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心肺复苏时的药物治疗

一、径路

初期复苏期间一般多用上腔静脉系统静脉内给药。经气管支气管树给药亦可快速有效吸收,因气管插管比开放静脉快,故早期插管十分有利,可将必要的药物适当稀释至10ml左右,注入气管支气管树。骨髓内输注最适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

不能用心内注射,因穿刺注射时可损伤心肌、冠状血管或肺而致气胸等并发症,且其起效慢于气管内或静脉内给药法,尤其是心内注射操作会影响到胸外按压的持续进行。

二、药物

(一)肾上腺素

α受体兴奋是心脏复跳的关键性机制,故肯定了肾上腺素的应用价值。

肾上腺素的常规剂量为0.5~1mg(0.007~0.014mg/kg)静脉注射,其实,这一剂量并无严格的科学的论证。目前建议的剂量仍为肾上腺素1mg静脉内推注,每3~5分钟一次。肾上腺素的应用越早越好。

(二)抗心律失常药

1.利多卡因 为首选药物,因其显效快,时效短(一次静脉给药保持15~20分钟),临床剂量对心肌和血压影响很小,一次给药后持续静脉滴注,血内能很快达到并维持其治疗浓度(1.5~6.0μg/ml)。标准给药法为1mg/kg静脉注射,继而改为静脉滴注1~4mg/min。一旦发生室颤,应用利多卡因除颤和防止室颤的复发无效,利多卡因并不降低除颤阈。

2.普鲁卡因胺 可有效地控制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异位节律,给药时应持续做心电图、血压监护,每5分钟100mg,按20mg/min速度给药。遇到下列情况即应停药:如心律失常已控制、低血压、QSR波增宽超过原有25%及总量已达1g。临床可按1~4mg/kg滴注,治疗浓度为4~8μg/ml。

3.溴苄胺 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不适用作第一线药物。对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应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和多次除颤无效,溴苄胺可能有效,成人首次静脉给药剂量为5mg/kg,继而进行除颤,若持续室颤、则每15~30分钟追加10mg/kg,至总量达30mg/kg,也可按1~2mg/(kg·min)持续静脉滴注。

(三)碳酸氢钠

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高碳酸血症、高钠血症、血浆渗透压过高与代谢性碱中毒,最好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决定用量,否则可按心脏停搏时间长短给药,开始给予1mmol/kg,继而按心脏停搏每延长10分钟给予0.5mmol/kg。

(四)纳洛酮(naloxone)

纳洛酮是纯吗啡受体拮抗药,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可有效地拮抗内源性鸦片样物质(opium like substances,OLS)介导的各种效应,最强有力的OLS是β-内啡肽。心搏骤停往往继发于各种应激情况,伴有β-内啡肽的释放增加,这就为纳洛酮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缺血-再灌注可诱导家兔心室肌细胞早期凋亡,而且凋亡是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早期死亡的主要表现形式,纳洛酮可明显降低早期凋亡的发生。纳洛酮的作用发挥迅速,但因其血清半衰期仅30~40分钟,作用持续时间短,故应重复用药才能持续发挥作用。

在CPR过程,一旦静脉通道建立,即应尽早静脉注射纳洛酮2.0mg,以后每半小时静脉注射2.0mg,儿童酌减。

(五)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

血管加压素系直接刺激平滑肌V1受体而使血管收缩。在CPR经ACLS无效而呈顽固性室颤时,应用血管加压素40U静脉注射,可改善冠状循环灌注压,以致恢复自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