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里,高悬的无影灯下,我与老师在做一台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
老师主刀,我是一助。
上世纪八十年代,手术室简陋。手术室面积约十二平米,屋角上安放一台立式空调,墙壁上有几盏白色的日光灯,房顶中间悬吊着可调的无影灯,墙的四周粉饰着兰色的涂料。置身手术室,心情不那么宽松。
患者是我的高中同学。他三十多岁,是一位建筑工人。同学因重体力劳动,工作时经常扭动着腰部,致使腰部酸胀疼痛,痛引右下肢麻木不适,走路蹇行,腰部侧弯,大腿内侧知觉迟钝,几乎丧失劳动能力。
同学知道我是一名医生,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工作时间不久的医生,他带着对我将信将疑的心态找到了我,诉说着自己的病情和痛苦,欲求医治疗。
我了解了同学的病况后,立即给他开了一个X光照片,那时没有C T,没有核磁。X光照片显示腰四五间隙椎间盘向右突出,压迫神经根。
我告诉同学,需要手术治疗,摘除腰椎间盘,减掉对神经根的压迫。我说,找我的老师主刀。同学表示同意。
手术开始,同学俯卧在手术台上。
用毛毯拧紧条索状,围成合适的大㧜,用绷带系好,垫在同学的腹部四周,让肚脐四周悬空,目的减少对腹部的压力。
用络合碘广泛消毒手术视野,缚住患者的四肢,铺上无菌小单和大单,清点手术器械和消毒纱布,术时前期工作完全就绪,在全麻的状态下,老师动起了刀子。
手术方式是半椎板开窗,当时是国内最先进的方式,较前的全椎板切除前进了一大步。全椎板切除就是在腰脊背部切开长约二十厘米的切口,分离腰背筋膜,剥开骶脊肌,露出腰椎,用咬骨钳咬掉棘突,咬掉全椎板,别开神经根,用尖刀片切开椎间隙,用髓核钳铗出突出的椎间盘。该方式创伤大,出血量多,易造成脊柱不稳。相对应的手术方式半椎板开窗,只需在患侧开一个长约三厘米的切口,剥离患侧骶脊肌,咬掉一侧小部分椎板,拉开患侧神经根,在椎间隙开一小孔,用髓核钳钳夹出椎间盘。该方式创伤小,出血不多,手术快,一般四十分钟就可完成。
老师在同学的右侧背部患处切开三厘米的口子,我即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又用小号止血弯钳分开软组织,老师用骨膜剥离子沿脊柱棘突旁剥开竖直肌,填塞无菌纱袋,压迫止血,一会儿扯出纱袋,那纱袋湿漉漉的,往弯盘里一拧,挤出来的是殷红的鲜血。老师迅速在右侧椎板上开出了一个小窗。此时,意外情况发生了,小窗就像一个井口,里面的鲜血就像井水一样,直往外冒。吸引器不断地吸,吸不干净,吸了又有,反复吸反复有,吸引罐装满了一罐又一罐,窗口里冒血不止,用纱袋或纱布压吗,骨性组织,压不住,压得不好,会压坏脊髓,会压坏神经根,造成瘫痪,怎么办?老师额上冒汗了,脸上发青,有些焦急。同学的血压直往下掉,出现了低溶量的出血性休克,麻醉师在指挥用药,低分子右旋糖酐,糖水,糖盐水一瓶又一瓶地往血管里输,实行双管滴注,血压还是处于休克血压,同学的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处于危急时刻,马上输血,一袋接着一袋,稍微使血压平稳,氧气在湿化瓶里冒泡,再慢慢地流入同学的鼻孔。同学在手术台上处于昏迷。
手术台上的我,急得要命,两腿都快软了,一时想不到出血的原因,血不止住,再输血,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血不止住,同学会有生命危险。
同学走不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他上有老,下有小,有七十多岁卧床不起的父亲,有嗷嗷待哺的幼小孩儿,还有大量的欠款未还。他需要在家庭承担责任,他需要在家里负起栋樑的作用。他如果倒在手术台上,我又怎么去面对他的家人,医院的声誉也会声败名裂。越想,我越害怕。
老师在焦急中思考,怎么会这样出血呢?老师在惶恐中冷静,原因在哪呢?老师的灵感来了,是不是患者在躁动中挪动了体位,改变了垫圈的位置。老师指使我检查腹部的垫圈,我立马响应,用手伸进同学的腹部,发现那垫圈秽位,根本没有在应对的位置上,我调整一下垫圈的方位,继续让同学的腹部悬空,没多久,奇迹出现了,窗口的血液干净了。难怪是同学的腹部没有悬空,这就是出血的迷底。同学的腹部被手术台紧压着,腹腔静脉被挤压,血液就直往手术窗口冒,这就是出血的机制。
血被止住了,老师脸上洋溢着喜悦,嘴角露出了笑容。
老师快速地用神经根拉钩轻轻地拉开神经根,然后递给我,嘱我拉住,不要用力,以防拉断,然后又用尖刀片划开椎间隙的韧带,用髓核钳深入椎间隙,挟着椎间盘,轻轻地往外拉,从而摘除椎间盘,整个关键的手术,老师只用了十五分钟就完成。最后伤口的缝合,老师就完全交给了我来完成。
手术做完了,同学也清醒了,输了几袋血后,同学的血压也稳定了。
手术做完了,老师由紧张到放松,身体极度疲惫,竞瘫软在手术室的墙边倚地而坐了,一动不动。手术室的同事望着老师,无不心疼,谁也没有去打扰他,让他静静地休息一会儿,半个小时后,老师还有另一手术要做。
同学的手术虽然成功了,却是手术室的惊心动魄的戏剧,剧情像大海一样,惊涛骇浪。
这次手术特别例外,特别意外,多亏老师急中稳重,临危不乱,善于思考和想象,才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挽救了患者的家庭,挽救了医院的声誉。
老师是无影灯下的智者精灵,是危局中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