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小政府

比较汉武帝统治前后,就会发现汉代的宫廷已经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气象。

在汉武帝统治初期,汉代几乎是小政府的典范:土地实行私有制,人们只需缴纳很少的土地税。政府开支不大,人头税时常减免。其他自然资源也由私人开采,皇室抽取一定的税。整个官僚阶层规模不大,养官成本很低。同时,官员的职责主要在于收税和维持地方治安,不参与具体的经济运行。

到了汉武帝统治末期,中央政府机构已经变得臃肿不堪:首先,政府的官员构成发生了变化,掌权的人里塞进大量“有商业头脑”的“能臣”,这些能臣将中央政府变成了一家混业经营的庞大公司,这家公司既负责生产盐、铁等当时最急需和最先进的工业产品,还控制了很大一块的流通行业,特别是长途运输业。同时,这家公司还介入了最有利可图的粮食和土特产买卖。

对于这些能臣的所作所为,其他大臣怨声载道。比如,太子太傅卜式就抱怨说当官的职责本来是收税,可桑弘羊却下令叫官员们坐在街上的店里做买卖赚钱,太不像话了。

从官职来看,最初负责财政的是大农,当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后来汉武帝将盐铁和货币管理权也交给了大农。大农管理不过来这么多事情,又设置了水衡都尉负责管理盐铁事务。《告缗令》颁布之后,从民间来的罚款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上林苑,于是汉武帝就叫水衡都尉管理上林事务。汉武帝大修亭台楼阁,钱都出自上林苑,水衡都尉的权力愈加扩张,但还是管不过来。

汉武帝只好把权力分散到少府、大农、太仆等官员手中,又让他们安排了一系列的官员,负责管理没收来的土地。至于没收来的奴婢,也由政府出钱养着,让他们照看宫殿、马匹、飞禽走兽。

到后来,各种官吏、奴婢的数量大增,都要靠政府供养。在汉武帝统治初期,每年只需要几十万石粮食就可以养活整个官僚系统。经过无休止的改革后,政府每年通过黄河运入的四百万石粮食仍然不够官僚系统挥霍。单单养官一项的财政负担已经翻了好几倍。这些钱都转化为民间的经济负担。政府控制全国经济的结果是物价飞涨,各种官吏霸占市场,成为经济的大玩家。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之前是以农业等常规税收为主,之后则越来越依靠官营垄断产生的利润;同时,政府垄断铸币权,抽取铸币税;另外,政府还利用流通领域的买卖差价获得了大量收入。

到了汉元帝年间,民间的经济负担虽比汉武帝时期轻了很多,然而,正规税收之外的项目仍然占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27]

对于农民来说,农业税和人头税虽然没有明显增加,但他们所受到的盘剥却十分严重。首先,他们购买的工业产品价格更高,多出来的钱款用以支付政府的垄断税。其次,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后,商人成为一个特权阶层,这个阶层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社会的贫富差距大幅度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阶层到农村收购了大量的土地,成为大地主。西汉的豪强大族、东汉的世家大族,以至魏晋的士族问题就是在这时候萌发的。

由于汉武帝时期充斥着各种各样享有特权的阶层,这些阶层不缴纳农业税,又拥有庞大的土地资源。所以,农业税被不平等地强加在弱势的农民头上,他们拥有更少的土地,却承担更高的税负。到这时,中国历代社会中的弊病都一一显现。

在从汉武帝至晚清这几千年的时间里,只有东汉和唐前期的政府没有采取官营垄断的做法,其余历代统治者大都没有摆脱汉武帝的统治模式。官家垄断成为中央王朝的财政秘诀,逐渐成为唐以后各个王朝的标配。


汉武帝对于财政收入的渴求还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在制度上,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受到了永久性的损害。为拥有足够的权力去改革,汉武帝破坏了汉初形成的官僚体制的平衡,建立了一套围绕皇帝的内廷系统,从此以后,制度失衡问题一直困扰着汉代的统治者们。

在西汉初年建立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中,三公之首(也是百官之首)是丞相。皇帝负责定调子和把握方向,丞相则负责整个国家的吏治和日常行政工作。[28]

然而,在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的复杂改革之后,由于政府承担了太多的职责,从开办官营产业到征收商业税,再加上官吏队伍变得庞大、难以管理,皇帝感觉丞相已经无法领会他的意图,做这么多的事情了。因此,皇帝从幕后跳到了台前,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委员会的机构,这个委员会依托于少府下面的一个小机构:尚书台。

所谓少府,本来是服侍皇帝起居的。丞相的衙门对外治理国家事务,而少府则属于伺候皇帝的内廷机构。少府下属的尚书台在秦代就已经存在。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应付庞大的官僚体系,需要一个随时都能领会皇帝意图的部门,所以皇帝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尚书台,形成了一个围绕皇帝的决策机构。这个设在宫内的小机构(内廷)让皇帝可以不用公开办公,在私人场合找几个人一商量,就把政策定下了。

不过,虽然尚书台的地位得以提高,但尚书台的官员,比如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的级别都很低。所以,这些官员一旦离开尚书台,权力立刻丧失殆尽。为了保住权势,他们势必将自己的命运与皇帝绑在一起。

另外,汉武帝喜欢征战,对于武将也更加倚重,分封了许多将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将军卫青。卫青之后,大将军成为一种封号,汉武帝死后,接受托孤重任的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兄弟)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进行统治。大司马是三公之一的太尉的改称,也就是掌管武装部队的最高官员。通过制度变更,丞相的权力就转移到了掌管尚书台的大司马大将军手中。

到了东汉时期,尚书台成为最核心的权力机构。

在之后的历史中,我们还会看到无数次权力的内廷化。当皇帝觉得现有的机构不能领会他的意图,对他形成羁绊时,就会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新机构来掌管权力。这种对原来官僚架构的破坏,令政权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也引入了大量的冗官。政权的不稳定,以及官僚机构的烦冗,甚至成为整个王朝的绝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