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躁郁症是一种体质

“与其说躁郁症是一种病,不如说它是一种体质。”神田桥医生如是说。

仅仅读这么一行字,说实话我也没有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我的身体瞬间感到舒爽了,舒爽得让我会心一笑。大概是因为神田桥医生说得太有道理了,我深有同感。

躁郁症并不是一种病,这一点我能感觉得到。但是不管你读哪本书,问哪个医生,这些书和医生都会告诉你躁郁症是病,而且治不好。躁郁症的病因是未知的,患者的大脑的哪个部分出了什么问题也是未知的,药物为什么有效也是未知的。明明有一连串的未知,为什么他们就敢断言躁郁症一生都无法治愈?我真的生气了。

不,我不可以生气。躁郁症患者发现不公平的时候容易立即大发雷霆,躁狂发作时患者本人根本察觉不到自己在生气,完全沉溺在自以为是的纠偏扶正的幻想中,坚信自己为了正义责无旁贷,自己应该为正义而呐喊。但这么想是完全错的,这只是你的自以为是而已。然而更严重的问题是你已经感知不到自己正在自以为是了。

正因为你认定自己是纠偏扶正的超级英雄,于是你好像穿越时空,直接闯到了写这些文字的人面前大声怒吼道:“统统都是未知,你凭什么敢断言躁郁症治不好?既然你承认你这么说有些过分,那是否应该立即矫正,重新出版?”就像这样,你瞬间做出了毫不理智的冲动行为。你只要一有冲动,就会马上开始行动,所以当你的心中冒出一个念头的同时,电话往往也随之拨通了。摆出一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是纠偏扶正的超级英雄”的豪气,这时的你完全丧失了行为控制能力。

既然是纠偏扶正,那你就必须带着怒气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出行动才行。纠偏扶正本来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我——一个躁郁症患者的直觉告诉我,有必要控制自己的这种情绪。

说得直白一些,比如纠偏扶正这种事,对我来说并不是好的行为,而仅仅是躁狂即将到来的信号。当然,对于他人,即对那些冷静而且理性的人来说这可能是很正确的行为,我们应该颂扬。然而,对躁郁症患者来说,大家千万要注意,这仅仅是一个躁狂即将到来的征兆。

一般不会有人觉得纠偏扶正是一件坏事,但对于躁郁症患者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呢?因为躁郁症患者不会为他人而行动。

躁郁症患者在任何时候做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为了他人,恰恰相反,他们只会为自己而行动。说得再直接一点,他们只考虑自己。我这样说你可能觉得有点过分,不过你先不要生气,因为我也是躁郁症患者。在本书中,我将把我的所有行为都当作躁郁症的特征来描述。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因为所有有关躁郁症的书里,从来都没有描写过这些细微的行为特征,反而通篇赘述躁郁症症状的具体表现。

但是,对我们躁郁人(我更喜欢称自己为“躁郁人”)来说,有些症状,比如“挥金如土,疯狂消费”“倒头就睡死过去”等,完全是由自身行为造成的。因此,完整记录和整理躁郁人的行动原理和行为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就是这个完美样本的不二之选,所以我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详细记录和解说。

回到正题,我以及我的所有行为,乍一看像是在为他人行动,其实不然,无一例外都是在为我自己。

怎么理解躁郁人只为自己而行动呢?很简单,他们只是想获得周围的人,不,应该是想获得更多、更广的人群的赞赏。比如“纠偏扶正,敢于行动,你太棒了”这样的语句就是他们想获得的赞赏。他们只为被赞赏而活。一句“你太棒了”,即使这很明显是恭维和客套话,他们也感觉不到。就这样,不偏不差、囫囵吞枣、盲信不疑。他们不会去质疑自己是否陷入了盲信,而只会坚信自己很厉害,被赞誉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他们这么以自我为中心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真的很厉害。这种情况对于正常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事实上躁郁人的脑回路就是这样的。

你是否觉得我猜了个正着,或者觉得我用了什么魔法把你的内心看穿了?难道我有超能力?你是否已经开始胡思乱想了?请把心放到肚子里去吧。我没有什么超能力,只是这些都是我做出的行为,我将其描述得更细致、更深刻罢了。我描述或预测的不是他人的行为,完全是我自己的。当然,也许还有你的。

总而言之,做出这些行为绝对不是因为我太有个性,而是“与其说躁郁症是一种病,不如说它是一种体质”的精髓所在。

举个例子。我创办了一个叫作“生命热线”的电话咨询服务。2011年我创立了自己的新“政府[1]”,在我上任宣誓的时候(顺便说一句,创建自己的“政府”这种行为也是躁郁症的冲动所致),我在网上公开了我的手机号码(当然,这种把自己的私人信息公布于众也是我躁狂发作时的行为),开始接听“不想活了”的人的电话,我这样做至今已有10年多了[2]。从表面来看,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一心想帮助想死的人的善举。当然,场面话肯定是我是为了他人,如果不这样想就无法触发我躁狂发作。我发现躁狂往往是以类似愤怒的情绪作为爆发点发作的。

再举一个例子。其实很早以前日本就已经有了“为想死的人准备的‘生命热线’”电话咨询服务。可是,据说能打通电话的只有这些人中的百分之几,即如果有100人不想活了,其中有90人以上打不通电话。这不正是自杀人数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吗?“什么东西!国家在干什么!我必须出手纠偏扶正!”这就是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面对日本松散、不成体系的自杀防范政策,我怒发冲冠。于是我发现了假借“为他人”的名义行动的机会。我怒发冲冠的气势完全可以冲进国会大厦,质问那些以日本首相为首的政府官员以及国会议员为什么失职。但是,当我把愤怒发到某个人身上的时候,我自己的身体也必然会出问题。

神田桥医生早已记述过这个问题。“因为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和平主义者,所以难以长期维续与他人的关系。”

神田桥医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躁郁人的特征,让我不得不怀疑神田桥医生自己也是一个具有躁郁症体质的人。

我经常听到一些有关躁郁人的描述,如“看着像一个很随意的人,其实顾虑重重”“本来是果断坚决的类型,却特别在意别人的脸色”等。当行动活跃,敢于扛起别人不敢扛的重担的躁郁人被别人描述为“看人脸色”“小心翼翼”的时候,他们会马上感到羞愧难当,好像自己的所有秘密都被看穿了一样。这都是体质造成的。我被别人说“其实你是一个很细心的人”的时候,经常回敬一句“我是胆大而细致的人”。

如果你明白了躁郁症症状只是由体质导致的,那么你便可以毫不动摇、心平气和地应对它了。相反,一旦你误认为这是你自己的性格,那么必然会误解别人在故意指出你性格的弱点,心想“又来了,为什么老揭我的短”,然后开始大发雷霆,反击对抗。千万记住,你要对你发脾气的行为有所防范。

“即使感到愤怒,也不要指向任何人。”这是一个核心要点,那么如何做才行呢?当我对日本政府的自杀对策感到愤怒的时候,我是这样考虑的:对他人发牢骚,必然会令我的躁狂发作,紧接着便会陷入抑郁。但是为了解决问题,我必须有一不做二不休的行动才行。于是,我把自己的手机号公之于众,由我来受理电话咨询。从结论上讲,应对方法就是对他人不说半句埋怨和牢骚的话,其要义无非是“如有不满,自己行动”这个简单的道理。

前文中我也说过,所有有关躁郁症的书无一例外都主张“躁郁症治不好”,如果你对此断言感到不满,埋怨作者,那不如自己动手写一本有趣的关于躁郁症的书更来得舒爽。正因如此,我开始写本书了。

太了不起了。仅仅读了一行神田桥医生的文章,我想写的东西就狂涌而来,无边无际。这该怎么办才好呢?不要急,我明白躁郁人是多么渴望获得一份有关躁郁人行为特征的详细清单。如果有一份这样的行为清单,难道你不想读吗?即使它有几千页你也不会嫌多。因为我就是这样的,所以我能懂你的感受。本书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是我一直以来如饥似渴地在寻找的东西,我要是把它写出来了,不正好满足了所有躁郁人的需求吗?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如此明了,我干起活来也轻松愉快了很多。无须踌躇,我只要心情舒畅地快速写下去就好。

如果我直接去和神田桥医生对话,因为人家毕竟是精神科医生,所以肯定用不着这么冗长的语言,而我当场却可能会很尴尬。因此,我没有去找他合著真是太明智了。

我的内心充满了写一本“由躁郁人写的、专为躁郁人写的、专属躁郁人的作品”的念想。如果能实现,那是再舒爽快乐不过的事了。对了,舒爽快乐这种感觉,对于躁郁人来说如同三大神器一样是重中之重,请你一定要珍惜,珍惜再珍惜。

注释

[1]因为对日本处理“3·11”地震的行动不满,作者成立了自己的“政府”。——译者注。

[2]作者义务提供生命热线咨询服务10余年。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作者救助的人数已超过20000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