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驾校经营方略(第2版)
- 南新华编著
- 1195字
- 2023-11-09 19:09:31
二、我国汽车驾驶培训发展历程
有汽车就要有人开汽车,有人开汽车就要有人培训汽车驾驶。慈禧的马车夫孙富龄是怎样学会驾驶技术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此后在这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中,中国汽车驾驶培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汽车驾驶培训的“拜师学艺”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资料记载:截至1949年,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只有8.09万km,民用汽车保有量仅有5.09万辆。5.09万辆是什么概念?那就是说汽车是高档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有;就是说,汽车驾驶员是稀缺而珍贵的,相当于现在飞行员的地位。那时谁若掌握了汽车驾驶技术,在生活上不仅可以衣食无忧,而且还可以买房置地。
新中国成立前没有驾校,民间要学习汽车驾驶只有拜师学艺——求学。拜师学艺不是人人都有的机遇,这既要看缘分,还要社会上有身份的人推荐,不仅要送厚礼,还要举行拜师仪式。拜师后,师徒关系形同父子。因为,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恪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那时,师傅打徒弟、骂徒弟都是很正常的,徒弟不仅要忠厚孝顺,更需耐得坐三年冷板凳的寂寞,徒弟给师傅送礼、打杂干活也是应该的。别说学习汽车驾驶这么高级的技艺,就是学习普通的技艺,师徒关系也大致这样,因为教授徒弟技艺就是施恩于徒弟,教会了徒弟,也就意味着师傅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意味着师傅的“稀缺性”又打了一个折。这就是我国几千年来师傅总要留一手的原因。
2.汽车驾驶培训的“计划垄断”阶段——1949—2004年
在这漫长的半个多世纪,大部分时间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自然这一时期的驾驶培训也是在“计划”和“公有”的框架内运行的。那时的驾校,无需考虑招生、品牌、服务的问题,只要抓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培训成本就行。虽然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社会化办学”还没有放开,因此那时的驾校没有多少竞争,日子都很好过。
3.汽车驾驶培训的“社会化办学”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4月30日至7月1日间,我国有关部门公布和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实施意见》。这些法规文件,确立了机动车驾驶培训实行社会化的原则,规定了驾校准入条件和等级划分标准。这标志着我国的机动车驾驶培训进入了社会化办学、市场化竞争的阶段。
这一时期,公有制驾校逐渐淡出了市场,民营驾校成为驾培市场上的主力军。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工业的长足进步,汽车已开始大量进入普通百姓家,驾培市场也进入了充分的市场化竞争阶段。
社会化办学、市场化竞争使以往驾校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生存发展,驾校要千方百计地满足学员的需求,“求”着学员来报名学习;为了掌握驾驶技术,学员已无须“拜师学艺”“求学”了,无须在教练面前低声下气、逆来顺受了,学员成了消费者;为了保住饭碗,体现价值,教练员也由旧时的“师傅”,变成了现在的技能型老师,变成了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