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一身烟火味儿的曾奇峰

十几年前,最初《广州日报》心理专栏用到曾奇峰的文章,称他为“国内精神分析界的旗手”。

这是一种共识性的赞誉,不过是从远远观看的角度。

十几年过去了,旗手还是旗手,但他身上一直没发展出大师味儿。相反,另外一种味儿变得更浓。这种味儿,是烟火味儿。

十几年中,和奇峰多次见面,想到他,虽然习惯上想使用“亦师亦友”这个词,但感性上,得称他“奇峰兄”。

想到他,会想到这些词——平实、落地、很哥们儿、重情感、好酒、不掩饰、不过度的自恋……他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

读奇峰的文字,看奇峰的视频,生活中和他相处,就会知道,他有很多精神分析师常见的一种癖好——对别人和自己的一切进行分析。很多人会以为,分析太透彻,就会太理性,或超凡脱俗,不再那么热爱普通生活。这在部分人身上会成立,但奇峰不是,他是越分析越真实,身上的烟火味儿更重。

一位女士曾在伦敦找过英国本土的精神分析师,也对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所了解。她说,对他们来说,好像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生活是生活,而你们多给我这种感觉——精神分析就是生活。

以我的了解,无论国内还是英国,都有这样的分别:对有的精神分析师来说,精神分析似乎更像是一份工作,精神分析的一些东西,并没有融入他身上;有的精神分析师,则会将精神分析中领悟到的东西,直接引入自己的生活中,或者说,这份领悟也化入了他的血液。

奇峰在书中说:

比昂的目标是“基于领悟的个人化行动”,这句话展开了说,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感受和行动的原则。

比昂如是,奇峰也如是。读奇峰的文字,你会感受到,他是怎样思考、怎样活着的。

文如其人,奇峰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

大概十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发现他的衣着非常朴素,估计了一下价格,对他说,我觉得你浑身上下的衣服加起来不超过五百元(也可能说的是两百元)。他说是的,然后非常开心自在地笑了起来,好像我这样说是一种知己般的理解,直接说到了他心坎上。

真实、不掩饰情感,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谁都有防御心理,奇峰自然也不例外,但你会感觉到,他的心是敞着的,让一些信息自然流进,撞击自己,然后感知它们、理解它们。

真正的大师当然很少,但学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很多国内同行的确逐渐地活出了大师味儿——越来越不动声色,说话高深莫测,神情模糊不清,好像已经化解了心中一切恩仇,抚平了自己的一切情结。你以为这是精神分析该有的样子,其实这是中国人格的一种理想状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但奇峰一直真实,从没戴上大师的帽子或表露权威的面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身上的烟火味儿更浓。

想起来,除了极少数常聊天的咨询师,我好像只有在奇峰这儿,得到了他最多的个人色彩的信息。它们部分是语言,但主要是他的人,你看到他,就会自动感受到一些很个性化的东西。

也好像是第一次见面,我们谈了一些心理玄学,他好像还不大相信,对此直言不讳。后来一次见面前,我听说他见了一个通灵女孩的事,见面后我便问了他这件事。他说,一个朋友带他去见那姑娘,他还没开口,她就对带他来的人说,他不相信我,他的口袋里装了什么什么,而后他就被震到了。

2007年,我在上海中德班学精神分析时,奇峰作为中方老师讲课,那次他毫不掩饰地讲了自己一些专业上的野心:如果他能以现在的年龄,得一场小儿麻痹症,全身瘫痪,然后领悟到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东西,那么他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现在易经是64卦,他想把它发展到128卦……

这样说,太真实,有野心,也脆弱,缺了大师味儿。他可是国内精神分析界的旗帜啊,但他就是这样没有身份感地表达了自己个性化的野心。

他的这种烟火味儿,在他的文章和视频中随处可见。你不仅能看到观点,也会因为这股烟火味儿,一下子被牵动出感觉来。

譬如,他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句话错了,应该是,骄傲使人进步,谦虚让人猥琐,越谦虚越猥琐,谦虚到骨子里,就猥琐到骨子里。

这一段话,真是酣畅淋漓。

我们的文化中,有各种流传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常识,听上去很对,譬如谦虚与骄傲,但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它是错的常识,一个自我太压抑的人怎么进步?精神分析的语言,一个精神分析师会知道,但直接将这句老祖宗的话进行颠覆性的表达,却不容易,这需要一股子劲儿才行。

在书中,他讲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并问过很多人:别人赞美你,你会变得骄傲吗?几乎没有人点头称是。

他还写道:

“李敖名言:我如果想要找一个自己佩服的人,我就照镜子。看来他是这一类人的典型。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会不会把自己吹得出门之前就发疯了?当然不会,那些出门前和出门后疯了的人,恰恰是那种在出门前‘揍’自己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被吹疯的人,只有自我攻击才会让人发疯。”

我喜欢这种带着个人色彩的文字,没有这些感性色彩的文字,我总觉得有一种恐惧在里头。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悠久的国度,那些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中,有很多压制人性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国内精神分析师们应该做一种工作——讲透这些常识的问题,并提出些让人性张扬的新常识。

奇峰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

譬如关于勤快与懒惰。我们习惯说,人都喜欢懒;但奇峰说,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人的天性更喜欢勤快。

譬如关于恩仇。我们习惯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奇峰说,帮助别人会招致仇恨,这份仇恨很重要,合理表达它吧。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因为一个专业培训,我一直跟一位比我小几岁的同行在一起。在过去几年里,我给了他一些较重要的专业上的支持,他从未说过一次谢谢。今天在培训结束的晚宴上,他向我敬酒时说,因为你帮了我很多,所以我迟早要杀死你。说得一桌人哈哈大笑。大家都是深层心理学的爱好者,都明了恩仇相伴的人性。这位朋友如此直白的表达,使原本沉重的恩仇,变得好像从窗外飘进来的若有若无的梅花香味。”

譬如他说,别说太正确的话,并引用明代哲学家张岱的话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譬如形容金钱的可怕,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而他说:“也许应该在心理疾病谱中增加一个诊断——无钱型人格障碍。在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如果没有重大的先天缺陷,就应该能够赚到足以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银子。所谓‘无钱型人格障碍’的人的特点,首先是没钱,然后就是偏执、尖刻与懒惰。所谓穷酸穷酸,说的就是这类人。跟这类人打交道,你可以直接感觉到他们人格上的巨大变异或者空洞。”

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说法,会让你觉得,太黏稠的中国式人际关系场,一下子变得清爽了,骄傲与恨,原来也可以是这么好的东西啊。

然后你会发现,本来你视为俗气、不对的东西,原来是这么重要、这么好。同时你会感觉,你内在的一些东西好像得到了允许,得到了解放,它们在升腾。

这些观点有些毒辣,而他的文字有时还有毒舌感,但他一旦真和人打起交道来,你会看到,他充满柔情。

他会看到中国式家庭中病态的动力,但他去处理时,轻易不会道破,更不会指责谁,而是依照自己的洞悉,使用一些策略,让家庭动力回归正常。

例如一个家庭,外婆管孩子太厉害,他没有指责外婆,而是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启发每个人表达自己,最终让这个孩子获得自由。结果是:外婆现在对养花上瘾,经常上网查养花的资料,跟养花的朋友交流养花心得,把楼顶平台弄得漂亮无比。最后孩子的爸爸不无调侃地说,她老人家玩花去了,就不用“玩”她外孙了。

也许是出于柔情,奇峰的文字其实有克制。读他的文字,不如看他的视频过瘾;看他的视频,不如直接和他打交道过瘾。你要离他更近些,他身上的这股从俗世而来的烟火味儿才能熏到你。

所以最有幸的,是成为他的朋友。

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