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复杂方式纪念同类的死亡,可能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人类发明了与此相关的很多做法和说法,实践和理论。
在死亡面前,人们会因为突然失去日常在一起的亲友(甚至包括其他动物),从此不能像以前那样在一起喜怒哀乐,而感到悲伤。人们逐渐发明出各种表达悲伤的仪式,有的连续多时、多日。其实那也能起到分散注意力的作用:人们忙于各种仪式,自然而生的悲痛感就会被冲淡。
人死了之后,物理死亡,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了。不过随着人类音像记录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已经能够看到故去的人的音容笑貌了。通过越来越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立体投影技术,以及未来的其他更多未知技术,以后还可能实现与故去的人进行越来越有真实感的交互性沟通,等等。
有的人(尤其是古代的人)或许认为死去的人也是需要使用活着时所使用的东西的,所以会放一些实物殉葬品与死者一起埋到地下。这为盗墓的恶行埋下了诱因,也为后代的考古提供了工作的依据。
有少数的人,死后,其遗体会被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各种方法保存起来。在现代的技术下,还能供后人对遗体进行纪念活动。
除了人们零零星星的纪念外,又会有共同的节日,比如说中国的清明节,让大家一起在同一个日子去纪念故去的亲友。
其实人的纪念活动,有的人完全是出于真心,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怀念,而有的人则是部分地甚至全部是为了做给别的活着的人看的。有的地方还衍生出专门替别人哭灵的职业。
有的人没有特别的外在表现的纪念活动,也并不积极参加别人的纪念性质的活动,但是那并不意味着其内心中对故人的怀念比别人少。这种人外在的不作为,应该与其是否有相关的信仰是有关系的。我以前听说过一个外国人,在与其非常亲近的母亲去世时,不积极参加葬礼,而只是远远地旁观,然后静静地离去。当时我觉得很能理解这个人,并以为自己也能那样做。我母亲很年迈的时候,出于她自己的某种考量,几次叮嘱说,等她在老家去世的时候,让我不要赶回去参加她的葬礼。但是,当我母亲去年没来得及过她100周岁生日而去世时,我还是完全遵循家乡的习俗,在老家积极主动地全程参加了她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