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眼科优势病种诊治精要
- 金明主编
- 11字
- 2023-09-21 16:07:38
上篇 中医眼科诊治概要
第一章 中医眼科诊疗模式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
辨证是指辨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和病势,病和证不可分割,又各有所指。“病”是指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病理概括,“证”是指对疾病某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做的病理概括。但由于中医病名诊断不规范,在对疾病本质的反映上证候比病名更清晰、更具体,所以临床上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即包含西医疾病诊断的同时要有中医病名和证型的诊断。西医诊断的应用可以弥补中医病名的不足,能起到以病统证的作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表现为西医明确疾病诊断、分期或分型,在此基础上遵循中医理论进行中医辨证,辨疾病的基本病机和不同阶段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治疗对象的同一性和临床疗效是开展病证结合的基础。中西医临床思维方法不同,诊疗技术及方法也各有所长,但其均以维护健康、治病救人为最终目的,是一个异途同归的过程,临床疗效说明两者对疾病内在规律的认识存在共同的趋向。病证结合在中西医病理和病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以眼底病为例,眼底病属中医学“内障眼病”范畴。中医学认为眼底组织与五脏六腑相关,眼底之病理变化反映脏腑功能失调,这些眼底变化可通过眼底检查,结合西医的病理学,并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举例如下:
(1)充血:主要表现为视盘充血、视网膜血管充盈。多为炎症的早期征象,因肝气郁结、气血失和或血瘀阻滞,血行障碍,或肝气上逆、气血郁闭所引起。
(2)水肿:主要表现为视盘水肿、视网膜水肿。多见于炎症期或由颅内压增高所致,多为水湿停留,瘀滞结聚,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化障碍有关。
(3)渗出物:主要表现为视网膜上或下具有黄白色团块状渗出物,玻璃体尘状或团絮状混浊。多因脏腑功能失调,体液运化、排泄功能发生障碍而产生痰、湿等病理产物。
(4)出血:主要表现为视盘出血、视网膜出血或脉络膜出血,甚则玻璃体积血。根据病情长短及出血颜色,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其病因多为热邪所犯,血受热迫,溢于络外,与心、肝、脾三脏有关。
(5)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眼底血管的痉挛或阻塞以及血管管径改变。由于血液循环于血管之中,循环障碍皆与气血失和、气滞血瘀有关。肝主疏泄,条达气机,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可导致脉络瘀阻,此与肝脏有关。
(6)增生:主要表现为玻璃体增殖及视网膜机化物形成、网膜上或下新生血管、色素增生等。凡出血性眼底所致增生者,多属气血瘀滞,久郁成结;凡炎症所致增生者,属痰湿蕴结,日久不消;新生血管形成者皆为气血瘀滞,或正虚邪留,虚实夹杂所致。
(7)变性、萎缩:主要表现为视网膜退行性变或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多见于病变后期,久病体虚,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目不得滋养而出现变性萎缩,也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临证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检测分析病因,结合病变部位的组织形态和功能代谢的改变,同时通过对患者表象(证象、脉象、舌象)的采集,取象比类运用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理论对患者整体状态进行概括、阐述病机、辨明证候,从而调整机体异常反应状态,纠正病理改变,使患者恢复健康。