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有组织市场:计划与市场结合部的理论和实验
- 四川省计划经济研究所体制室编著
- 1421字
- 2024-04-17 16:45:45
第三节 运行实验
一、实验理论
不难注意到,这里所提出的新体制目标模式,首先把权益主体及其发展目标摆在起主导作用的位置,实质上提出了“改革—定要对发展有利”的基本要求。因此,这种改革过程必然要融汇贯通于经济发展的现实管理之中,始终以发展目标制导改革目标。那种把“搞改革”与“过日子”一分为二,加以对立的观念,实际上是以手段取代目标,其结果是所设想的改革目标愈理想,就愈将陷入改革高成本与发展低效率的尖锐矛盾之中,按这种观念搞改革往往因财力紧张而被迫中断改革进程。
另一方面,“广义市场自组织”模式,力求一开始就把深层次的经济矛盾容纳其中,且要求在市场自组织的长趋势过程中加以解决。所以,创新这种模式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又是自不待言的,这就不能仅仅依靠选取突破口的办法去搞“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必须有一套理论加以指导,才能使具体的管理办法有尽可能大的时空覆盖领域。
考虑到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了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的理论来支持“广义市场自组织”的研究工作。这种经济学研究方法应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目标模式的动态性。即是说,既不能一开始就作出最彻底的设想和一揽子解决方案,亦不可搞目标完全不定的“投石问路”,而是要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分阶段地构成模式的框架;第二,模式形成的实验性。任何好的理论,都必须能诱导出可行有效的管理办法,而不能只满足于理论自身的逻辑和谐。反过来,在有限的管理过程中得出的经验,如果缺少有目的的高度抽象,也不能得到较高的应用价值。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个研究过程:模式设计→实验→研究→校正模式;第三,模式理论的高层性。在探索“广义市场自组织”模式的过程中,既不能囿于旧的理论框架,又不能为全新的经验所困惑,这就只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去寻求指导实验的理论。一般说,在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层次越高的理论,其时空作用域越大(见图1—1)。因此,在体制创新的时期,要特别善于求教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历史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以指导实验,修正模式;反过来,又可以为那些较低层次的理论,提供更为丰富、实用的内容。

图1—1
二、实验过程
1984年以来,我们初步形成了上面提出的改革思路。从1985年初起,通过直接参与管理的方法,开始在四川省的达县进行了改革实验。
达县地处大巴山区南麓,平坝地仅占幅员的19.75%,1987年人口119.67万人,农村人口约占96%,属丘陵农业大县。其经济情况是:①经济水平低。1987年社会总产值9.86亿元,国民收入5.35亿元,财政收入0.274亿元,此三项人均数分别为824元/人,447元/人和23元/人。②成长阶段低。在社会总产值中,农业占49%,工业占31%(其中国营占7.5%),商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总共才占20%。③技术构成低。1987年农业劳动生产率仅645元/人,工业6858元/人。工业人均固定资产仅5千元左右。④开发潜力较大。农业中的粮食、生猪、苎麻等均有较大商品量(均为省内基地县),工业煤、石灰石、天然气等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
达县实验已进行了两年多,大体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着重理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关系:明确县作为区域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建立了大统一的决策机构和协调杠杆的职能,形成了市场组织主体;
——第二步突出了中观协调: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抓住对全县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一些项目,逐步摸索出了杠杆联动机制形成的路数;
——第三步全面推进了广义市场的组织:进一步组织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特别是较有效地拓展了企业市场。
以上三个步骤构成了达县实验的“初试阶段”。本篇即是这一阶段研究和实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