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放牛大队”已经解散,因为几乎没什么人家养牛了,那群放牛娃也过了嬉闹的年纪,他们肩上都有了担子。除了少数几个“有出息”的还在上学,大多数人已经成了家,有了孩子,去到大山外面挣钱。几年前山里就变得空荡起来,炊烟不再从家家户户的屋里飘出,因为有些房子已多年没了人影。
山里孩子的长大,对大多数而言就是出去打工挣钱,只不过小时候都没能意识到罢了。一起玩到大的伙伴相见时没了热切,竟也是多了股疏远的寒暄气味,他们中有的人怀里抱着幼儿,有的人手牵孩童,脸庞上也有了岁月的沧桑。愣神中仿佛看到一个穿着开档裤、留着鼻涕的孩子站在马路上,笑着问我:你怎么不笑,这不是你一直期盼的长大吗?
在我上高中时,村里的伙伴们就已陆续成家了。作为山里少数“有出息”的人,大学又花费了四年光阴,等到毕业,好多人家里已经儿女成双,个别懂事的还攒了些钱。世界发展如此迅速,过去如同香饽饽的大学生,在近年来却人满为患,学历迅速贬值。从前农村里出了个大学生就是“全村的希望”,是一门大喜事,而如今除了外人却是谁也高兴不起来。上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家庭的一种负担——多花四年时间的成本教育孩子,毕业可能工作都找不到。三千块用人岗位招不了农民工,却可以招来一堆大学生。人才市场接近饱和,延迟退休……种种情况使得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读了那么多年书总不能回家啃老,无奈之举,随便寻了份谋生工作,勉强糊口。不上学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家里父母、老人催找对象,催结婚,中国人传承式的命运齿轮开始循环。或许多读几年书让我真正蜕变的地方在于:见识过更多外面的事物,意识形态独立也不拘泥于过去。而随着一代人逐渐长大,一些新旧观念上的碰撞也使得我们与父母的代沟越来越大,现在的孩子与父母在交流上呈现一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现象。其实不难理解,每代人都会有这种烦恼,时代在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时代更是如此,年轻人在不断接收外来的新事物,而老人们与时代却出现“脱轨”,这就使得两者在许多事物上出现分歧。老人们认为自己经历得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都多”,思维上的固执使他们很难接受新的事物带来的冲击,当两者发生碰撞时矛盾自然随之而来。
中国式教育大家都知道,许多孩子从小就被赋予了期望,家庭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于是乎给他们强加了许多负担,并美名其曰“为你好”。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过来,甚至到了中年依旧承载着这些压力。尤其是哪些贫困的家庭更是如此,家里长辈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就越加固步自封,总是否认小辈们的意见。许多父辈至今仍持有固有观点: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成家是成人第一大事!这无疑已经脱离实际情况。回到家中,老人们催婚的情况必不可少,尤其是村里同龄人都抱孩子的情况下,他们更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如今上大学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书增长见识却是实在的提升,可以让我们真正意识到“责任”二字的沉重,这是许多年轻人区别于过去观念的地方。
长大不是简单地成个家、让老辈抱上孙子那么简单,而是有意识、能自主的为家庭分担忧虑、解决困难,能够独当一面,承担责任。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一个人的一生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无论这个人生是黯淡无光还是丰富多彩,你才是那个导演。长大不是一味独行、自我麻痹,应该清楚地认识自我、认识形势,在该奋斗时勇往直前,该退缩时及时止损,作为一个成年人,挑起应有的责任重担。
有的人长大了,有的人老去甚至离开了,看着爷爷奶奶头上爬满了刺眼的白发,看着父母日益苍老的面容,曾经的唠叨还是唠叨吗?或许它也成了记忆中的一份温存。镜子里的你不再满脸稚气,眉宇间也有了些许威严,穿上西装也显得像那么回事。“啪”,关上电灯,修养精神;“砰”,关上房门,奔赴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