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世界:3X技术探索可持续发展
- 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编著
- 1302字
- 2023-12-27 17:24:38
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现“个人福祉”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确保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抑制全球变暖,需要控制工业化以来的人为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观点,如果要求有66%以上概率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把全球平均气温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摄氏度之内),则需要将2011年以后的人为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减少到10000亿吨左右(如图1-5)。如果要求有50%概率达到要求,即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摄氏度之内,那么只能允许排放5800亿~7700亿吨二氧化碳。然而,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仅维持各种设备和基础设施的运行,人类也将累积排放7500亿吨二氧化碳。换句话说,仅现有的基础设施就能用掉大部分的剩余碳预算。
图1-5 1870年以后人为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Gt[4]CO2)
注:在升温限制在2摄氏度内的前提下进行开发。
气候变化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还会降低农作物的质量,威胁人类粮食的稳定供应。同时,自然灾害的规模和频率都会增大,人类赖以生活和栖息的地域将越来越狭小。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大流行的风险也将增加,人类社会活动会受到严重限制。
“生态足迹”是衡量能源消耗造成环境负荷大小的指标。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产活动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生态足迹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积来估算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的自然的量。全球生态足迹在1970年超过了地球的环境容量(生态承载力),到了2016年,生态足迹达到205亿全球性公顷之多,大约相当于生态承载力的1.69倍(如图1-6)。地球从50年前就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图1-6 全球生态足迹和地球生态承载力的变化
要使地球恢复到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摒弃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社会发展模式,使资源消耗回归到“一个地球”可以承载的程度。但是,如果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放弃舒适和便利的生活,那将是时代的倒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创新型技术,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改革经济和社会机制,转变生活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0年,时任日本首相菅义伟在10月的施政演说中宣布,到2050年日本要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减少到零,实现碳中和。放眼全球,截至2021年1月20日,有124个国家和地区支持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必须致力于与世界合作,共同实现人类发展目标。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准备好应对自然灾害、传染病或其他社会风险。即使在风险较高的时期,也要保证社会活动和人们的生活能够正常进行。这种安全感可以有力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经济论坛2021年1月编制的《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Global Risks Report2021)中显示,未来10年内最有可能发生的全球性风险中,前三位均为环境问题,它们分别是“极端天气现象”“气候变化应对(缓解与适应)失败”“人为导致的环境破坏”。第四位是“传染病”,第六位以后分别是“数字信息权力集中(偏差)”“数字信息不平等”“国际关系紧张”“就业和生活危机”等与社会分裂、社会等级差距相关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动摇了人们生活的稳定。如果这些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无法着手去解决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