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甪告诉我们:北京中轴线最早是由元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公元1216~1274年)规划和设计的。大蒙古国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刘秉忠开始规划和设计元大都城。
接下来太甪继续对我们说道:“大蒙古国乃马真后称制元年(公元1242年)间,27岁的刘秉忠随师父、北方禅宗临济宗派的中兴大师、海云禅师印简(公元1202~1257年,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古宁远人,即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岚县人,元朝时期的著名僧人)来到大蒙古国的都城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接着在师父海云禅师极力的推荐一下,当时还只是一个藩王的忽必烈决定单独会见刘秉忠,随后刘秉忠见到了忽必烈,忽必烈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会面开始后,忽必烈本身对刘秉忠没抱什么期待,他决定先听听这个和尚是怎么说的,
但是,紧接着刘秉忠给忽必烈讲了许多书籍,如《易经》和北宋邵雍编写的《经世书》等,从天文讲到地理,又从地理讲到阴阳,以及儒、释、道三教等众多方面的内容,忽必烈听得越来越有兴趣,他渐渐地感觉到,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是一个奇才,日后必定能辅助自己干成大事。这次会面结束后,他立刻就把刘秉忠收为自己的幕僚。
刘秉忠知道这么多书籍,源于他在少年时代就喜欢博览群书。金朝时期的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间,刘秉忠出生在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一个世代是做官的大家族里,父亲刘润给他取名为刘侃,‘秉忠’这个名字是后来元世祖忽必烈给他改的名字。
这个家族以前一直在瑞州生活,到了刘秉忠的曾祖父(姓名没有在历史留下记载)时,曾祖父当上了金朝的邢州节度使,于是他来到这里做官后,就把家也安在了这里,因此从后来刘秉忠的祖父刘泽开始算起,这个家族就变成了邢州人。
元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年)间,金朝邢州守将武贵等人投降于大蒙古国名将木华黎率领的大军后,木华黎在这里设立元帅府,他任命刘秉忠的父亲刘润为元帅府都统。
刘侃从小就十分聪明,八岁入学后就能每天读很多文章了,他饱读诗书,没有书是他不读的,并且许多书籍他都深入研究过。十三岁时,刘秉忠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时,刘侃进入邢台节度使府,担任负责起草文书的令史,以此方便就近照顾家人。但是刘秉忠自从当官后整日感觉十分烦闷,心里不快乐,有一天,他实在是忍不住感概道:‘哎,我这个家族世代做官,难道我要宁愿一直当一名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然后等待时机崛起。’
刘侃说到做到,元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间,二十三岁的刘秉忠辞去官职,去武安山(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境内)上修炼全真教,成为了一名道士。过了几年后,一代高僧、邢州天宁寺主持、虚照禅师释弘明(公元1165~1252年,本姓申,自号虚日)听说刘侃是一个人才后,他对身边的一名弟子说道:‘徒儿,师父听说在江南的武安山上有一名道士,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现在马上收拾一下,然后出发,前去武安山把这名道士带回来,师父想收他做弟子,也就是成为你的师弟。对了,你到达那里后,你就告诉他,不要在武安山上继续当道士了,跟你一起回来,师父要收他做弟子。’
那名弟子后来到达武安山上,并找到刘侃后,他就把师父交代的那句话对刘侃说了后,刘侃就马上和这名即将成为自己师兄的年轻和尚回到了家乡邢州。
接下来,刘侃就在天宁寺拜了虚照禅师为师,虚照禅师亲自给他赐了一个法号‘子聪’,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再也不叫刘侃这个名字了,而改叫子聪了,人们也就称呼他为‘子聪和尚’,随后虚照禅师命刘秉忠在寺庙内做一名掌书记。”
这时,蹲坐在獬豸太斜后面的斗牛太青要开口提问了,斗牛是一种虬龙,他们除了头顶长有像牛角一样的弯曲角外,身体的其它地方都长得非常像龙,是太和殿上的第九只蹲兽,是一种能兴云作雨、防火灾的神兽,他的名字叫太青是因为活起来后,他身上的颜色是青色的。
太青有点好奇地问太甪道:太甪,你刚才讲了子聪和尚,也就是后来的刘秉忠,他拜虚谷禅师为师的经历,那么后来他又是怎样遇见海云禅师呢。”
于是太甪继续说道:“好的,太青,事情是这样的,子聪和尚后来在天宁寺住下来后,过了几天,他感觉在这座寺庙里不是整天打坐、参禅、念经,每天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看书,不久,他就离开了天宁寺,去云游四方了,后来子聪来到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南堂寺,他感觉这座寺庙里的环境太优美了,于是子聪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大蒙古帝国乃马真后元年(公元1242年)间,海云禅师也来到了这座寺庙,在寺庙里他见到了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