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自己视作产品:互联网大厂求职、进阶之道
- 闫泽华
- 1367字
- 2023-11-24 19:23:33
评估硬技能
评估硬技能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评估Ikigai模型中的“能力所长”和“收入所在”。
公司给我们发月薪,本质上并非为我们的时间支付报酬,而是为我们在对应时间内的产出支付报酬。只有能够给公司带来切实的收益,公司才会支付自己相应的报酬。
所以,我们在选择工作之前,可以看看自己具有哪些有市场需求的技能,找到自己擅长的和外界愿意支付报酬的之间的交集。这些技能所对应的,就是我们择业的基础空间所在。
首先,评估硬技能在当下的擅长程度。
对刚毕业的同学来说,硬技能对应的是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一点在技术驱动的专业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我访谈的同学中,有很多同学在研究生阶段转到计算机专业,追求的就是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技术工种,能够给自己提供相对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研发工程师。在当下,初入行的研发工程师一样能够获得一份比较不错的报酬。
如果你不想选择专业对应的工作方向,那么也可以更早地通过自学、实习等方式来积累对应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简历有东西可写,也给招聘者一个录用你的初始理由。在知乎工作期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职场人不再是单纯由焦虑驱动而学习一些看上去时尚的泛知识类内容,而是更有目的性地去学习特定的技能,从而让自己获得转行或择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比如,你想做内容运营,就应该掌握不同平台的分发特点,了解用户的情绪点和关注点,熟悉常见的标题套路等。
其次,评估硬技能在未来的精进可能。
如果说评估当下的硬技能可以让我们拿到一份尚可的工作,那么唯有成为专家才能让自己成为领域内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从而得到进阶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但是,成为专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累积过程,在任何一个领域,如果没有热爱是很难长时间全情投入的,如果没有办法全情投入是难以实现精进的。
所以,评估硬技能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评估Ikigai模型中的“心力所向”:不妨先问问自己的心,剥离开这份工作能够给我带来相对稳定的收入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后,我是否还愿意持续从事这份工作,并进行自发的钻研和精进。
如果意识到自己热爱当下的领域,那么恭喜你:可以通过尽情投入其中,让“一万小时定律”在自己身上更快地生效,使自己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如果意识到自己对于当下的领域无感,同样恭喜你:既然你已经有了一份足以让自己维持生计的工作,表明你有一段相对安稳的时间来探索自己热爱与擅长的工作。
以我为例,我出身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百度搜索部门成为一名搜索架构研发工程师。尽管研发这份工作给了我还算不错的起步薪酬,但是我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编程领域仅是还行的水平,我对写代码虽然并不反感但也谈不上热情。反观公司内的研发“大神”,在休假期间都会自发地研读计算机论文,编写Ai-Bot来下围棋等,我也就能够更清楚地认知到自己的职业成长上限:我可能成为一个还不错的中级研发工程师,但是距离P8、P9这样的高级研发工程师,差的不仅是客观的能力,更是主观的自驱和热爱。
这也是我会转行到产品经理路径的原因:做研发,我可能做到P7就到头了,但是做产品,我的能力和意愿有可能使我做到P9甚至更高。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积累,我在技能上熟悉产品设计和研发的全流程,在思维上在了解用户是怎么理解服务的,在意愿上愿意不断完善一个复杂生态的流转,从而让用户方和平台方能够更加顺滑地在其中交互。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评估,你对自己的评估又是如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