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饮食本草典籍

时间到了清代。因为清朝统治者的打压,很多清朝知识分子失去了在文化创新上的动力,但是他们转而整理历代中华文化中优秀而庞大的资料。于是,清朝反而是产出非常多整理性著作的朝代。在其他学术领域上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文学、书法、宗教,这些领域都有很不错的整体校注归纳。因为时代的特性,清朝的中医学发展不但包含了整理归纳历代中医学的内容,还有了新学派的创立,如温病学派。在食物本草学的发展上,清朝也有很多优秀的著作,推动中医养生学、营养学、食疗学进入另一个高度。本时期关于中医饮食的书很多,以下所介绍的这几本专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内容散见在其他中医学著作里。诚如前文所说,这些食物本草书籍都是中医文化的瑰宝。

我们首先介绍的这本书叫《食物本草会纂》,作者是沈李龙先生。《食物本草会纂》共十二卷,自卷一至卷十,将食物分成了水部、火部、谷部、菜部、果部上、果部下、鳞部、介部、禽部、兽部,计九部十卷,记载的可食用药共两百二十种,介绍了每种食物的药性味、主治和附方,而且有附图。《食物本草会纂》成书于清代,内容主要采辑自《本草纲目》《食医心鉴》《食疗本草》《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方》等,是一部收集前人著作的食疗著作。这符合了前面所论述的,即清朝的学者、医家在整理前朝的资料上,是非常用心而有所贡献的。

章穆先生所著的《调疾饮食辨》又名《饮食辨录》,全书共六卷。书中将食物分为总类、谷类、菜类、果类、鸟兽类、鱼虫类,计六大类,总类中又分为水、火、油、代茶四部分,记载食物约有六百多种。《调疾饮食辨》成书于清朝,是一部专门论列食物及其药用的本草和食疗著作。

前文提到了孝亲养老的专著《寿亲养老新书》,在清朝也有一本这样的特殊书籍,名叫《老老恒言》。其作者是清代的曹庭栋先生。《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全书共五卷。作者曹庭栋是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本书内容从日常饮食起居入手,讲述老年人的养生之道。卷一至卷二是日常生活起居,包括安寝、盥洗、饮食、散步、见客、出门、防疾、慎药、消遣、导引等;卷三至卷四是日常生活用品,包括衣、帽、袜、鞋、床、帐、枕、席、被、褥等;卷五则是粥谱。《老老恒言》成书于清代,是一部老年养生学的专著,也是养生专著的代表作。

《费氏食养》的作者是费伯雄、文晟、费子彬三人。《费氏食养》又名《费氏食养三种》,本书共收录了三本食疗著作,即费伯雄著的《食鉴本草》,文晟著、费伯雄鉴定的《本草饮食谱》,费子彬著的《食养疗法》。《食鉴本草》中将食物依十种病因——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实——分成了十类,每种病因对应其治疗方法,列举了用到的食物。《本草饮食谱》中将食物依传统分类方式分成了十类——谷、豆、菜、瓜、果、味、禽、兽、鱼、虫,对每种食物都介绍了其性味、功能、宜忌等。《食养疗法》则是叙述食疗的简史。“食养疗法”一词就是由费子彬先生首先明确提出的,这代表了食疗法在清朝已经是深入人心的中医养生治病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

清代名医王士雄(孟英)先生著有《随息居饮食谱》。此书成书于咸丰十一年,共一卷。书中将食物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计七类,所列出的食物总共有三百三十一种,对每种食物都叙述其性味、功用、主治、宜忌等。作者王士雄强调食养与调节饮食的重要性,在序中就说道:“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卫国卫生,理无二致”“颐生无元妙,节其饮食而已”。《随息居饮食谱》是清代最有名的传统营养学著作,刊刻次数多,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