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脾三步走:祛湿、补虚、养气血

3:脾虚,原来会升级!

中医将脾虚大致分为五类: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不同类型的脾虚导致的症状不同,不能笼统地用一种方法治疗。

脾气虚

过度思虑和劳累都容易引起脾气虚。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疲乏无力、面无光泽、精神倦怠、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进食后容易肚子胀等。

脾阳虚

脾阳虚又叫脾虚寒症,与脾气虚伴随显见,一般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如四肢不温、喜欢喝热水等,并在吃了生冷食物或受凉后出现腹痛、肢体浮肿、呕吐、大便异常等明显症状,女性朋友还会出现白带异常等症状。

脾阳虚的人,一般吃得比较少,但容易腹胀腹痛,吃寒凉的食物后症状表现更明显。

脾阴虚

脾阴虚又叫脾精不足,一般是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长期抑郁造成的。脾阴虚会导致营养运输过程动力不足,内生虚热,出现口干舌燥、食欲不振、胃部不适、腹胀不消化等症状,并伴有心烦意乱、疲倦乏力、便秘、舌红少苔等,因此改善脾阴虚的治疗方法要以清热滋阴为主。

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是指脾脏功能减弱,不能统摄血液,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皮下瘀青、便血、尿血、月经量过多、崩漏等。日常表现为气血不足、身体易乏、四肢冰凉、畏寒怕冷等。

中气下陷

脾在运输营养的过程中,以上升运动为特点,如果脾气力不足、虚弱亏损,便容易出现头晕眼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话还容易引起持续腹泻、脱肛、内脏下垂(子宫脱垂和胃下垂等)。

在我们开始补脾之前,一定要先判断好自己是哪一类型的脾虚,根据不同的病证类型及病因有针对性地调理。如果没搞清楚,仓促开始进补治疗,可能不仅没能健脾,反而雪上加霜,让脾虚的症状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