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能灸,哪些不能灸

你要问我米粒灸的适应证有哪些?这个真的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它只适合寒证,有人认为寒热证均可。

从我的角度看,只要在辨证施治的情况下,针药可治的病,米粒灸都能治。

你要问我哪些人能灸?我答,上到百岁老人,下至呱呱坠地的婴儿,只要病情适合,则皆可灸。

关于不能灸的,古代文献中讲究特别多,如日月、时辰、食物、气候、临时情况等均有禁忌。但从现代知识来看,有些实在是没有必要。病急从权,按病情施灸,有需要就灸。

但是在大饥、大渴、大饱、醉酒、风大温度低又无法保暖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施灸。

以下还有三条要注意。

关于禁灸脉证

阴气不盛、阳气不衰者,不宜灸。华佗《中藏经》指出:“不当灸而灸,则使人重伤经络,内蓄炎毒,反害中和,致于不可救。……阴气不盛、阳气不衰,勿灸内。”

就是说,人阴阳平和,精力也充沛,无事不灸,灸多易中热毒,但华佗所说这个灸,是指重灸(化脓灸),火力重。对于健康之人,尽管是米粒灸这种火力小的灸法,也实无必要去灸。若是平日精神疲惫,可偶灸一下足三里补气。临证时必须辨证施治,切不可孟浪妄灸,误伤健康。

微数之脉,不宜灸。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筋伤骨,血难复也。”

意思是凡属气血亏虚、阴虚火旺之证,不宜施灸,更不宜采用瘢痕灸法,应以补气益血、滋阴降火为宜。否则,妄施火灸,则“焦骨伤筋”,伤阴更甚,也就难以康复。

但这一条,我的理解是“慎”,而非不可灸。临床实践证明,在配合服用滋阴药物的情况下,阴虚内热之肺痨是可灸的,但一定要辨证施灸,选穴精当,而不能滥灸。

脉浮、热甚者,不宜灸。《伤寒论》中指出:“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又云:“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上述两条条文,前者言脉浮误灸变证,后者为火邪伤阳变证。

此外,还有一些传染病,症见高热、昏迷、四肢抽搐者,或极度衰竭、形瘦骨立,呈现恶病质之垂危之候者,亦均不宜施灸。

关于禁灸部位

凡于颜面部施灸,一般不用化脓灸,以防形成瘢痕,有碍美观。关节活动处不宜用直接灸法,以防化脓、溃烂、不易愈合,尤其是瘢痕收缩更易造成功能障碍。另外,眼球部、心脏部位、耳部、大动脉处、静脉血管、肌腱浅在部位,以及妊娠妇女的下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男性的阴茎、睾丸等处亦均不宜施灸。

以上所举禁灸部位,仅属梗概。医者如能灵活运用艾灸方法:将化脓灸改为极小炷米粒灸或间接灸(隔物灸)或艾条灸,则某些部位仍可温灸。如遇急性病、危重症,非此灸法不为功者,亦得辨证论治,酌情施灸。

关于禁灸穴位

禁灸穴位,首见于《黄帝内经》,次见于《针灸甲乙经》。其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及《针灸大成》等书,均有此记述。如《针灸大成》记载的禁灸四十八穴是“哑门、风府、脑户、天柱、承光、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承泣、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石门。”

这些禁灸穴位,确系历代医家的经验所得,当不可忽视,尤其是睛明、哑门、人迎等不宜施灸穴。但有些穴位灸之却可奏奇效。如灸阳池治耳聋,灸少商治鼻衄,灸鸠尾治癫痫,灸隐白治崩漏,灸心俞(相当患门穴)治肺痨、羸瘦,灸白环俞治白带,灸石门治经闭,灸髀关、阳关、伏兔、阴市治下肢痿痹等。杨继洲还有在泪孔(睛明)上用灸治迎风流泪的经验。

以上三条,初学者一定要注意,不要随便使用,但又不能过于教条。只有在熟悉了医理,熟练掌握火候,能做到每灸不起疱、不结痂,才能突破这些禁忌。

厦门灸法大师陈应龙,曾在腹部府舍穴施灸保胎;岭南灸法大师苏天佑,在神阙穴施灸治脐痈。笔者虽非大师,也常用风府、哑门治疗风寒头痛,犊鼻治膝痛,委中治瘙痒,鸠尾治癫痫,阴陵泉化湿,外阴旁治阴疮,面上治面瘫、扁平疣、黄褐斑等。

关于禁灸穴是否真的“禁灸”,在《普济方·针灸门》有言:“禁穴,艾炷止麦粒大,仍隔蒜片尤稳。”意思是指,对于禁灸穴位的施灸,仍有变通之法,一是可以改用小艾炷,减少火力伤害;二是改用隔蒜灸,更加安全稳妥。

这提示我们,虽为禁灸穴位,只要减少刺激至温和无伤害,仍然可以施灸。换个角度看,如果紫金膏涂得厚,也可以认为是隔物灸的新分类——隔膏灸。而范氏米粒灸本身就强调使用小艾炷,两者结合就如上文所言突破禁忌,在禁穴或禁灸部位施灸。(注:隔膏灸并非说范氏米粒灸就是隔物灸,因为紫金膏可以按患者对火力的需求,进行厚度调节,涂薄即为直接灸,这也是范氏米粒灸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