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自己视作产品:互联网大厂求职、进阶之道
- 闫泽华
- 1504字
- 2023-11-24 19:23:31
为了赚更多的钱
“你会选一份怎样的工作呢?”在面对大学生的求职讲座里,我抛出了这个问题。
“选份钱多的呗!”同学们异口同声道,大家哄笑成一团。
工作是为了赚钱吗?当然。不给钱的工作,就该去申请劳动仲裁了。
但是,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言,赚钱本身只是一个过程值而非结果值,只有花掉的钱才是自己的钱,才是结果值。所以,与其聊自己需要赚多少钱,不如思考一下自己需要花多少钱、需要花到什么地方。
我从回答“工作是为了赚钱”的同学中随机抽取了两人,尽管两人都追求更高的工资,可是他们花钱的去处不尽相同。
A君追求收入更高,是因为家境清贫。为了供自己上大学,家里已经背了贷款,自己急需更早地还清贷款,帮助家里减轻压力。提到父母,他会不由自主地低头,像父亲背上沉沉的担子已经交接到了自己的肩头。
B君追求收入更高,则更像自己的独立宣言。她生在、长在大城市,连上的大学离家都是仅半小时的地铁路程。如今要工作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希望不要再依靠父母,让自己有更多独立的空间。提到父母,她会不由自主地推推眼镜,仰起头,像一只要立志展翅高飞的雏鹰。
无论是还清贷款、帮扶家庭,还是更自主地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需要向爸爸妈妈要钱,在这两种选择下,金钱始终只是让我们交换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而已。
所以,我们可以跳出金钱本身的桎梏,再多想一步:自己真正想要用钱去交换的东西是什么?是家庭的平和吗?是自己的独立吗?又或是这样、那样的目标状态?
我们短期的目标状态是什么,需要消耗多少钱,才应该成为我们对一份工作在报酬层面的决策出发点。
A君想要的,是早一点帮助家里还清贷款、减轻压力。他的收入目标是一个具体的贷款金额。
B君想要的,则是更早地证明自己已经是可以独立的成年人了。她的收入目标则是可以承载自己每月的生活用度所需。
当我们从目标状态反推,量化了自己的收入目标后就会意识到,我们当下所需要的收入可能并不一样。那些在收入上略低的工作机会,似乎开始有了别的光芒展露。
接下来,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一份月薪10 000元的工作和一份月薪9000元的工作,差距真的会那么大吗?”
B君想了想,摇了摇头,说:“好像没差多少。”
A君仔细算了算账,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说:“每个月多攒1000元,一年就是12 000元,就能早几年还清贷款了。”
“最后一个问题,你们考虑过自己后续的升职、跳槽吗?”我继续问道。
“会啊会啊,我觉得我以后一定会升职。我要做职场里的‘女魔头’。”B君开心地说道。
“呃,我的确没想那么多。”A君挠了挠头,坦诚地说道。
在考虑完自己当下需要多少钱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自己未来能够赚多少钱。我们可以以当下的薪酬为导向来衡量自己的工作选择,它就相当于一辆汽车的初速度。除当下的薪酬这个初速度外,我们还可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稍微前瞻一下未来三到五年内,我们的薪酬涨幅这个加速度。
不同的薪酬起点与薪酬涨幅
将时间维度放宽,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收入总结一种新的计算方式:把未来可能赚到的钱折现到当下。即如果我们今天选择了一份工作,那么站在五年之后回看,这份工作应该值多少钱?
好了,有两份工作摆在你的面前:一份当下的薪酬是10 000元,五年后的薪酬是15 000元;另一份当下的薪酬是9000元,五年后的薪酬是17 000元。假设两份工作的薪酬都保持匀速增长,那么只要稍加计算,你就不难发现两个选择在收入均值层面孰优孰劣。
这也是互联网大厂屡屡强调“延迟满足”的原因所在。延迟满足并不是要喂你一碗“鸡汤”,而是希望你不只做当下的选择,还会适当地将未来折现到当下后重新思量:综合考虑未来的发展速率和收入增长速率,综合考虑当下的钱和未来的钱,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
不只为了当下的钱,这便是我对于工作收入衡量因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