是否如今日这般安静祥和?

此时,赵匡胤想起那群“义社十兄弟”,也是拥立他登基称帝的兄弟们,心中生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