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的5月份,江忠源给郭嵩焘争取到了一个不用经过考试的特授编修,这个岗位就是翰林院编修。这个时候郭嵩焘穷极了,在浙江也没赚到什么钱,看着打仗赶紧就跑回家了。江忠源跟他是同年同乡还一起扛过枪打过仗,这交情的确够硬了,江忠源给失意赋闲的郭嵩焘争取到了这么一个岗位,足见江忠源忠厚。
这会郭嵩焘穷到什么程度了?穷到连去北京的路费都没有。
后来他从朋友那借了一些钱才成行,这是为什么他有了个翰林院编修这个职位,却一直没去的原因。
他真正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1858年2月了,如果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工作,而且是体制内的工作,还是中央研究所的一个工作,你过了半年才过去报到,估计这事肯定跟你就没什么关系了。其实我也没想通。他为什么不借点钱先去?从 1857年的5月份到1858年2月份,这整整9个月时间,打零工也能挣到路费了。我估计要么他需要的不只是路费还有到北京生活应酬的钱,要么可能是古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领导们也就不太计较路上走了9个月这事。
这个岗位不用考试的,我特别怀疑这是买来的官,买无非用两种东西,一个用银子买,一个用人情军功买。你想想翰林院其实就是皇帝的参谋部,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国家参事什么的,都是顶顶大神呆的地方。或许因为他是一个不占定额的编修,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合同工,你不占编制,所以说也没有什么人在意他。给你一个身份干活,实际不承担责任,也不存在具体的KPI,这种工作其实特别好,没有压力呆在北京城,放手结交各种权贵,顶着个翰林编修身份至少都上桌了,这个身份就是敲门砖。
这段时间郭嵩焘在北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读书、访友,维系圈子。郭嵩焘知道到自己当时急于到浙江任罗文俊幕僚,但自己的圈子人脉还不够厚实。所以在北京他的主要工作还是应酬。
这个过程之中,他感觉到自己跟北京官场格格不入。他给曾国藩写信说:北京就是花钱的地儿,反正谁官都比你大,随便干个啥、吃个饭钱就没了,可能人家一顿饭就他一个月的薪水,想想他在江西打仗、在浙江上海筹钱的心酸,和北京的画面完全是两个世界。想想如果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真是心有不甘。
郭嵩焘计划在北京先待个一两年,再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还是干一些实事。1858年,外国人在天津港的外面虎视耽耽,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在江西广丰,浙江全面戒严了,河南固始县被围困两个月,在安徽河南交界的地方太平军和捻军会合,天下大乱导致徐州、河南交界一带几百里都没有人烟。大家可能觉得文字上说这些话没什么感觉,因为我去过安徽广德县,广德人说话就不是安徽话,主要是河南话,少部分人讲湖北话。
这是有历史根源的。从咸丰十年(1860)二月初三日,到同治四年(1865),太平天国军队在广德境内作战,连同同治元年遭到的大瘟疫,短短五年时间,广德户数损失了 56449户,损失率 95.55%。人口损失 307562人,损失率 98. 38%。
1864南京攻陷后,因为江南连年大战拉锯,土地荒芜,百里无人烟,清政府开始在河南两湖招垦纳税,从此时起湖北安陆、宜山,河南光州、信阳的逃荒百姓纷至踏来。一至延续到光绪初年。
广德州户数、人数在战后1865年到 1879年的 14年时间里,土民户数增长近两倍,人口增长近四倍,而客民户数增长近 62倍,人口增长 85倍。
从统计结果来看,到了 1 8 7 9年,广德的客民户数和人口数都占据了当地总数的六分之五,即 8 3 .3 %。
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古代历朝历代都这样,打来打去,军粮军用从哪来呢?最快是就地取材,孙子兵法里明确说最好的就是就地取用。这个地是谁?其实就是战区老百姓。对清军来讲就是大清王朝下的子民,对太平军来讲,就是天朝的农民、信众,反正两边谁来都搞一下。有钱的肯定跑了,上海的繁华一半是租界带来的近代技术贸易资本,一半是兵祸带来的人口财富知识。
实际上,太平天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祸,根据1999年葛剑雄、侯杨方、张根福在著作《人口与中国的现代:1850年以来》所说,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
为什么太平天国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因为他和以前的历次农民起义一样打出了均贫富的招牌,同时以以拜上帝教名义拉平了人的地位。当然这一切都是假的,只是为了让男的给他当炮灰,让女的做他的嫔妃,这在太平军切入南京以后就全面暴露了。拜上帝教寄托了中国农民们固有的憧憬和向往,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圣库制度上,从上而下地分配衣食于个人,物质上人人平均。每次攻下一座城池,所有收缴的都归入天朝圣库,而圣库的收入化为柴米油盐,进入上帝大家庭的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取得自己的一份。洪秀全拜上帝教中国化了的西方基督教。拜上帝教做到了白莲教、天地会没有做到的。所以太平天国运动进入两湖之后,贫苦的农民、船工、小生产者和游民如山洪爆发般地涌入其中,太平天国在寻找他们,他们也在寻找太平天国。
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共性是:只说怎么分配财富,不说怎么创造财富。因为这样最直接、最快,最有效。
只要用绝对平等、绝对平分财产来蛊惑你,以个人崇拜来粉饰自己的,都是恐怖主义。任何人希望你给他奉献你的财产、尊严的时候你要小心了,他不是诈骗就是邪教、PUA。
晚清时代的特点就是认知与事实严重脱节。
明明被人打得喘不过气来了,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自觉天朝上国,这实际上就是认知和现实发生了极端的脱离。特点就是喜欢唱高调喊口号,以身份、立场分对错好坏。
因为官员士大夫没有见识,所以也不能高瞻远瞩,再加上无心、无力、无能,必然是集体无耻。一旦遇到事情了,他们只会崩溃。
晚年郭嵩焘更深入地认识到,天下所有的纷乱灾祸都来源于当官的,百姓如果乱了还能治理;如果当官的要是乱了,那就天下彻底乱了。社会风气不好,根源就在当官的人身上,这就是人们说的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诚信,那一定是当官的从不讲道理、从不守规矩。当官的不讲诚信,这个社会就一定没有诚信。
可能太想遇到士大夫想要的圣主明君了,在北京他有三次晚上梦见了康熙皇帝。之后不久,他有突然被国史馆总裁、翰林院掌院学士、南书房总师傅翁心存召见。
翁心存是道光咸丰年间一个很重要的大臣,名望非常高,主要是选人育人有很高的话语权,但郭嵩焘根本就不认识翁心存。
在会见过程中,翁心存聊的都是一些他在南书房工作的经历,还有他家里的一些好玩的事情,语言都非常平实普通,让郭嵩焘没有任何紧张的感觉。
翁心存为什么保举郭嵩焘?
可能因为肃顺前不久刚刚在皇帝面前推荐了湖南人,毕竟现在主要是湘军在跟太平军打嘛。皇帝似乎也对湖南人有好感。翁心存很有可能只是跟着肃顺的这个保举动作,做了一个顺水人情。
从现代人眼光来看,是翁心存看到了湘军能干,皇帝也想大力栽培湖南干部,他极有可能是看中了郭嵩焘在湘军里的人脉。尤其是郭嵩焘现在朝里还没有靠山,如果现在推荐他的话,至少是他的伯乐,于公于私都没什么坏处。
1858年,咸丰八年的7月18日,郭嵩焘和其他4位被保举的官员一同到圆明园参见皇帝,实际上就是面试。考试在第二天,试题是作赋。
7月22日,郭嵩焘觐见皇帝。这一年40岁的郭嵩焘第一次见到了28岁的咸丰皇帝,刚刚见面,乾隆皇帝看了他很长时间没说一句话。最后终于问他你是湖南哪个地方的人,多大年纪,然后皇帝问他,你作为书生在江西湖北还带兵打仗感觉怎么样,问到了曾国藩、江忠源、罗泽南等等人物。郭嵩焘一一作答。
可见皇帝就是看中了郭嵩焘在湘军里面的人脉关系,翰林院编修是江忠源保举,肃顺又推荐湖南人,翁心存综合分析了一堆湖南在京闲职,发现了郭嵩焘的优势。现在湖南人正在力保清朝江山。这个时候皇帝身边要有几个贴心人,最好的就是现在还没有靠山的人,郭嵩焘无疑是最佳。
会见完了以后他回到圆明园的临时住所等通知,下午4点,5个人中有2个人已经被任命为到南书房行走,郭嵩焘不在其中,据说是写诗比不上别人,说白了就是当秘书不行。我估计是他的书生气太重,尤其离开江忠源、离开罗文俊在上位者看来,在实务上还是常心不足、定力不够。
不到两个月,九月初十郭嵩焘又得到召见,让他到户部去,跟其他7个人一同复查顺天乡试考生的试卷,结果一查就查出一件轰动一时的科场大案,什么问题?就是有人发现第七名一个叫平龄的人卷子有问题,这个人是一个浪荡子,胸无点墨,竟然高中第七名。接着,郭嵩焘查出第一百四十一名的阎境塘卷子也有问题,他怀疑有人替考,这两份卷子都提交部议。
御史孟传金马上就上奏,揭露了中间的问题,主要是主考官、同考官互相推荐,录取了考生,说白了大家互相给个面子,我把我的人选推荐你,你把你的关系推荐给我,咱们都让他录取上去,这就是互相关照。
现在的圈子文化不也是一样吗?
就像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一样,历年的诺贝尔奖的候选人都是由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组成评选委员会,这个人是不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主观判断的。因为优秀的科学家非常多,怎么评价全在评审委员会。尤其是文科的,比如和平奖、文学奖。这往往决定于我认不认识你,我熟悉不熟悉你。你再厉害,我都不知道你,还怎么评啊。再说大家都是有圈子的,欧洲有欧洲的圈子,美洲有美洲的圈子,欧美有欧美的圈子。大家这么熟悉,肯定是互相照顾啊,不然都别混了。东方为什么获得的少?因为你不在圈子里面。
有人说了,为什么日本人获得多?首先,人家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脱亚入欧了,自认是西方文化圈的。
一旦有日本人挤进去了,得奖只会越来越多,你可以把它理解成马太效应,其实就是圈子文化,各行各业都存在。包括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免俗。想想看,当我们获得了一定地位、一定权利的时候,不管组成什么样的委员会,当你的同僚给你推荐了一个人,你拒绝一次可以,拒绝两次可以,你拒绝三次,这个圈子你没法混了,你怎么着也得在水平线以上给对方一个面子,因为你总会求到别人,人要给自己留后路。
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别太当回事儿,不要把权威当回事儿,也不要不当回事。他们能当权威肯定有一方面比我们强,但他们绝对不是自我描述的那样高级、智慧、贤达,公平公正,更不是正义的。他们认为好的未必就是真的好的,只是他们看见的好,或者说他们互相妥协认为的好。真正好的未必能够进入那个圈子。好比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些科学家就一定比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差吗?
咸丰皇帝知道这事以后气坏了。科举就跟现在的高考一样,是古代最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这个最公平的这个考试都能被人破坏。在历朝历代这都是要杀头的。结果让一堆亲王去会审,又发现了一堆考生都有问题。拔出萝卜带出泥,一大堆的渣子全暴露出来,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堆人被处死。
这事让他的实务才干被朝廷看见了。
两个月后的一天晚上,郭嵩焘回家看报纸才知道,他在南昌认识的兵部尚书的陈孚恩举荐了他。人脉势能开始发威了,在前面我们讲过,他跟着江忠源在南昌一起打仗的时候,陈福恩正好在回南昌守丧,他们一见如故、彻夜长谈。
1859年1月5号的清早,郭嵩焘从东华门入城到达乾清门左9间房等候召见,10点的时候轮到他,从乾清门到养心殿,由两个太监引到最里面的套间见到了咸丰皇帝。
这次咸丰皇帝跟他聊的比较久,闲谈之后皇帝问他:你看天下这个大局该怎么办?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策论,也是自由发挥好机会。陈孚恩老早就跟他交待说话小心点,不要信口雌黄。郭嵩焘虽然不以为然,但毕竟是见皇帝。见老大还是非常谨慎,又是老一套:天下大局,将帅和督抚并重,已失的城池要将帅去收复,未失的土地要督抚保全。
这些话都是大陆货,谁都会说,谁都知道。
皇帝直接问:到底从哪下手?
郭嵩焘回答:当然是以吏治开始,把官员管好。
皇帝就问:你看天下这个局势能有转机吗?
郭嵩焘这次回答就是很小心了:只要你皇上认真干活,老天一定会帮你的,又是士大夫劝诫皇上怎么做皇帝那一套。
皇帝继续就问:怎么才能让老天帮我?
郭嵩焘说:就是得认真做事,全靠认真,你只要认真干活,老天就不会亏待你。感觉就是一个逻辑死循环,好像什么都说了,其实什么都没说。人类好多所谓的机锋、圆滑就在于此,怕得罪人,又怕被人认为没本事,怎么办?就不停地说正确的废话。让你找不到BUG,但又不能说我不学无术,感觉高深莫测,其实什么都解决不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努力一定有结果,不努力一定没结果一样。第二句话是对的,第一句话未必对,但是人们,尤其是儒家都喜欢用这一套,他这还拿这个劝谏皇上。搞得皇帝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有一说一,清朝历代皇帝其实都很勤政。但勤政就是好事吗?如果靠努力就能成功,一年干到头的农民工最勤奋,怎么没发财?
好多王朝其实就是因为皇帝太认真,太努力搞死了,比如崇祯就是例子,据说咸丰也是累死的。
皇帝问他怎么能用我的认真感动老天帮我。
郭嵩焘说:认真就一定有回报,接着他举了一个湖南的例子,抚臣骆秉章,督臣胡林翼都非常好,这明显是夸自己老乡了。
这个皇帝肯定明白,接着问了一些江南战场上的人和事,讲到这儿的时候估计他可能也不甚寥寥,所以皇帝就打了一个哈欠,让他回去等消息。
回到了寓所,皇上旨意就下来了。翰林院编修郭嵩焘以后就在南书房行走了,这就是在皇帝秘书班子里任职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1858年7月21号到1859年的1月5号。第一次见面之后5个月,郭嵩焘就一骑绝尘,成就皇帝近臣。
第一天在南书房上班的郭嵩焘很激动,次日天还没有亮,他就跑到乾清门外9间房等候皇帝的指示,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头一天晚上写好的谢恩折呈上去,当天天皇上召见4个人,郭嵩涛是其中之一。
他们在养心殿西暖阁相见。郭嵩焘先感谢皇帝,皇帝说:南书房笔墨的事情不多,我让你到这儿来,也不是让你去给我写东西,你就是要多读有用的书,做有用的人,以后有机会还是去协助办理军务。
这个主要得益于是江忠源的推荐,当然也是湘军崛起的原因。
皇帝问他:你最近都读了一些什么样的兵书?
郭嵩焘说:读了戚继光的《练兵纪实》,觉得这个书最好。
皇帝问还有什么好书?
郭嵩焘推荐了《孙子兵法十家注》、《阴符经》、《太白阴经》等等。
皇帝告诫他:写文章这种小事写得好不好,没什么关系,关键是要能干实事。你平常看书,多看看史书。
皇帝又问:你觉得史书中哪一种书最好?
郭嵩焘说:《资治通鉴》。
皇帝问:《御批通鉴》怎么样?
他说御批写的东西都写的比较大。这不是司马光能写出来的。
接着皇帝问:你认识左宗棠吗?
郭嵩焘说:我从小就认识。
皇帝问:你们有书信往来吗?
郭嵩焘回答:当然有书信往来。
皇帝说:我给左宗棠写信,告诉他出来给我办事,他为什么不肯出来。什么原因?真的是看淡功名吗?
到这已经很明显了,皇帝找郭嵩焘就是要笼络湘军将领。
皇帝接着说,既然你们关系这么好,你看能不能帮我把左宗棠劝一劝。郭嵩焘表示左宗棠生性刚直,跟别人就很难配合,看不惯很多事情,容易惹得大家都不高兴,所以他不愿出来事没干成还得罪人。
接着郭嵩焘推荐说,骆秉章办事认真,跟左宗棠性情也比较相投,能不能让他俩打配合?
皇帝又问那左宗堂才干怎么样?
郭嵩焘说:左宗棠是大才,没有干不了的事情,关键是他的人品好,打过交道的没人不佩服的。
皇帝问他今年多大了?
郭嵩焘回答47岁。
皇帝说:再过两年50岁,精力就不行了。趁现在身体比较好,可以出来办点事情,别把自己浪费了,你帮我劝劝。
郭嵩焘说我也劝过他,他就觉得自己性格太刚,肯定跟人合不来,搞不好会招灾。他在湖南的时候办军务,在广西贵州两省也是出力很多。
皇帝说:我听说他还想参加会试。
郭嵩焘说:有这个说法。
皇上说:左宗棠何必把这个科举当回事呢?写文章报国,打当兵打仗报国,哪个收获更大。这种大才,你得让他出来干个事才行。
郭嵩焘说:左宗棠是人中豪杰,他每次提到皇上都感激不尽。你重用他,没有不出来的道理。
皇上又问:曾国藩用过的人还有谁?湖南还有什么人才?这个捻匪怎么搞定?
郭嵩焘都给如实做了回答。
最后皇帝让他经常和僧格林沁谈谈军务,显然是想让他去干实事。到僧格林沁那边其实就是现在的挂职,皇帝想培养一个北方的曾国藩出来,就得先看看郭嵩焘的成色。
当时僧格林沁驻防天津主要任务就是保护京师。
皇帝告诉郭嵩焘,北边有骑兵,和南边打仗不一样,你可以好好参考学习一下。
郭嵩焘回答皇帝:僧格林沁忠诚正直,我非常佩服。
皇帝叮嘱:你和他是同僚,你不是他的下属,不要会错我的意。
这意思很清楚了,你跟他去学习,但你不是听他的,互相参考,也有点是让他学习、监督的意思。
皇帝特别告诉他你有什么知道的事情、听到的事情都可以写给我,不要多想。
郭嵩焘说:感谢皇上信任,我知道什么就说什么,绝对不会有隐瞒。
皇帝打了一个哈欠,让他走了。
第二天,也就十二月初四,郭松涛正式进入南书房,有时给皇帝写东西,有时随驾。这段时间,因为宫里能看到珍奇的图书字画,后来自认这是生平中最快乐的日子,因为一般人看不到。
郭嵩焘在南书房上班两天,僧格林沁就来访了,这肯定是皇帝打过招呼的。僧格林沁讨教郭嵩焘三件事:怎么练兵、筹饷、制造武器。想
第二天肃顺和好几位亲王又来召见郭嵩焘,商量跟俄国人签约的事情。
因为是皇帝身边的大秘,皇帝身边的这些亲王大臣都希望跟他结交,皇帝应该也是打过招呼的,这时就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过了年大年初四郭嵩焘上班,太监告诉他僧格林沁两次找他,郭嵩焘赶紧跑到月华门找僧格林沁,僧王出示酌定兵饷的折子让郭嵩焘过目,俨然以同僚相待了。僧王跟他说他26号要去天津,希望郭嵩焘一起去。
至此,郭嵩焘到北京11个月就成了皇帝的秘书。这叫什么?显然是一飞冲天。到了南书房不到两个月就要离开了北京去天津。跟亲王当同事、做同僚、打配合,这绝对是人生高光时刻。
不过,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对郭嵩焘来说,天津驻防,肯定不能逃避。皇帝信任他,他也想一展抱负,曾国藩对他和僧格林沁的合作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但是,他真正的坎坷,也是从和僧格林沁的配合开始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你在南边有那么多打仗打得很好的朋友,你也打过仗,关系那么好,皇帝也觉得你是清正廉明的人,应该也是一块能培养的料,没准能培养成一个北方的曾国藩。
但是试过之后,发现他还是有问题的。可能他能写会说,思维缜密,但他具体的做事、带兵练兵打仗,还得看他具体办事结果。
作为僧格林沁来讲,一般的人做不到贤王称号,在这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到郭嵩焘的一些性格上的短处,就是真正的遇到了这种官场的阴暗面,包括平衡术的时候,他难免就会显现出儒生的那种迂腐和蛮汉。
就是你不能说他是错的,但是如果你要把一件事办成,他是缺少一些迂回之道,或者说缺少一些把事情解决掉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所有的官员肯定就是互相制衡,互相平衡的,这中间有好的也有坏的,遇到坏的时候直接把它拿下。当你不能在解决把这个坏的官员拿下之后引起的权力失衡,必然会引起这个权利受损的一方的猜忌,打击和报复,这是必然的。这个时候其实这个官员的违法犯罪和他的个人操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破坏了官场的生态平衡,这种生态平衡的维护能力本身也是当官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或者说是基本能力。
如果不具备这能力,只一味的去寻求公正、公平就很容易取祸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