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疾人作家作品集(2021)
- 本书编审委员会
- 1645字
- 2024-11-02 03:52:17
无障碍漫谈
陈勤
2008年,我参加了残疾人专职委员上岗前的培训,成为一名街镇残联工作人员。有一天,同事说市里(上海)有个街镇无障碍督导员培训班,我们一起去参加吧。偌大会议室坐满了参加培训的学员,对无障碍毫无了解的我,当时也听不懂。只记得培训结束后我拿到了一张督导证和100元交通补贴,有证、有补贴,感觉这无障碍一定是件大事好事。
从此以后,我当了很多年街镇督导员。刚开始是检查自己街镇无障碍设施情况,主要有社区卫生院、银行、派出所、社区文化中心等社区居民常去的地方,看看是否有坡道、扶手这些最基本的无障碍设施,主要路段人行道有没有铺设盲道,如果有,大概共有多少米长。经过我们的督导,按照文件上规定的地方,一年内都完成了无障碍基础设施的建设。没多久,又发现,新安装的无障碍设施有些就是摆设,无法使用,原来坡道的宽度、坡道的斜度、扶手的位置都需要调整。专家们很快制定出统一施工标准,按照标准我们带上了钢皮尺、绳子等简单的测量工具,又一家一家去检查,对不合格的无障碍设施上报要求整改。无障碍事业在不断发展,从刚开始抓公用设施到现在拓展到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在所居住的家庭量身打造无障碍居家环境。
因为工作调动,好几年没有接触无障碍工作,前段时间杭州欧阳给我打电话,让我帮他问问国外有没有无障碍停车位?有,又是怎么操作的?他说有个记者朋友找他抱怨说:“单位本来停车已经够难了,却在最外面、最醒目的地方,把1号、2号车位划成了无障碍专用车位,一边停车难,一边空置不能停,天天经过看见就心里堵得慌。”被他这么一说,我们大张旗鼓按比例设置无障碍停车位是不合理了?我向一位居住在人口密集特大型城市纽约的朋友询问情况。收到回信说,纽约车位同样非常紧张,有需求的残障人士可以提出申请,政府机构通过审核核发特殊车辆识别停车证的方式来解决残障人士停车。后来我从网上查纽约特殊停车证,其核发数量极大,同样也加重了纽约停车难问题。
去年,我们读书会群里有个会员,她也是一名无障碍督导员,说看到了他们小区地下车库的无障碍车位被物业租给了别人使用。一时间很多残障伙伴要她去和物业交涉,如果不整改就要上报维权。第二天物业就快速地空出了车位。欧阳的朋友,维权的督导员,两个人的角度不同,到底应该空着,还是不该空着呢?无法简单用对错来评判。大城市停车难,就算取消无障碍车位也不见得就能好了,平等也不该是简单的按比例平均吧。
我自己是一名低视力残障人员,需要的无障碍设施基本就是醒目的提示牌、楼梯台阶的警戒线。有一次,大早去一个经常去的单位,“咚”的一声闷响,瞬间头痛眼花,原来透明得一点修饰都没有的大玻璃门还没开,脑袋磕在上面弹了回来。当时想,如果玻璃不那么干净透明,或者有点什么标识提醒一下,就不至于这么惨了。
不同于低视力提示标志这样的小事,盲道建设是花费了大量财力的宏大工程。接触了很多盲人,通过盲道能独立出行的很少,就是有那么几个能独立出行的盲人,也要依靠热心的路人帮助才能到达目的地。这里不是说盲道对于盲人来说一点用都没有,只是觉得付出和收获差距巨大,各个城市铺天盖地的盲道建设真的合理吗?近几年导盲产品也不断出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设计出安全高效的导盲出行设施、设备。
两年前,有机会在复旦大学聆听了吕军教授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讲座。她从为什么做?现状如何?如何完善?三问讲起。从残疾发生来看,先天残疾只有15%,大量残疾是疾病和意外造成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绝不是单单为了残疾人,在国外无障碍叫作通用设计,使用者包括孩子、病人、老人、残疾人。在讲到具体如何建设无障碍时,吕军教授从无障碍的目标与理念、更新设计和验收、实施需求评估、提升验收规范性、常态监督反馈、多元主体和联动机制、构建内外部支持系统七个方面,组建成了一套合理可操作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系统。
当时我坐在第一排,看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吕教授,就想如果能多一些这样的无障碍专家、设计师多好啊!让我国的无障碍建设从注重形式走向真正的价值。成功的无障碍让每一个人都能行动自由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