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岗下的发现

象岗位于风景秀丽的越秀山西边,在明清广州城的西北角,海拔只有49.71米,与海拔70米的越秀山主峰越井岗原有一段山梁相连,因其形似大象而取名象岗。

明初,因兴建广州城的北门,于是开凿象岗,山梁被削平了,成为广州北城门的出入大道。从此,象岗与越秀山断开,成了一座孤立的小岗。清代顺治年间,在象岗顶构筑了拱卫城北的炮台——巩极炮台,此后这里一直被划为军事禁区。20世纪70年代解禁后,沿象岗脚下陆续建起了公寓楼和大酒店。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人民政府基建部门在此兴建公寓,花了将近3年的时间,将岗顶削低17米,推出了一块约5000平方米的地盘准备用来建公寓楼房。就在开挖墙基时,工人们发现了排列整齐的大石板,从石缝中窥视,下面是空的,像一座地下石室。

这一发现的时间是1983年6月9日的上午。紧急电话打到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文管会),两位年轻的考古队员迅速赶到工地,看到施工现场已开挖了两纵一横三条深0.9米的楼房基坑,坑底露出大石块,在横基坑的南边,还挖穿了一个洞,用手电筒伸入洞口往下探照,只见到洞口紧挨着一堵红砂岩的石墙,还隐约看到石壁上有墨绘的云纹图画。随后赶来探查的麦英豪见到这般情景,联想起1964年在广州的东山曾经发掘过一座明代的太监墓,墓壁也是用红砂岩砌筑,规模宏大,与此类似,还以为又碰上一座大型明墓了。

○陵墓与广州城区关系图

入夜,当围观的群众离开后,几位考古人员再次来到了工地,他们移开为保护洞口而临时覆盖的木板和泥土,用手电筒再次伸入洞中观察。这次比白天看得更清楚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侧卧的大铜鼎,旁边还有几件陶器。他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擦擦双眼,认真细看,真是既惊又喜。原来这些都是南越国时期的陶器,其中还有典型的印纹陶罐。看来,上午被墓壁的红砂岩石墙误导了。

经过三天的地面勘查,最后选定身材高瘦的年轻考古队员黄淼章从洞口下去“冒险”探查。经探查确知,正面有一道石门已被泥土填满,东西两侧有两个耳室,堆满了随葬器物,黑洞洞的,连手电筒的照射也显得暗淡无光。三天前在墓室上面从挖开的洞口往下看到的铜鼎和几件陶器,原来是从西耳室滚出来的。从陶器判定,此墓属南越国时期已是确凿无疑了,而且该墓没有被盗过。

从地面勘查得知,墓坑呈“士”字形,南北长10.85米,东西最宽处为12.5米,建筑面积只有100平方米左右。论面积虽不算大,但比之30年来在广州发掘的南越墓群中的大型木椁墓,却要大出许多倍。而且它还是一座石室墓,岭南地区首次得见,真是独特得很!

经过探查,这座墓的规模大小、墓室结构形制已大致清楚,考古人员断定,从规模上看,此墓应属王陵。但究竟是南越国哪一代王的陵墓呢?前述1916年东山龟岗发现了有木刻文字的南越冢,当时的学者认定它为南越国第二代王赵胡的陵冢,虽未能提出有力的根据,但亦未见有质疑或否定的意见。至于西村凤凰岗大墓,木椁规模之大、出土玉器之精美完全超出了自1953年以来之发现,说它是三主婴齐的墓,亦极有可能。那么,象岗发现的这座石室大墓,会不会就是第一代王赵佗的陵墓呢?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在地面勘查工作完成后,广州市文管会立即将发现情况分别报告广东省文管会和文化部文物局,很快接到中央的复电:“发现重要,请即派专人到京汇报。”文化部文物局的有关领导同志听了麦英豪同志对该墓发现情况的汇报后都很兴奋,时任副局长沈竹(主持全国文物考古工作)指出:“这个发现很重要,不亚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广州方面要组织好人力,要进行科学发掘,要按正式程序办好报批手续,并与社科院考古所联系,文化部文物局一定大力支持。”沈竹接着说:“看来,我们要派人到广州了解情况,协助工作,请(黄)景略同志(文物处处长)和(蔡)学昌同志(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考虑一下,要事先做好准备。”时任秘书长谢辰生同志认为:“这墓的发掘关键在于夏鼐(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只要老夏同意就好办了。至于发掘经费,文物局可以拨助。广州的同志提到这墓主人可能是南越国某代王的问题,我看不用着急,墓主会自报家门的。”我们听了文化部文物局领导的意见及表态支持,十分兴奋。夏鼐所长正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当他得知广州象岗大墓的发现情况后十分高兴,对考古所的几位负责同志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不下于马王堆和满城汉墓,因为已经暴露出来了,要及时清理保护。我们要从中国考古事业上来考虑这个问题,一定要把这座汉墓的发掘事情办好。考古所要尽量运用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尽我们的最大力量投入这项工作中去。考古所要参加发掘工作,而不是去做客,要跟广州的同志一道把这件事情办好,不要把它看成是个额外负担,要看作是考古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人力上一时有困难,有的工作要停就停,要抽的人就抽,一定要把这墓的发掘做好。请通知广州的同志,赶快写个材料通过省报上来,由文物局考古所会衔上报国务院,待批准后进行正式发掘。考古所要选派人与地方的同志联合组成发掘队,但队长要由地方同志担任,(考古)所的同志也可参加。发掘的出土物考古所一件不要。为了保证质量,早日把发掘报告出版,(考古)所要派人参加编写,出版时考古所的名字要排在后头。”我们是第二天专程到社科院考古所的,听了他们转达的夏先生的指示,感到更加高兴。

由文化部文物局、社科院会衔上报申请发掘的报告很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文化部文物局同时颁发第132号考古发掘证照。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广东省博物馆三家单位的考古人员组成的象岗考古发掘队正式成立,共45人,麦英豪任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展岳和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杨式挺分别任副队长,考古队下设发掘组、技术组(负责文物保护、拍电影、录像、摄影等)、保管组和行政组等几个部门。黄景略处长和蔡学昌所长接受文化部文物局的委派,监理发掘全过程的“两个安全”(人员安全和出土文物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