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从张羹梅教授掌握胃脘痛的治疗方法

张羹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名老中医,是全国著名的中医消化病专家,与张伯臾、张赞臣并称为“上海三张”,高教授有幸于1983年跟随张老侍诊学习,系统地学习了张羹梅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宝贵临床经验。

高教授在随诊张羹梅教授过程中,发现张老辨证分型明确,处方配伍精当,重视用药剂量,同一种药,用量不同则作用不同;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中擅用“反佐法”,如胃酸缺乏者用制酸药瓦楞子,反而会使胃酸升高。除药物外,精神因素和饮食禁忌也很重要,如一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在某医院明确诊断后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已多处转移,念其年迈体弱,无法切除,又缝合关腹,嘱咐家人告其病灶已经手术切除,找中医调理一下以延续生命,其子带患者求治于张羮梅教授,张老处以“张氏健脾汤”加减,患者以此方连续服用一年,见其红光满面、精神焕发,重做各种检查提示癌灶全部消失。此案因患者不知是癌,家人瞒其手术成功,再经名医中药、饮食调理一年,竟然康复,说明精神因素(情绪乐观)至关重要。另有一例“嚼舌症”更是奇案,患者牙关紧闭咬舌数日不能开口,导致舌瘀肿如紫色石榴状,辗转各大医院急诊科和耳鼻喉科均无法张口,请求张羮梅教授会诊,采用中医鼻饲开窍取嚏法,使患者打一个喷嚏,瞬间“张口救舌”。

附:张羹梅教授治胃脘痛经验

张羹梅将胃脘痛分为七型。

1.脾失健运(脾气虚弱)型,治以健脾益气,方药为张氏健脾汤(党参、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川黄连、吴茱萸、炒白芍)。

2.中气下陷型,治以补中益气,方药为张氏健脾汤加黄芪、升麻。

3.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散寒,方药为健脾汤加良附丸。

4.脾不统血型,治以健脾摄血,方药为健脾汤加白芍炭、当归炭、三七粉等。

5.胃阴亏损型,治以健脾养胃,药用太子参、川石斛、川黄连、吴茱萸、炒白芍、炙甘草、白术等。

6.肝气犯胃型,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药用旋覆花、代赭石、姜半夏、广陈皮、佛手片、郁金、川黄连、吴茱萸等。

7.胃火上炎型,治以清泻胃火,药用川黄连、川黄柏、蒲公英、山栀子、云茯苓、炒白芍等。

高教授在跟师张羹梅教授临床学习时特记录典型案例如下。

案一 胃脘痛(胃窦炎,胃潴留)

患者虞某,男,16岁。1982年8月2日初诊。胃脘胀痛,嘈杂不适一年余。1981年有上消化道出血史,曙光医院及华山医院CT示:胃窦炎,胃潴留,胃炎,轻度胃下垂,十二指肠球部畸形。舌质偏红,舌苔薄不腻,脉细数。

西医诊断:胃窦炎,胃潴留。

中医诊断:胃脘痛。

辨证: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处方: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白芍15g,川黄连3g,吴茱萸1.5g,姜半夏9g,陈皮6g,炒谷芽12g,炒麦芽12g,煅瓦楞子30g,珍珠母30g,牛膝15g,炙甘草4.5g,7剂,水煎服,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

二诊(8月9日):药后胃痛已止,纳食尚可,大便2日一行,唯脘部有胀气。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守上方去牛膝、珍珠母,加当归9g,佛手6g。

三诊(10月12日):上方服至1982年10月11日,胃痛未发,唯时有嗳气,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弦。改健脾养阴,和胃降逆法。

处方:党参12g,白术10g,白芍10g,茯苓12g,川石斛15g,姜半夏9g,陈皮6g,炙黄芪12g,佛手6g,蒲公英20g,川黄连3g,吴茱萸1.5g,旋覆花9g,代赭石30g,炙甘草4.5g。

守此方一直服至1983年2月10日,诸症消失,无任何不适。复查CT示胃、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

案二 梅核气(喉咽神经官能症)

患者祝某,男,56岁。1983年3月16日初诊。咽喉部异物感已久,尤以低头为甚。舌红,苔根薄黄腻,脉细弦。

辨证:肝气郁滞,痰湿内阻。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除湿。

处方:川厚朴花4.5g,旋覆花9g,绿萼梅6g,玫瑰花2g,佛手花4.5g,玳玳花3g,法半夏9g,陈皮6g,茯苓12g,甘草4.5g,左金丸3g(分10次含服)。7剂,水煎服,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

二诊(3月23日):上药服后觉咽喉部舒服,低头时亦无自觉症状。舌红,有瘀斑,苔根薄黄腻,脉细弦。继用原意,兼以化瘀处之。守上方加赤芍、白芍各9g,连续服14剂而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