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脉络不曾间断的国家。20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先后出现了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周口店北京人等猿人。祖先们依靠打制石器开拓生存空间,学会了使用火来提高生活质量。距今1万年前后,古代先民进入了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农业、制陶业的兴起,人们逐渐走向定居的生活。从此,文明因子不断孕育和积聚——生产技术日益提高,宗教观念逐渐形成,科学艺术同步激发。到距今5000年前后,原始宗教盛行,社会分化加剧,王权出现,区域性的早期国家诞生。良渚古国就是中国首批区域性国家的重要代表。

经过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长期积淀,距今5300年前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兴起了一个显赫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在近千年的持续发展历程中,良渚文化先民造就出一个强势的良渚古国,从而将长江下游的史前社会推上了一个历史高峰。

良渚古国以发达的稻作农业为基础,统一的宗教信仰为支柱,系列精湛玉器为社会秩序的管理工具,建立了神权与王权统一的早期国家,并在杭州湾北侧的良渚地区构筑起庞大的都城,目前考古界称之为“良渚古城”(图序-1)。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规划与布局的都城,坐落于天目山支脉的大遮山丘陵和大雄山丘陵之间的宽阔谷地,内外有三重,自内而外依次为宫殿区、内城和外城,所占面积分别约39万平方米、300万平方米和630万平方米。城内除了宫殿区,还有反山王陵、池中寺粮仓、钟家港高端手工业作坊区。内城墙结构基本一致,均以石块铺底,黄土堆筑,宽约40~60米,高约4米。城内外主要通过水路联通,城墙的每边各设两个水门,共计八个水门;唯一的陆城门位于南城墙中部。在古城外围,西北方山地的谷口建有多段人工坝体连成的拦水大坝,大坝与古城之间还有一道依托自然山体由人工接续起来的超长堤坝,从而形成高、低两级控水的复杂水利系统。古城东北方大遮山丘陵间的瑶山西坡上设有祭神和观天象的方形祭坛;西北方不远处有一座孤立的汇观山,其顶部建有一座规模更大的方形祭坛。此外,古城周围还分布着许多不同等级和功能的聚落,它们支撑着良渚古城的日常运作,为古城内的权贵们提供各种人力、物资等资源。放眼5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无论是规模还是结构,良渚古城都堪称是最大最成熟的都城。

图序-1 良渚古城位置图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成就与价值,以及它所印证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范围包括四个区块:良渚古城核心区、谷口高坝、平原低坝与塘山长堤、瑶山祭坛及墓葬。从中提炼的主要内涵和遗产价值分别为:权力与信仰中心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含祭坛)、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这四个区块彼此有机关联,真实和完整地体现了良渚古城最本质的特征,代表了良渚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

良渚社会拥有成熟的稻作农业、高超的手工技艺、复杂的社会结构、统一的宗教信仰、精湛的玉质礼器和基本完备的国家形态,因此,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史前文明范例。良渚古城区域迄今已发现300多个遗址点,它们也只是良渚先民在近千年发展历程中的极少部分遗存。尽管如此,每个遗址点还是或多或少蕴藏着良渚社会的某些信息,有的反映大型的公共工程,有的反映最基层的居住单元,有的反映日常生活细节,有的反映手工业生产状况,有的则反映死后的葬仪葬俗。所有的遗址点都是历史遗留的碎片,考古工作者就是要通过这些遗迹和残留物,尽可能多地拼凑并还原出其远古的真实社会面貌。

据C14测年分析,良渚古城的三重结构并非同时形成,而是逐步增大扩容的。莫角山宫殿区和水坝几乎同时开建于距今5000年前后,过了100多年才出现内城,又过了100多年才形成外城。卞家山位于良渚古城南侧,起初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东西向长条形遗址,后来被纳入良渚古城外城南墙的一部分(图序-2)。2003年—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卞家山遗址西部数十米宽的地块进行了全面揭露,共计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清理出良渚文化墓葬66座、大型灰沟2条、木构码头1处、排水沟1条、房址1处和灰坑5个;同时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角器、漆木器、竹编制品等各类器物1400余件。虽然发掘区只占遗址西部的一小部分,却呈现了一处内涵丰富并延续数百年的聚落遗址的分布格局和变迁过程。这处聚落遗址虽然没有高等级的贵族墓葬,也没有高规格的活动遗迹,但有着优越的埋藏环境,因此,保存和发现了大量良渚时期的日常生活遗存和相关信息,其中不乏罕见的遗迹和遗物。这些遗存生动展现了良渚社会常态的基本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良渚社会的世俗生活,体现了良渚文明的社会基础,因此,是一个非常值得解读的重要遗址。

当然,考古发掘结束并不意味着考古项目的结束,还要通过整理和研究把考古资料公之于众,这样考古工作才可以说告一个段落。经过数年断断续续的器物修复、绘图、拍照、标本分析检测、器物整理和研究,《卞家山》考古报告于2014年正式出版[1](图序-3)。报告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字,下册为图版。按照考古报告的体例,报告共分“遗址概述”“地层堆积”“墓地”“随葬品分类描述”“墓地研究”“大型灰沟”“码头遗迹”“其他遗迹”“遗迹单位及地层出土遗物”“相关认识”“自然遗存”“保护和利用”等十二章,最后是备查的附表和附录。由于考古报告带有很多专业词汇和逻辑推论,普通大众难以阅读和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考古资料进行重新解构和编写,按照正常的生活逻辑作科普化解读,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是一部通俗版的考古报告。

图序-2 卞家山位置图

图序-3 卞家山考古报告


注释: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六——卞家山》,文物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