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开国篇 从寺庙里走出来的乱世帝王》:元璋本是苦命人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然而其杀性过重,屠戮功臣,也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争议。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少数民族当政的朝代,在统治的政策上有明显反差。元朝从1279年灭宋,到1368年朱元璋进北京,统治中国不足100年时间。而清朝,也是少数民族当政,却统治中国260余年。两个少数民族的当政时间相差一倍还多。

为什么由彪悍的蒙古勇士建立的元王朝会如此短命呢?这与元朝草原民族的执政理念有很大关系。

由汉族统治的历代王朝向来讲究文治武功,也就是武打天下文坐殿,蒙古民族却不这样想,草原上通行的是马上打天下,他们从亚洲打到欧洲,马上的武功所向披靡,他们就觉得这招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用这种野蛮的手段继续治理天下。

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的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铁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天历元年(1328)朱元璋出生,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江苏省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的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朱元璋小时候十分贪玩,常玩的游戏就是“装皇帝”。别看他光着脚,短衣粗裤全是窟窿洞眼,却常常把一些植物的叶子撕成丝条,放在嘴上当胡须,用一块破水车簸箕顶在头上作“平天冠”,往高土堆上一坐,让小伙伴们排列两边,向他跪拜,高喊“万岁”。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了五十天行童,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