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要了解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首先要从物质资料的生产谈起。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

马克思说过:“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6.人们要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衣、食、住等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从哪里来?只能靠人们自己的生产活动来创造。一个社会如果离开了生产活动,也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人们便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8.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东西。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首先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农民为了生产粮食,就要去耕地、除草,与洪水、干旱等做斗争;人们为了有地方居住,就要去烧砖制瓦、平地盖房。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叫作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就越丰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状况、生产工具的完善程度、自然物质的优劣有关。因此,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它是被劳动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木工把木材做成人们需要的桌子、椅子时,木材就是木工加工、改造的对象。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如天然水域中的鱼类即捕鱼者的劳动对象,原始森林中自然生长的树木是伐木者的劳动对象;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如机器制造厂用的钢材即炼钢工人的劳动产品,纺纱厂用的棉花即农民劳动的产物。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又称为原料。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劳动对象并不都是原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自然物质的许多新的有用属性,并创造出了许多新的材料,加上海底资源的利用、深层矿产的开采,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提高了劳动对象的数量和品质。这对劳动生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花费同样的劳动、使用同样的工具的前提下,人们用良种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从富矿可以提炼出更多的金属。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者利用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物品。例如:铁匠用洪炉、铁锤,把钢和铁做成刀子和斧头,洪炉和铁锤等就是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相当于人的器官的延长和扩大。马克思把生产工具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不断完善。从原始人使用的石块、木棒,到今天的自动机器体系,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除了生产工具以外,劳动资料还包括除了劳动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如生产用建筑物、道路、灯光照明等。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就不能正常进行。

生产力的第三个因素是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创造和使用。如果没有劳动者的操作,任何先进的工具都将变成一堆废物。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力中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术就愈高;科学技术愈发展,生产工具就愈先进,劳动对象的范围就愈大,品质就愈高。目前,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源泉,因此,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不过,科学技术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的,它本身并不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往往只研究生产过程中的表面现象,只看到了人与物的关系和物与物的关系,不愿意研究生产关系的本质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透过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研究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彼此之间也要发生关系。由于单个的人无法与自然力量抗衡,因而孤立的生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的活动,才能与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作生产关系。由于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处于统治和支配的地位,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有利于资本家。但是,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具有反作用。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联系相关的领域来研究生产关系。

1.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运动。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先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使旧的生产关系与它不相适应,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历史上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但是,生产关系并不纯粹是消极的、被动的因素,它可以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落后的或者超前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生产关系不能长久地处于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状态,它迟早要被能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同的。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这一过程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这是因为代表腐朽的、陈旧的生产关系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总是拼命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这时,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阶级就会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摧毁腐朽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所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个规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科学发现。这一发现使人们科学地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许多资产阶级学者不是把人类社会的变化看作由客观规律支配的客观过程,而是看作由人的理性、道德、良心等心理因素决定的。他们完全用人的意识来解释社会现象,因此,他们是历史唯心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而把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借助于道德、良心等意识来说明社会的变化,而是从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2.要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巩固的作用,促进其发展;当经济基础已发生变化,原来的上层建筑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基础时,它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甚至还会动员一切力量来破坏经济基础的变革。不过,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会摧毁旧的上层建筑,建立起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门科学。但是,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研究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发展、变化着。生产关系的发展,既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又要受上层建筑的制约。所以,政治经济学既要联系生产力,又要联系上层建筑,来揭示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运动规律,所以,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3.要联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经济运动过程。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是具体体现在经济运动的各个环节上的。因此,我们还必须从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说明生产关系内在的一般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

生产与消费。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消耗。生产消费的过程本身就是生产过程,它不属于我们要讨论的消费范围。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通常说的“消费”,就是指的这种个人消费。生产决定消费,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就不会有人们对劳动产品的各种消费。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消费的水平和结构。第二,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工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消费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不同于社会主义生产,因而资本主义消费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消费。当然,消费对生产来说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消极的,它会反作用于生产。首先,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入消费,它就不是现实的产品。只有当产品进入消费,生产行为才算最后完成。其次,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如果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单纯为生产而生产,为完成生产指标而生产,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生产与分配。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是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它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因而它本身也属于生产。消费品的分配是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这里讲的分配主要是指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首先,被分配的产品只是生产的成果,所以,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可分配的产品和数量。其次,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的社会形式,比如资本主义生产就决定了有利于资本家阶级的分配形式。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与生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生产与交换。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广义地说,只要有劳动分工,就必然有交换。在原始社会,有的人制造工具,有的人打猎,有的人从事采集、料理家务等,而每个人为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必须相互交换自己的活动。狭义地说,交换是指在等价基础上进行的商品交换。通常说的“交换”就是指这种交换。生产决定交换,是指生产过程中,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了交换的范围和规模。分工愈细,交换范围愈广,交换规模愈大。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交换的发展,又会推动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比如,商品交换的发展,就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化。

可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并不只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要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种经济关系。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要学好政治经济学,就必须掌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经济现象做了深刻研究,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体系。恩格斯说:“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6.。因此,要掌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首先就要懂得唯物辩证法。这里只谈几个在政治经济学中运用得十分普遍的具体分析方法。

抽象法。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经济科学的研究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可以借助于显微镜、化学试剂等实验手段,对自然现象的本质联系进行直接观察。而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要做到科学地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例如:马克思从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经济现象中,通过研究和抽象,揭示出剩余价值这个范畴。他又在社会各种交换关系中,揭示出价值这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只有在抽象出各种经济范畴并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后,才能正确地建立起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在研究、认识经济问题时,切忌只看表面现象。因为事物的现象和它的本质往往是不一致的,如果只看现象,就不能把握住它的本质,而会把我们的认识引上歧途。例如:在商品交换中,如果只看现象,就只能看见物与物的关系,不能看到在物物交换下掩盖的人与人的关系,就不能正确认识商品交换的本质。

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事物的运动产生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就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要揭示简单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就必须分析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等各种矛盾。通过对这些矛盾的分析,也就揭示了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因此,我们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研究各种经济问题时,必须全面地把握它们的各种矛盾关系。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谓逻辑方法,就是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顺序和逻辑联系,将研究对象从简单的、抽象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为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以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所谓历史方法,就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历史的进程来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所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在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首先,逻辑推理过程必须符合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因为逻辑方法本身并不是纯粹的抽象推理,它需要客观历史进程的验证。其次,历史的方法常常受到历史跃动和曲折发展的偶然因素的影响,而逻辑推理方法则能排除这些偶然因素,按照历史本身固有的规律,在成熟、典型的形态上叙述经济范畴的体系,因而逻辑方法并不违背历史过程,就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和规律,本身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材料里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同时它又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各种经济现象内在的、普遍的联系。政治经济学通过抽象而概括出来的许多原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证明和检验。可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践,又用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用实践来轻易否定理论。有的人把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原理同实际经济现象作简单对照,一旦发现两者不一致,就轻易否定理论的正确性。这是不对的。因为政治经济学概括的基本原理,是属于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而许多经济现象却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例如: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此,在遇到政治经济学中的原理与现实经济现象不一致时,我们就要去研究理论与实际为什么会产生偏差,有哪些因素影响它们的偏离。另一种是用理论来否定实践。政治经济学中概括出的经济范畴、规律和原理,都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如果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则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范畴、规律和原理也要进行新的概括。有的人不顾历史条件的差别和变化,简单地背诵经典作家的个别字句,抱住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旧的判断和过时的原理不放。这也是不对的。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时,要注意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结合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经济历史条件,来分析政治经济学中揭示的原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发生作用的具体的、特殊的形式,判明哪些原理是适用的,哪些原理还必须修改和补充。可见,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此外,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还应当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如数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这会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更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