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
“高先生,有人上奏说,太子年龄已长,该出阁读书。他们也推荐了许多人,可朕心里有些拿不住主意。不知先生认为谁可为太子之师?”
朱载坖特意将高拱召来,询问道。
“先年在潜邸时,臣有幸为太子殿下开蒙,深知殿下天资聪颖,经书诵一遍即可背诵。
如今太子殿下已年长,若是如我朝太祖高皇帝那般寻名儒教导,恐会让太子殿下精于空谈,疏于庶务。
臣以为不若选两人为师,一人教导太子殿下经史,一人教导太子殿下庶务。如此一来,殿下既可以史为鉴,又可以今鉴古。”
高拱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回道。
他不但是能臣干吏,还精通经史。
正是因为他不断的将书本与实际结合,让他认识到现今许多儒门理学家都是空谈居多,谈起实务来就束手束脚,只会抱残守缺,还美其名曰守祖宗成法。
所以他才很直接了断的做出了这样的建议,他希望太子殿下未来能成为知百姓辛苦,知朝政弊病,敢于任事改革的明君。
而之所以如此早就选人教授太子殿下天下庶务,也是因为他从与他交好数年的中官李芳那里听说,如今风靡京城的蜂窝煤就是出自太子殿下之手。
如此天纵之才,岂能教导于腐儒之手,让这些顽固不知变通的迂腐之徒教坏我朝太子呢。
“高先生说的有理。”
朱载坖点头表示认同。
虽然他本人不喜政务,喜好享乐,可并不代表他想要把儿子培养成和他一般模样的人。
而且既然自己成为不了当年想要成为的明君,那就让他的长子代替他,成为当初想要成为的君王。
望子成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数千年来父亲对儿子的盼望。
朱载坖也不例外,当然嘉靖皇帝那种对儿子严防死守,恨不得养成猪,省的妨碍自己掌权的人算是一种奇葩了。
“高先生为太子的学业深思熟虑,真是用心良苦。
若不是朝中离不得先生,我都想让先生为太子之师了。到时候高先生同为我父子之师,也算一时佳话了。”
“臣谢陛下厚爱。若非臣已入内阁,臣也想如先年教授陛下一般,教授太子殿下。”
高拱也不客气,很干脆的承认了自己也有为太子师的想法。
说起来,朱载坖如今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藏着掖着的直爽性情,也是从高拱这里学来的。
“哎,如今能如高先生这般为朕着想的明师,也是万中无一了。”
朱载坖对眼前这位老师真是敬重极了,夸奖的话一而再再而三的说出。
正如当年在潜邸,高拱因为任裕王侍讲长达九年,王府中事无巨细皆令中使询问。高拱和潜邸中官李芳的良好关系也是在这时候建立起来的。
有时候,朱载坖想念高拱了,就手书“怀贤”遣人送去。之后又手书“忠贞”赐之,之后又手书“启发弘多”四字赐之。
虽然朱载坖的行为有些过于舔……不对,是过于直白了,但师徒二人之间的感情真挚,也可见一斑。
“陛下为君,臣事君上,自然事事以君为先。朝中如臣这般用心侍君的臣子,也不在少数。”
高拱理所当然的说道。
朱载坖听了,想起这段时日接连不断递上来请他勤政的奏疏,心中冷笑。
这群人有时间写这些奏章,还不如多学学他高先生。
你看高先生何曾上疏一封奏章劝他勤政?
高先生每次见他都是劝他要多休息,保重龙体。每次上奏疏,都是言及国事,而且言之有物,可以立刻实施。
什么叫国之栋梁?高先生就是国之栋梁!
“那就请高先生为我儿选两位如先生这般的老师吧。”
朱载坖将心中的想法按下,再次提及让高拱选择太子师。
“翰林院修撰诸大绶生性笃实平和,又是嘉靖三十五年的状元,可为太子殿下教授经史。
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居正曾充潜邸侍读,其人轻空谈重实务,胸有韬略。臣与叔大相识数年,互结为友,深知其人才华不在臣下,可教授太子殿下庶务。”
高拱捋了捋胡须,思忖片刻说道。
“诸端甫,朕也见过数次,确如先生所言是位笃实君子。
张卿在潜邸时,不仅教过朕,也曾教过太子。
只是徐首辅曾上疏举荐张叔大,推荐其入阁,朕也有心同意。
可如此一来,就怕张卿政务繁忙,无暇教导太子啊。”
朱载坖对张居正为太子师有些顾虑。
“陛下莫要担心。张叔大就算入阁,也不过是末相,还须在阁中观政学习。
而且太子殿下如今不过十二岁,还需以学习经史为主,庶务为辅。
不如让太子殿下如臣等一般,学习五日休息一日。这五日中四日学习经史,一日学习庶务?”
高拱说道。
他的安排真是妥妥当当,让太子既兼顾学习和休息,不至于忙于学习而熬坏身子,又兼顾理论和实际,不会成为眼高手低的空想家。
“如此甚好。”
朱载坖闻言,抚掌称赞。
于是太子师一事,就这么愉快的定好了。不过这两位太子师的规格可算是极高的,几乎是在位皇帝的帝师配置。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中,诸大绶就充任隆庆皇帝朱载坖的日讲官,而张居正更不用说了,是万历皇帝的老师。
任命太子师的圣旨,就在高拱这位阁臣的手书下刷刷写好了。
朱载坖还注意到诸大绶任翰林院修撰快满九年,干脆给他升了一级成为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充东宫讲官。
由此可见,隆庆皇帝对太子的爱护之深,可能也只有我朝太祖高皇帝对懿文太子的爱重可以比拟了。
这份圣旨下发后,朝野震动。
虽然有人嫉恨诸大绶和张居正成为太子之师,可是没人敢说太子师的高配置不合宗法。
毕竟陛下对太子的爱重有目共睹,如此国本安定,是大好事啊。
虽然也有人以此想到了国朝的第一位太子,那位深受国朝太祖高皇帝爱重,可惜英年早逝,间接引起之后靖难之役的懿文太子。
不过没人敢把这位懿文太子说出口,毕竟谁也不想被别人指责为:“你是想诅咒太子早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