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 向晓蜜 戴璐洋 梁利苹主编
- 3687字
- 2024-09-29 16:30:55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要拥有健康的身心,以便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如何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呢?
(一)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活没有规律、随心所欲、懒散、放荡与过度学习等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提高身体素质,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应学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规律,合理安排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通过一定的安排而有秩序地进行的。大学生应学做生活的主人,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与学习。首先要合理安排时间,既不能过分地荒废时间,也不能为了学习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压力,更不能在学习上搞疲劳战术,应学会科学用脑。
(2)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大学校园的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增加生活情趣,丰富单调的学习生活。这样,不仅能增加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还能广交朋友,满足社交要求。此外,大学生还要注意在学习之余多参加娱乐休闲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能放松紧张情绪,增加生活乐趣,使自己的生活有节奏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3)坚持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体的紧张情绪,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体育锻炼还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锻炼的集体项目和竞赛活动还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4)合理饮食,禁忌烟酒。合理的饮食包括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或偏食,注意营养调剂。不少大学生忽视早餐甚至不吃早餐,这是一种不良习惯。对于大学生来讲,早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上午的学习负担繁重,身体最需要营养。有些大学生还养成吸烟酗酒的不良习惯,这是有害身体健康的。医学证明,烟草中多含尼古丁,对人体尤其是对呼吸系统危害很大,长期吸烟往往会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既影响自己也危害他人,同时还污染周围环境。为了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健康着想,也应不吸烟、少喝酒,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调节水平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调节情绪,完善自我意识与个性,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1)改变认知,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心理专家认为,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来自不合理或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对客观现实缺乏合理的认识。一些认识有误区的大学生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形成了固执、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比如,因为一次失恋,便全面否定自己,陷入自卑、焦虑、抑郁之中难以自拔,或从此不再与异性接触,甚至仇视异性。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学生应学会客观、全面、理性地看待问题,摒弃主观绝对化的唯心主义认知。
(2)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我悦纳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的人,其自我防御行为就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横向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与他人的评价比较来认清自己。同时,不苛求自己,也不为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和自卑,不以己之长与他人之短比较,也不以己之短与他人之长比较;确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计划;善于欣赏自己的优点,包容自己的缺点。
(3)调节控制情绪,培养乐观精神。心理学家认为,情绪长期处于压抑、失衡状态或其他不良状态极易引起心理障碍。因此要学会宣泄不良的情绪,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合理宣泄、转移、升华等。
(4)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生逆境,十有八九,无论是谁,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一个人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干什么都不会成功。意志不坚强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往往知难而退或不战自败,致使他们的理想、计划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
(5)塑造健康人格,促进个性完善。人格统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一般具有聪慧、机敏、乐观、自信、敢于竞争、积极进取等人格特点。但其中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人格缺陷,如偏执、多疑、狭隘、鲁莽、急躁、孤僻等。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的个性,扬长避短,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个性品质。其次,努力学习,成为博学多才的人。大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信、宽容、热情、开朗、果断等性格品质有积极作用。
(6)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个体必须主动改变慢节奏、低效率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节奏,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另一方面,个体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了解和适应社会的同时,丰富业余生活,培养活动兴趣,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从而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
(7)克服社交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源于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或挫折。要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调整认知结构,对人际关系要有积极、全面、客观的认知,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其次,要完善个性品质,培养热情、开朗、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最后,要克服情绪障碍,交往中的恐惧、嫉妒、焦虑、抑郁等情绪往往成为交往障碍,要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真诚地赞赏对方,学会倾听,学会主动交往,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8)不断开发自我潜能。在信息社会,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行为已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开放的思想和进取的个性,更要有创造的精神和无畏的勇气。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潜力还远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人类只用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要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进取,敢于实践,不怕困难,全面发展自己。
心理小贴士
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或挫折后能够自我修复的能力。心理弹性高的人自信果断有活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即使处于逆境中也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坚韧的精神。以下是高心理弹性者常有的七种习惯:①积极的情绪如大笑、欢乐、嬉闹、好奇、惊奇、满意、爱等;②与家人和朋友的亲密关系;③有意义的人生;④乐观主义和希望;⑤感恩;⑥放松;⑦快乐。
(三)强化支持
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疾患治疗与预后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系统越完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应对挑战的能力越强,幸福感也越强。即使是已经遭遇心理障碍的个体,在良好的社会支持下,也倾向于更快地复原或被治愈。有研究显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治疗的开展,能减少一些心理疾病的复发。
大学生要主动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亲情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不仅有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也有助于心理问题的应对和解决。同时,构成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家人、亲人、朋友、同学、老师,对大学生应主动关心、密切联系、温暖支持、理解接纳,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健康成长。
(四)寻求专业帮助
有些心理问题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是大学生可以求助的专业途径。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大学生对两者进一步了解和区分,以便更好地选择并合理使用相关资源和服务。
心理障碍能自我克服吗?
1.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立自强的过程。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确定目标、做出决定、解决难题。这实际上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和使来访者成长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咨询一般涉及学业、情感、情绪、人际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工作对象是受一般心理问题困扰的大学生,更注重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治疗与患者建立关系,善用患者求愈的愿望与潜力,改善患者的心理与适应方式,以解除患者的症状与痛苦,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心理治疗是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是一种伙伴关系;治疗是关于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过程。”许多学者认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性质相同,几乎是同义词,没有区分的必要。但与此同时,许多学者认为在实践中两者是有差别的。
3.转介就医与精神科治疗
在心理咨询中,当来访者表现出心理疾病的特征,如抑郁症症状、精神分裂症症状等,超出心理咨询范围,需要通过药物等方式治疗时,心理咨询师需及时帮助来访者转介去专业医院就诊和治疗。
无论是综合医院精神科还是精神专科医院,都能向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专业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虽然在心理方面表现出各种症状,但相应的药物治疗往往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些精神类药物能够对相应的神经中枢产生影响并最终达到治疗效果。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因此有效地采用相应药物治疗也就能对心理疾病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