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其实很简单:中医陪你过好每一天
- 方寸山乐知社编著
- 10字
- 2024-06-12 18:53:49
第一章 中医应对常见病
你必须知道的中医牙科知识
金小新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位患者因为牙龈出血,去看老中医的门诊。老中医一番望闻问切后,说:“这是上火了,给你清清火就好了。”患者很高兴,照方抓药。可是喝了很久,牙龈还是照常出血。患者愤而去看牙医,牙医检查后说:“你这个就是牙结石,洗掉结石就好了。”一番操作后患者自此牙龈不出血了。
这个故事大概是真发生过的。为什么中医开药没有让患者的牙龈停止出血,反而牙医洗洗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中医是不是对牙科一无所知呢?显然不是。中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牙科相应的技术出现过。只是中医讲究整体观,故而没有发展出牙科的专科来。不过,在中医浩瀚的典籍中,细加检索,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沉没在历史中的一鳞半爪。
牙刷
中国古代有牙刷吗?答案是:有。
国内的考古发现,唐代已经有牙刷出现了。宋元时期的牙刷更为多见,其形态与现在几乎一致。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此书专门记载南宋临安风貌)中,就提到了,当时有专门售卖牙刷的铺子。南宋医家严用和在其著作《济生方》中介绍,“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揩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可见,牙刷与牙药已经是生活中常见之物了。
牙结石
当今的中国人都知道按时洗牙的道理,但是古代的中国人有牙结石的概念吗?他们有洗牙的方法吗?答案是:有。
唐代王焘辑录而成的《外台秘要》中,就有对牙结石的记载,书中称牙结石为“食床”。书中记载:“附齿有黄色物,如烂骨状,名为食床,凡疗齿看有此物,先以钳刀略去之,然后依方用药。其齿龈内附齿根者,形如鸡子膜,有如蝉翼缠著齿者,亦须细看之,不尔,其齿断永不附著齿根也。”
这里讲到的知识点与当代人们对牙齿健康的认识已经非常相近了。牙根附着的如鸡子膜、如蝉翼的缠齿者,应当就是现在所说的“牙菌斑”了。时间久了变为“如烂骨状”的黄色物就是牙结石。中医学称为“食床”,治疗的方法是要以“钳刀”去之。
牙龈萎缩
牙龈萎缩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刷牙方法不当、牙齿不齐、牙周病等,最常见的是牙周病。牙周病在中医里称为“牙宣”。除了“食床”应该用洗牙的方法去除以外,其余的牙周病是可以根据四诊辨证论治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牙齿“上火”了。“上火”往往属于实证,而有一些牙周疾病是属于虚证的范畴,虚与实,其治疗原则是截然不同的。
中医学认为,牙龈属脾胃。脾胃功能下降,就会导致输送给牙龈的营养不足,从而导致牙龈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补气健脾的中药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还可以给牙龈做按摩,从牙龈的根部轻柔地向牙齿方向推按,有一定促进牙龈生长的作用。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凡人齿龈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齿根露也,为此盐汤揩齿叩齿法,无不愈也。”
这里提到了叩齿法,叩齿法是中国道家修行的一个方法。通过上下牙齿轻轻叩碰,有鼓荡肾气的作用。中医学认为“骨为肾之余,齿为骨之余”。肾气鼓荡,自然牙齿健硕。由于“肾主恐”,所以古人有在路过坟地时叩齿的说法,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此法可鼓荡肾气,有振奋心志战胜恐惧的作用。
牙槽骨吸收
西医学认为,牙槽骨吸收几乎是不可逆的。所以预防重于治疗。中医学除了前面提到的对“食床”“牙宣”的治疗之外,古人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这里要提到一个人,就是清代名医陈修园。陈修园是当时的经方家,进京会试期间,用自己发明的狗皮膏药治好了和珅的足痿病,名动京师。和珅想以举荐陈修园入太医院担任院使为诱饵,让其留在身边,被陈修园拒绝。陈修园老年时回归福建乡里,讲学育人,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是清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学家之一。
陈修园在其医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治牙之方甚多,苦无大效。昔有人四十后病齿,大牙已脱三个,遇德州鲁南石相国之弟传此方,用之动者复固,齿病遂除,即冬月食火锅并煎炒等物,牙缝里出疙瘩,用此末多搽一两次,旋即消减,真第一效方也。若于三四十岁即用之,无间断,可保至老不脱,永免牙患。有此神方,诸方可废也。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牙槽骨吸收导致的问题主要是牙齿松动及脱落。这个被陈修园誉为“第一效方”的方子是啥呢?请看原方:青盐五钱,石膏五钱,制补骨脂四钱,花椒一钱五分(去目),白芷一钱五分,南薄荷二钱五分,旱莲草二钱五分,防风二钱五分,细辛一钱五分。共为细末。将方中药物一起研为细粉。每天早上洗脸后,用之搽牙,然后漱口吐掉。
这个方中提到了青盐,应该就是孙思邈盐汤揩齿中所用之盐。中医历代治牙的处方不少,青盐几乎每方必见。青盐因是青海盐湖所产,故而得名。
所以,选对正确的方法和辨证地分析是面对疾病的首要举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