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人类何以可持续

人类自从出现在这颗星球上以来,就凭借着超越其他种群的智慧和文化,不断繁衍壮大,成为生物圈中最具支配力的物种。在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与前所未有的“文明”成就之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并滋生出更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直至面临生态环境、社会/伦理、经济发展的巨大危机,才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生存和延续的策略。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可能吗?

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出了“增长的极限”即将到来的预警,而事实上,今天人类已经跨过了这个极限,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已经非常接近崩溃的状态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在1996年发布的“生态效率领导力”(eco-efficient leadership)报告中提到,考虑到可预见的人口增长和当前不利环境下对福祉不断增长的需求,只有将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生态效率提高10倍才能实现可持续性要求。因此,在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技术系统中,提供服务所使用的环境资源要比目前在成熟工业社会的使用量至少降低90%。(59)尽管这只是估算,也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但仍然提出了变革所需的重要参数。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渐进式的技术改良与末端治理(end-of-pipe)方式已经明显力不从心了,只有转向源头干预,对当下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进行系统重塑,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性的社会转型。尽管不同国家选择的道路各异,前瞻性的社会实验也必不可少,但可持续转型的最终实现一定有赖于人类共同的愿景、合作与行动。

如果说,人类整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可持续问题,那么,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则决定了人们如何共享有限的环境资源与承担环境责任。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良性的社会关系,那么环境问题将无法逃脱“公地悲剧”(60)的境地,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可持续是环境可持续的前提。此外,除了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增长往往也被视为不可持续的原因之一。但历史证明,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主动的人口下降。高生育率往往是高死亡率和人均寿命较短的补偿策略。(61)事实上,无论是富国与穷国,亦或是富人与穷人,在现代社会中,优势群体都无法保证能够独善其身。只有将地球村视为一个整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可能共同致力于对“生物圈”这一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才有望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亨里奇.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5.

(2) 克里斯蒂安.起源:万物大历史[M].孙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204.

(3) 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66.

(4) 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M].王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60.

(5) 同(4):64.

(6) 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M].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26.

(7) 黄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N].中国科学报,2019-09-03 (8).

(8) 魏伯乐,维杰克曼.翻转极限:生态文明的觉醒之路[M].程一恒,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viii.

(9) 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M].王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25.

(10) 1869年,巴西一地就出口了17万只用来摘取羽毛的死鸟;19世纪欧洲的兰花热,导致巴西每年从热带雨林中挖出10万株以上出口;20世纪70年代,北美野牛开始被制成商用皮革,每年被屠杀的野牛高达300万头,到20世纪90年代就迅速灭绝;斐济的檀香树在1804—1809年间全部被砍完,夏威夷群岛的檀香树在1825年被砍完。参见: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M].王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33.

(11) 克罗斯比.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M].张谡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83.

(12) 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M].王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58.

(13)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世纪[M].夏继果,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17:86.

(14)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29.

(15) 同(14):187.

(16) 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是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行业,纺织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全部排进河中,使河流遭到污染。而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印染工业的发展,1791年,克劳德·贝托莱出版了《染色技术》,不久又发明了将氯转换成工业漂白剂的技术。化学印染技术的广泛运用,对环境和水资源带来了更加直接的破坏,1858年被称为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参考: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M].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7) 人类中心主义见后文详述。

(18) 参见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https://arcticwwf.org/places/last-ice-area/。

(19)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作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首次反思了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与肥料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该书被认为是世界环保运动的奠基石。

(20) 巴里·康芒纳(Barrry Commoner)1974年出版《封闭的循环》,第一次将自然、人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生态学维度揭示出环境危机的根源就在于“人为技术圈”与“自在生态圈”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提出著名的“生态学四法则”。本书在后续章节中多有提及。参考:KRIER J 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arry Commoner [J]. Environmental law,1990(20):13.

(21) 1967年美国历史学家Lynn White Jr.发表了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对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生态危机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和梳理。1968年,美国生态学家加略特·哈丁发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指出有限的资源注定因自由使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过度剥削。

(22)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7.

(23)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补充条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制定。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平滑适应、食物的安全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European Commission.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 Rio de Janeiro, Brazil: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1992.

(25) PEZZEY 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s: an economic analysis [J].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1992.

(26) ELKINGTON J. Cannibals with forks: 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 [M]. Oxford: Capstone Publishing Ltd, 1997.

(27) 参见联合国网站https://www.un.org/zh/millenniumgoals/。

(28) 新华网综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成果显著但未完全实现[EB/OL].(2015-07-07)[2021-09-26].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7/07/c_1115841125.htm.

(29)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EB/OL].[2021-09-18].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zh/.

(30) 乔清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EB/OL].(2019-01-04) [2021-09-2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14/c40531-30525604.html.

(3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7-10-27)[2021-09-16].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2)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是联合国集95个国家、1360名专家之力,历时4年,耗资2400万美元完成的。这份报告所得结论、预测和建议对今后的生态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33) 如前文所述,“可持续”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德国人卡洛维茨的《林业经济学》一书中,而美国“生态伦理”之父、《沙乡年鉴》一书的作者利奥波德同样是林业官出身。在19世纪末期之前,木材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燃料,在欧洲中世纪之后就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如葡萄牙用于大航海的船只,不得不在印度等殖民地制造;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原料,则不得不从波兰购买。

(34) 赵土洞.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5) IPCC.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36) PRALL U. The sustainability strategy of the European Union [J]. Journal for Europea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law, 2006,3(4):325-339.

(37) 张帅,史清华.应用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强可持续的研究范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5(3): 99-108.

(38) 斯米尔.能量与文明[M].吴玲玲,李竹,译.北京:九州出版,2021:367.原始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发展署(2015年)及世界银行(2015年)。

(39) 张帅,史清华.应用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强可持续的研究范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5(3): 99-108.

(40) 同(38).

(41) “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当代人为后代人类的利益保存自然资源的需求。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维丝提出。代际公平中有一个重要的“托管”概念,认为人类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类的受托人,在后代人的委托之下,当代人有责任保护地球环境并将它完好地交给后代人。参考:BAIER A C. For the sake of future generation[M]//REGAN T. Earthbound: new interductory essays in enviromental ethisc.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84: 214-215.

(42) 戴利,法利.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应用[M].金志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43) 魏伯乐,维杰克曼.翻转极限:生态文明的觉醒之路[M].程一恒,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44) 霍肯,艾莫里·洛文斯,亨特·洛文斯.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M].王乃粒,诸大建,龚义台,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7.

(45) PEARCE D W, et al. Blueprint 2: greening the world economy [M]. London: Routledge, 1991.

(46) DALY H E. Georgescu-Roegen versus Solow/Stiglitz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 22(3): 261-266.

(47) 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M].2版.朱保华,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8) 诺伊迈耶.强与弱:两种对立的可持续性范式[M].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

(49) 诸大建.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如何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J].学术月刊,2013(10):79-89.

(50) 诺伊迈耶.强与弱:两种对立的可持续性范式[M].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0.

(51) 克里斯蒂安.起源:万物大历史[M].孙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350.

(52)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立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

(53) 诺拉图尔.自然的政治[M].麦永雄,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159.

(54)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5)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03.

(56) 佩珀.现代环境主义导论[M].宋玉波,朱丹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20:105.

(57) 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54.

(58) 改写自:拉德卡.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M].王国豫,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59) WBCSD. Eco-efficient leadership for improv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R/OL]. 1996[2021-09-26]. http://wbcsdservers.org/wbcsdpublications/cd_files/datas/wbcsd/business_role/pdf/EE LeadershipForImprovedEconomic&EnviPerformance.pdf.

(60) 公地悲剧是1968年,美国学者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公地的悲剧》一文中提出的概念。文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更多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公地悲剧经常用来形容非排他性、竞争性的公共资源在分配上的难题。

(61) 孙文忠.人口转变理论新论——兼论人口量质发展理论[J].人口与经济,2008(S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