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研究
- 姚星 王博
- 1617字
- 2024-07-10 18:14:34
前言
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是中国进行差异化制度创新探索和密切对接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必要举措,也是当前国际经贸格局深刻变化下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和作用将更加凸显。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推动新时代全面开放的新引擎,在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的成果对促进国际循环无疑将起到引领性作用。因此,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枢纽,分析其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将会面临的新发展机遇,对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制度优势,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组织协同、通道协同、产业协同、信息协同,不仅有利于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能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新挑战,实现在危机中孕育新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也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关于对外开放的新理念和新举措。《“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重要开放设施及功能区域纳入自由贸易试验区,拓展发展空间和提高改革试点承载能力。
“十四五”期间,为了推进更大范围的改革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进一步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开放平台作用,我们需要统筹顶层设计,综合考量多重因素,全面把握发展诉求与地方功能定位,在现有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布局,通过差异性制度创新,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这是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
因此,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为导向,基于系统论的整合思想,采用多学科领域研究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究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理论的内涵和特征事实,并剖析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主要问题,以如何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的逻辑基点,以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为主线,紧扣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布局三大维度,提出组织协同、通道协同、产业协同、信息协同四大动力机制,充分重视四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提出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战略路径。
在章节设计上,本书按照理论阐释→现状剖析→动力机制→战略设计的基本逻辑关系展开论证。总论部分对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和重要观点进行总体阐述;第一章至第七章分别从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成因及模式、评估机制、优化机制、战略路径等方面论证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第八章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梳理与汇编。本书为课题组集体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结晶,具体撰写分工如下:总负责人为姚星;总论和第一章撰写人为姚星、王博、陈灵衫;第二章和第三章撰写人为姚星、蒲岳、许琳、陆华、杜宇;第四章和第六章撰写人为姚星、周茂、张永忠、曾昕怡;第五章撰写人为姚星、史代敏、李雨浓、杨孟恺、赵锋祥;第七章撰写人为姜玉梅、王博、邓富华、王宗芳;第八章撰写人为姜玉梅、王博、蒲岳、赵锋祥等。
我们认为,本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理论,也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空间维度、产业维度、功能维度的互联互通作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进而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框架。
姚星
2021年12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