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中文名】特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综合征

【英文名】Waldenstrom syndrome,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

【定义】特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是以单克隆淋巴样浆细胞增生、血液中堆积大量由浆细胞产生的巨球蛋白并伴有血清单克隆IgM异常增多为特征的一种淋巴系统恶性肿瘤。2000年WHO分类标准将其定义为一种发生于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本病以分泌大量单克隆巨球蛋白并广泛浸润骨髓及髓外脏器为特点,发病年龄60~70岁,好发于男性,患者中男性可达55%~70%,白种人中更常见,美国发病率每年3/100万。

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且并发症多,故误诊率高。自身免疫现象是特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显著特征,由IgM副蛋白自身抗体的作用所致,可引起冷凝集素溶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及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acquired von willebrand disease,AvWD)等并发症。多数学者已证实特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有影响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的体细胞高度突变,突变的程度和方式可能会导致各种自身免疫现象相关自身抗体的产生。

由于血液中有大量的IgM,IgM副蛋白参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与凝血因子形成复合物,使血浆中凝血因子功能下降,加上其对血管壁的直接刺激作用,故本病易出血,以鼻出血和齿龈出血多见,偶有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骨髓被异常细胞浸润,血细胞生成受抑制,加上出血,红细胞破坏加速,因而易出现贫血。大量的IgM副蛋白抑制机体正常抗体的产生,降低淋巴细胞转换功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致本病易并发感染。IgM副蛋白易相互聚合并与血中其他蛋白结合,使血浆黏滞性增加,引起高黏血症。此外,红细胞膜上包绕有大量的蛋白质,易形成缗钱状排列,进一步使血黏度增高,影响血液循环,继而出现头晕、食欲减退、周围神经等相关症状。由于异常细胞的增生和浸润,可出现肝、脾大及淋巴结肿大。

【诊断】特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血清IgM单克隆增高≥10g/L,导致高黏滞综合征及出血倾向;

(2)骨髓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出现小淋巴细胞,表现浆细胞样和(或)浆细胞的分化特征。

但血清IgM单克隆增高也见于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及其他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报道430例单克隆IgM蛋白血症,其中特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仅占17%,其余为意义未明单克隆IgM蛋白血症(IgM MGUS)及其他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细胞免疫分型:sIg、CD19/CD20/CD22阳性表达,CD5、CD10、CD23不表达。

染色体检测:47,XX,+8,t(6;16)

【鉴别诊断】骨髓活检:骨髓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用骨髓涂片方法检查阳性率不高,计数时浆细胞样淋巴细胞与幼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较难区别。其他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病理表现中,有时也见浆细胞样分化,当血清IgM在10g/L上下时,尤应与本病鉴别。由于骨髓活检可提供骨髓受浸润程度及样式(结节型、间质型),并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鉴别其他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如套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者均表达CD5;滤泡型淋巴瘤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且表达bcl-2与CD10;脾边缘带淋巴瘤骨髓活检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与本病相似,但往往有明显脾大,外周血查见“绒毛样”淋巴瘤细胞;IgM型骨髓瘤不表达CD19、CD20。因此,骨髓活检在本病确诊及随访中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