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世界:3X技术探索可持续发展
- 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编著
- 1253字
- 2023-12-27 17:24:38
个人福祉
“well-being”一词最初出现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的序言中,意为“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状态”。现在,它被赋予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其中包括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1年公布了“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简称BLI)(如图1-4)。它包含多项具体指标,包括收入和财富、住房、就业和工作质量、健康状况、教育、环境质量、主观幸福感、安全感、工作与生活平衡、社会联系、公民参与等,以往不受重视的个人主观幸福感也被纳入了考察范围。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经合组织37个成员国加上巴西、俄罗斯、南非三国,就美好生活指数进行一番比较。
图1-4 经合组织幸福指数(日本)
注:上图显示出日本与其他经合组织成员国相比,各项幸福指数的相对优势和劣势。线条越长,表示越好于其他国家(幸福感更高);反之,线条越短,表示越差于其他国家(幸福感较低)(带星号的是消极负面项目,因此它们的线条越长,表明幸福感越低)。灰色表示不平等(上下层等级差距、集团间差异、低于贫困剥夺阈值[3]),白色表示缺乏数据。
从数据来看,日本的预期寿命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最高,就业相对于其他国家也比较稳定,但个人的社会联系较少,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参考以上全球性议题,本书围绕未来可能丧失的人性问题,从以下三个因素来定义福祉。
第一个因素是“健康”。健康是福祉的基础,这一点不言而喻。不过,此处的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疾病,还指无论年龄或身体状况如何,人都可以在一生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身心的潜在能力。陆续投入应用的创新技术将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构建合理的文化和制度,使社会接受和包容新技术带来的新生活方式。
第二个因素是“与他人的联系”。建立在地缘、血缘以及企业关系上的传统社群从整体上正在不断衰落。当然,也有少数例外,例如超级富豪居住的封闭社区和全球华人社区等,这类建立在地缘等关系上的社群未来还会扩大。从整体上说,无国界化的发展使国家和政府的角色发生变化,人类价值观更加多样化,各种制约进一步减少,数字化的发展催生出无数跨越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新型社群。随着技术的进步,不仅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人与动植物之间也会出现超越物种的联系。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那么只有少数特权阶层才能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好处。维持社会整体的良性联系,不仅要依靠技术的进步,还必须积极进行社会改革,建立合理的机制,减少孤立和孤独问题。
第三个要素是“自我实现”。将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逐渐替代劳动力,医疗技术将帮助人类实现健康长寿,未来人类将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将时间投入专属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并实现自我价值,那么个人的幸福感将大大提升。未来,我们的人生将不再是传统的“青少年时期接受教育→中年就业工作→老年生活”这种单行线,而是在学习和就业之间自由切换的多轨生活方式。人类在人生的所有阶段都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享受到丰富的人生。
只有同时满足健康、与他人的联系和自我实现这三大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人的”富裕,这也是未来50年内我们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