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两府之争上

明玉珍站在大清山顶上,眺望着远方。他想象着未来这里将会建起一座座冶铁厂,为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带来繁荣和富裕。

他相信在自己的治理下,这里将会成为一个繁荣昌盛、和谐共处的地方,向世人展现一个工业奇迹。

然后返回洈水县城与母亲和老弟告别之后,明玉珍一行就乘船南下,路上还遇到了继续北上支持大清山冶铁所建设的人员和物资。

由于是顺流而下,极限情况下可以昼夜不息,一日有余就走过两百里水路,到了洈水站。

到了此处,由于内部发生不和谐的事情,明玉珍指示船队继续南下去灃州路,终于在七月十六日抵达灃州路的治所。

这次南下是因为七月的财政风波引出的两府之争,需要明玉珍出面去平息,然后八月的科举考试也需要他出席。

在明玉珍设置的元帅府这个架构里,政务府和后勤府一直是两大重要的机构。

明玉珍设立这两个部门,初衷是让政务府专注于地方治理,确保领地内的民生安稳,赋税的征收和储存;而后勤府则负责军事后勤,确保军队的粮草充足,军械精良,转运调拨,确保士气高昂。

然而前期的军事压力一直很大,使得明玉珍一直专注于军事的时候,内部纷争的种子已经悄然生根发芽,根本不是当年在松滋城楼上的劝和酒能解决的。

当然,那次为范中和俞君正办的劝和酒还是有用的,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做到了大家有意见一般也不公开化。

只是随着元帅府事业的日益壮大,两个原本各司其职的政务府和后勤府,却逐渐陷入了权力与利益的纷争之中,并且在这次财政危机中终于显化出来被明玉珍所关注。

明玉珍想若是让戴寿和张文炳当着自己的面来讨论解决方案是绝计不会演变成现在这样。

都是因为洈水之行意外耽误了不少时日使得问题复杂化了。戴寿和张文炳各自向明玉珍建议,而明玉珍掌握的信息不全面反而助长了两人相争的烈度。

七月初一本是一年中发放粮饷的重要日子之一。然而,今年由于多项事情同步推进出使得粮饷出现了严重的短缺。

这本来是元帅府的高层都有心理准备的事情,但是由于八月秋收就能填上缺口还有富裕,所以本质上不是很要命的危机。

这次危机的核心在于怎么不显著影响元帅府公信力的情况下撑到秋收。

政务府的长官戴寿和后勤府的长官张文炳,为了如何分配元帅府现存的粮饷,开始了激烈的争执。

戴寿认为广大的高级和低级官员的俸禄应该优先解决。

其次士卒们是保卫家园、征战沙场的勇士,他们应该得到粮饷的保障。只有让士卒们吃饱穿暖,才能确保军队的稳定和战斗力。

而工坊的工匠们,虽然也是领地内的重要力量,但他们的生存并不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安危,因此可以稍微缓一缓。

然而,张文炳却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士卒的粮饷应该最优先解决,只有这样南征的胜利才有保障。

后勤府管辖的工匠也等价于士卒,并且前线士卒还短缺甲胄,他们的粮饷也要优先保证。

高级官员们是领地内的决策者,他们的智慧和决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高级官员们仍然应该优先得到粮饷的分配。

至于低级官员和小吏们,他们只是执行者,即使稍有不满,也不会对大局造成太大的影响。

两位长官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政务府和后勤府之间的纷争,逐渐升级为了领地内的政治风波。

两府的官员纷纷站队,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领地内的政治氛围变得紧张而微妙,人心惶惶。

明玉珍在史天章的提醒下洞悉了此事的全貌后,深感事态严重。

他明白这场纷争不仅仅是关于粮饷的分配问题,更是两个机构之间权力与利益的较量。

虽然一位伟人说过一句名言“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但是也不能放任这样的事情发展。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必将对元帅府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明玉珍这个半吊子历史爱好者来说,听过的历史上的知名党争实在是不算少数。

诸如汉朝的党锢之祸,唐朝的牛李当争,宋朝的新旧党争,明朝的宦党与东林党之争。

这么一看,知名党争似乎还是牛哄哄王朝才配产生的东西。

明玉珍都被自己的歪理给逗笑了。

据说一些学生宿舍人虽然只有四个,但是极端复杂的情况下会建立十一个群。

即使是一个理工科实验室的研究生只要超过十个学生是必然会有三三两两的小团队出现。

而自己麾下士卒十余万,官吏上万,就是高级官员都超过十人,所以这会才爆发明显的争斗已经足以让自己感动了。

只要斗争有底线,不太误事,明玉珍并不在意怕他们斗,也不反感这种争斗。

当然从帝王学的角度讲,臣子内斗反而可以让皇帝更放心,可以通过劝架掌握平衡以使得大权不旁落。

明玉珍在赶路的途中是真心羡慕那些不论是魂穿还是身穿的前辈们,总是能遇到茫茫多的部下忠心耿耿不说,还不内斗。

要是属下都能不打折扣的贯彻自己的想法,那行政效率简直都不敢想该有多高。只凭这一点,那试问天下谁还是穿越者的对手?

有了这个认识,明玉珍也知道根本不可能完全化解两边的矛盾,能让两边在今后的相处中就事论事就挺好。

还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筹集不出来足够的粮饷,那这三个群体到底要先欠着谁的?

思来想去,只有先欠着工匠这个群体。

军事系统的供给不能短缺,不然会影响战斗力和忠诚度;本来个体的素质就大概率不如朱元璋的部下,就不能再降低了。

行政系统的供给一样不能短缺,夺取天下的最大倚仗其实就在这里;高效的汲取财政的能力加上合理的使用才是胜利的根本。

唯独工匠们的薪资是可以拖欠的,前提是发足够他们生活开销的就行;这个群体只要事后补上,大概率还是会满效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