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意】

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只有‘宽恕’了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也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战国时候,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都设置了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面种上了西瓜。梁亭的亭卒非常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得非常好,可是楚亭的亭卒却由于懒惰,对瓜田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是没有办法相比。

可是楚人又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楚人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部都给扯断了。结果梁亭的人在第二天发现之后,非常气愤,报告给了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县令宋就听完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非常卑鄙的行为,可是我们明明不希望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如果就跟着学,那这样做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好的,你们一定要记住,你们这样做,千万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完了县令宋就的话,觉得还是有道理的,于是就照办了。结果,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仔细观察之后发现每天早上瓜田都已经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之后,感觉相当惭愧,但是又顿生敬佩之心,于是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之后,也感恩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既表示自责,也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从此成为了友邻。

【释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孔子把这一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了自己的高材生子贡。现在,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心”,有的时候也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实际上就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可是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推脱给别人去做;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能够卖给别人。可是反过来,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喜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而“己所欲,悭施于人”之所以会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时候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只为自己着想,说到底还是一个“私”字在作怪。

【小语】

实际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度,更是一个普遍的价值观。我们谁也不喜欢被别人利用,特别是自己的朋友,所以,我们也不要去利用朋友;我们都非常讨厌别人说谎,那么我们自己也不要说谎;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我们,那么我们也不要随便批评人家;我们不喜欢朋友看轻我们,那么我们也不要看不起朋友……

可是,在这样一个普遍价值观形成之后,还是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产生摩擦的真正原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恕之道推及他人,与人方便,自己才方便,也可以让每个人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能够容忍别人的过失。同时,也让我们每个人可以不因为别人的合理指责而迁怒于别人,从而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所以说,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够与人和睦相处,才不至于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场合,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用心地对待每个人,用心去了解每位朋友的想法和爱好,这样就能够避免犯错,赢得真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